首页 - 股票 - 焦点透视 - 正文

★关于权证的三封公开信:致证监会 致交易所 致券商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2005-12-13 08:23: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有关权证的三封公开信之致中国证监会的公开信
  编者按:
  当创设权证以“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方式,空袭本已满目疮痍的证券市场后,上周《红周刊》制作的“违规创设、注水股改”头条文章,引起了读者空前的共鸣。在创设权证前景依然不明朗的情况下,本周我们再度代表《红周刊》的数万读者,向创设权证的决策者、操作者及受益者,发出呼吁!
  感谢在编辑约稿过程中欣然允命的应健中和水皮先生,在许多人纷纷从这个市场退却的时刻,在这个股市让人无言以对的时刻,毅然执笔;同样感谢文国庆等协助《红周刊》编辑部制作本期头条的朋友们。
  我们无意谩骂,也无意做空洞的道德文章。我们只是相信,一句丑陋的真话,胜过千万句优雅的谎言。
  致中国证监会的公开信--呼吁立即停止一切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
  尊敬的中国证监会,我们很高兴看到股权分置这一中国股市的毒瘤,正在国务院领导和证监会、国资委的推动下逐步得到根治。但自从权证作为对价的手段推出以来,特别是自上周券商创设武钢权证以来,引起了市场的极大疑问和反响,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不公平的问题和混乱的局面,并对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带来了冲击。由于进入了不公平的财富分配机制,使得股改参与者的利益受到侵害,二级市场风险陡然加大,从长期看,对股改进程也将产生不利影响。
  不能以制度创新的名义剥夺投资者的权利
  股权分置改革作为证券市场上的重大举措,所涉及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前所未有,其所揭露的市场矛盾也是极其深刻的。从股东利益的角度上说,这是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利益关系重新厘定的过程,是流通股东与非流通股东之间针对眼前和长远利益进行对等交换的过程。
  这场改革是在管理层主导下进行的,由于非流通股东的强势地位和流通股东明显的弱势地位,迫切需要管理层站在利益中性的立场上,格外注意保护中小投资人的利益,这也是“国九条”的基本精神。
  令人遗憾的是,最近上交所推出权证连续创设机制,与这个基本精神背道而驰,表现出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明显倾向。本来,对价是流通股东为承担全流通改革风险而应享受到的合理补偿。股改权证,本身是大股东不愿全部用股票和现金支付对价而采用的一种现金替代物,虽然其价值不能完全确定,但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品,在较为稳定的制度预期和市场环境下,其市场价格是可以大致预期和估算的。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历史渊源,股改权证具有明确的专属性质,其配送比例和因此产生的总量是经过股东大会通过并具有法律效力的,未经当事人同意,第三者无权改变。
  而交易所启动的股改权证创设机制打破了这一既定的利益格局。首先,这个制度允许券商冒用武钢权证的名义,侵害了武钢集团的法律地位。由于武钢集团与流通股东之间除了权证以外,还有一系列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其他券商不能仅仅凭借行权条件相同,就代替武钢集团,进行相关权证创设。
  其次,券商创设武钢权证,改变了武钢权证的供求关系,造成了相应权证二级市场价格的暴跌,造成了流通股东股改利益的流失(尽管这种收益是一种博弈性受益,但却是股改方案赋予的合法权益)。而券商们因为创设特权而获得的无风险收益,从系统的层面看,恰恰是整个权证持有者所损失的财富。
  第三,由于股改权证行权方式采用股票结算方式,这种方式要求以足够的流通股份作保证,这在执行股改方案的环境下,原本是不存在行权障碍的,但是权证创设机制改变了市场环境。一方面,创设机制锁定流通股份,通过缩小流通盘方式,造成制度性的价格虚高,使认沽权证持有人利益受损,认购权证投机加剧;另一方面,当两类创设权证总和超过流通股本以后,买卖双方无法充分行权,出现因制度冲突而被迫违约的风险。同时,这种风险反过来又重新扭曲两类权证和标的股票的市场价格,进而引发投机集团和创设券商之间更大规模的制度博弈。
  在这里,权证连续创设机制具有明显的违法倾向,有向机构投资者输送利益的重大嫌疑和操纵市场价格的明显动机。其结果是用制定规则的方式践踏股改承诺,人为调整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利益格局,破坏市场价格发现机制,使政府失信于民,最后导致更大规模的投机。
  权证并不适合中国市场现状
  据说推出权证创设制度是为了抑制投机,那么不妨参照一下境外市场的实际情况。
  香港作为全球第一大权证市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统计数据表明,在香港市场上,75%以上的投资者都是亏损的。从权证设计思想上看,长期持有权证获利的前提是在其存续期内正股的波动率高于历史波动率的60%,其等效含义是,权证投资人整体亏损的概率超过60%,加上系统性磨损,即使在理论上,权证投资人的亏损概率也在70%以上。因此,权证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投机场所,投资者之所以愿意投资权证,不是为了到期行权,而是为了谋取在其存续期间内的博弈价值,所谓投资价值不过是投机活动的一个道具。
  从香港权证的实际表现看,虽然会出现涨幅10倍的奇观,但50%以上的权证最终都变成一张废纸,跌幅达到90%以上的品种比比皆是。香港市场的现状,管理层应当心知肚明,既然反对投机,为什么要引进权证?为什么要把权证引入股改对价?
  另外,有人认为引入创设机制就可以抑制过度投机,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武钢认沽权证从1元跌到0和从2元跌到0,其下跌幅度都是100%,二者没有本质区别。从博弈的实践来看,增加供应量,不过是把武钢权证阶段性的波动区间从1.2元至1.8元,平移到1.0元至1,5元,波动率不会改变,只是基础定位下移了,与此同时,由于流通量大规模增加,投机资金不是减少了,反而增加了。
  权证作为一个赤裸裸的博弈工具,投机是它的天然属性,有部分投资者喜欢,愿意以自己的金钱下注,那也无可厚非。管理者既然已经开设了这个博弈场所,在充分揭示了风险之后,让他们按规则博弈就是了,为什么总要横加干涉?
  鉴于权证市场的高风险性,买卖双方的利益对于规则的变化极为敏感,稍有改变,都会造成利益分配的严重倾斜。管理这样一个高风险市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利益中性原则。我们必须清楚,在衍生品交易中,公平交易叫博弈,利益失衡叫屠杀,而赋予券商创设股改权证的特权,让他们获取无风险收益,这与抢劫财富有多大区别呢?
  从另一个角度说,现金结算和股票结算的行权机制下,权证的价格博弈机制也是不同的。在没有参透二者的运行机制前,在普遍适于现金结算的创设机制中,盲目引入股票结算的股改权证,是不是有点思路不清?
  客观地说,目前的市场条件并不适于推出权证,其最大的隐患是缺乏标的证券的卖空机制,由此会引发一系列衍生问题。既然现在权证已经推出,就应当限制在较小规模上。从近期权证推出后表现出的巨大投机性来看,其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并已经到了喧宾夺主的程度。权证行情不但边缘化了A股市场,也对股改进程和成果产生了严重影响。权证市场弄到这个地步,管理层应该承认,正是对衍生品市场的认识不足,导致了在制度设计上存在重大漏洞。而采用创设机制抑制投机,“惩戒”投资者,则更是管理者得病,让投资者吃药!
  衍生品交易是个复杂的博弈过程,随着权证市场规模的放大,各类投资者的广泛参与,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鉴于我国证券交易机制的天然缺陷,参与者风险控制能力的低下,出现类似327国债和巴林银行风波的可能性非常之大。而采用权证创设机制控制风险,无异于火上浇油,抽刀断水。也许我们最终会发现,当初为了大股东少支付几十亿的对价,最终却导致市场亏损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局面。
  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权证在海外是一个比较完善与成熟的衍生品种,投资者可以通过各种工具和组合来分散风险增加收益。但即使是在海外市场,用权证对冲风险也是成本最为昂贵的一种工具。何况由于交易制度的诸多缺陷,权证的这些功能在现今的A股市场根本无法发挥。所谓权证的风险对冲功能,不过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
  关于未来股改政策的五点建议
  管理层在股改进程中推出任何制度都应该站在“三公”的原则上,站在法制的角度,站在维护中小投资者的立场上。为此,我们向有关部门强烈呼吁,立即制订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对一切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予以制止和规范,并就此提出如下建议:
  1.立即停止券商对股改权证进行创设的行为,对已创设的部分,应令券商限时回购注销。
  2.建议沪深交易所对权证市场所有相关品种及其交易规则出台统一的管理规范。
  3.对借“创新”之名,任意修改已有规则的行为,给予及时纠正和处理。
  4.为了杜绝股改中“投票门”等违规事件再度发生,特请证监会督促两市交易所就股改投票系统中的漏洞进行全面清理,并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
  5.为了保证未来股市政策的合法性及公平性,在相关政策制定前应进行充分的公开讨论,对部分牵涉面广、事关重大的措施,建议采取听证会制度,以充分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尊敬的中国证监会,股改后的中国股市将真正轻装上阵。中国并不缺乏大牛市的经济基础,但却明显缺少大牛市的制度环境。在积极推进股改的同时,我们应该在利益公平、尊重市场的基础上大力进行市场制度建设。我们相信,在真正实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市场规范建立后,大牛市终将来临。我们期待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不再是一句空话,三公原则终会战胜股市潜规则!
  洪平 2005年12月8日

★★★有关权证的三封公开信之致证券公司的公开信
  编者按:
  当创设权证以“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方式,空袭本已满目疮痍的证券市场后,上周《红周刊》制作的“违规创设、注水股改”头条文章,引起了读者空前的共鸣。在创设权证前景依然不明朗的情况下,本周我们再度代表《红周刊》的数万读者,向创设权证的决策者、操作者及受益者,发出呼吁!
  感谢在编辑约稿过程中欣然允命的应健中和水皮先生,在许多人纷纷从这个市场退却的时刻,在这个股市让人无言以对的时刻,毅然执笔;同样感谢文国庆等协助《红周刊》编辑部制作本期头条的朋友们。
  我们无意谩骂,也无意做空洞的道德文章。我们只是相信,一句丑陋的真话,胜过千万句优雅的谎言。
  致券商的公开信--你们将再次面对“始乱终弃”的命运
  我们对于你们命运的关注是如此的焦虑,因为不管怎么说,作为这个市场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你们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市场的方向。因此,当我们再一次看到你们沉缅于权证创设的忘乎所以之中时,忍不住的悲痛还是从心而来。
  不错,连续四年的大熊市的确让你们倾家荡产,但是覆巢之下没有完卵,在这个江湖混的投资者又有几个不是丢胳膊断腿的呢?全行业亏损不是你们的错,发不出工资也不是你们的错,但是如果你们想毕全功于一役,在权证上一举扳本,那么你们就不仅仅是犯了错误,而且是犯了天大的错误。
  水皮不止一次在他的杂谈中宣传他的发现,每一次大行情一定消灭一个大券商,行情越大,消灭的券商也越大。“327国债行情”,消灭的是证券王国万国证券,1997年跨年度牛市,消灭的是君安证券,2001年的互联网行情,消灭的是中经开和南方证券两大券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因为只有在大行情出现的时候,券商们才会被市场冲昏了头脑;只有在头脑发昏的时候,拥有自营盘和委托理财的大券商们才会以巨额的现金买出行情的头部,从而套死自己。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个道理想必你们都懂;权证本身就是高风险的衍生产品,这个道理想必你们也懂。那么,又是谁告诉你们可以享受零风险的权证创设的呢?你们的盲目乐观又是从何而来的?
  我们不否认投机源自我们内心的冲动,但是我们更不能否认权证的投机和股票的投机有着本质的差异。不管如何,炒股失败的结局也就是炒成股东,但是炒权证则不然,一招不慎,血本无归。既然你们炒股尚且亏损累累,又是从哪里滋生出来权证炒作的妄自尊大呢?
  是的,我们还不想说你们的创设已经扰乱了市场,因为无限制的创设极有可能届时没有足够的股票可以行权;我们更不想说你们原来就没有资格发行上市公司用于股改对付支付的股本权证,因为这将构成对对价支付对象的侵权和利益伤害;我们只是站在你们的立场,为你们着想,奉劝你们金盆洗手,回头上岸。
  历史已经证明,你们面对高风险的品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或许你们创设认沽权证只需冻结相应比例的保证金,从而再一次享受到政策的恩泽。但是,“出来混,都是要还的”,谁又能保证,现在的政策馅饼不会在一年后变成市场的陷阱呢?
  现实还将证明,你们会再一次面对“始乱终弃”的命运。由于你们的推波助澜,权证的疯狂已经伤及了股市的稳定,喧宾夺主的后果已经对股改构成了威胁,不但舆论,就连始作俑者都同声谴责,权证已经成为一只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有人说,你们参与权证创设是典型的“偷鸡”行为。水皮不得不痛心的指出,偷鸡的结果,绝大多数的概率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完全是自欺欺人的做法。
  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炒股。
  远离毒品,远离权证。
  水皮愿意以此和你们共勉。

★★★有关权证的三封公开信之致沪深交易所的公开信
  编者按:
  当创设权证以“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方式,空袭本已满目疮痍的证券市场后,上周《红周刊》制作的“违规创设、注水股改”头条文章,引起了读者空前的共鸣。在创设权证前景依然不明朗的情况下,本周我们再度代表《红周刊》的数万读者,向创设权证的决策者、操作者及受益者,发出呼吁!
  感谢在编辑约稿过程中欣然允命的应健中和水皮先生,在许多人纷纷从这个市场退却的时刻,在这个股市让人无言以对的时刻,毅然执笔;同样感谢文国庆等协助《红周刊》编辑部制作本期头条的朋友们。
  我们无意谩骂,也无意做空洞的道德文章。我们只是相信,一句丑陋的真话,胜过千万句优雅的谎言。
  致沪深证券交易所的公开信——请交易所做该做的事
  我是一位跟着中国股市一路走过来的“市场老人”,1985年就参与了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国股市,通宵排队购买了第一只发行的股票。5年之后,沪深两地成立了交易所,那时投资者欢欣鼓舞,纷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国家的股份制改革,当老百姓愿意将自己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绑在一起的时候,这是一种什么力量?这是一种民族的精神力量。
  交易所成立之时还没有证监会,初创时期的交易所现在看起来非常幼稚,但还是很有魅力。我还有幸作为投资者代表成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仲裁委员会委员,参与自律组织的活动。如今交易所成立15年了,令人想不明白的是,这市场咋越搞越迷糊了?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老百姓钱赚钱却越来越难;市场越来越洋腔洋调,规矩却越来越颠三倒四。直到如今权证和“投票门”事件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之时,我不得不给您们写封公开信,有些话不吐不快。
  此次股改,自权证亮相之后,交易所便给市场留下了许多笑柄。当然,交易所代人受过自有苦衷,但是交易所比谁都清楚,10年前权证这个妖怪品种是怎么登场又是怎么被逐出场外的。10年前权证给股市留下的是一片狼籍,如今权证妖劲十足的走势已将股票市场边缘化了。今日为股改行一时之乐,一年后面对毫无行权价值的权证,岂不又是留下一地鸡毛吗?
  最搞笑的还是那个权证创设,市场是怎么评价的,说给你们听你们别见笑。有一女子经过评估决定嫁一男子,婚后生一子过着小康生活,某日传来利空,说该男子在家室外还“创设”了三个非婚生儿子,要来共同生活,这消息对这小女子和那合法的婚生儿子不啻是晴天霹雳,“创设”了还不算,一来还要来仨“拖油瓶”,这日子咋过?一权证持有者跟我说,当初看了突击创设的消息就是这种“孽债”的感觉。
  我这儿说的还文雅一些,市场中比这难听的话多着呢。没想明白的是,中国的交易所怎么能站到博弈者一边的位置上去,打压另一边博弈者呢?
  其实,这种不讲规矩甚至根本就没有规矩的行为是有前科的。10年前,有个人坐庄炒一个股票,查资料该公司有5000万股流通股,炒着炒着一不小心庄家炒成了大股东,5000万股全进兜里了,但上面的压盘还是50万股、50万股地压出,吓得庄家屁滚尿流。毕竟坐庄也是鸡鸣狗盗的事,但比它更搞笑的是法人股偷偷地溜出来了。
  除此之外,我们还见到过转配股的送股部分悄悄地流向市场的事。那时摆不上台面的活,如今却给它添加了技术含量,取了一个学名叫“创设”。不同的手法殊途同归,只不过现在用创新的名义来进行“严打”。
  窃以为,10年前取消权证没错,而10年后恢复权证是个错误;10年前取消“T+0”是个错误,而如今想开辟“T+0”炒作根据地则是错上加错。
  如今的中国股市用哀鸿遍野来形容一点不为过,这几年股市对社会的伤害、令老百姓个人财产的流失远大于煤矿爆炸带来的损失。市场中90%以上的持股者赔钱,证券从业人员这个向来令人仰慕的行业,随着券商一家家排队爆仓而成为失业者。当一直自以为是知识精英的昔日证券从业人员沦为失业人员时,他们的处境比下岗工人都不如,高不成、低不就,到那时才明白自以为是的那点“技术含量”到社会上一点用处都没有。至于市场上的风云人物差不多都成了“两院院士”,结局是要么进法院,要么进医院。
  这市场的错好像永远是下面的,管市场的交易所好像永远没错,其实非也。从股改“投票门”事件中,我看到了交易所机制上的缺陷,那个设计得怪里怪气的同意按“买入”,不同意按“卖出”的投票机制。为什么可以随意改动别人的投票?为什么股改公司可以随时查看别人的投票?
  其实,种种机制上的缺陷,我们都可以在以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中找到答案。比如券商随意挪用客户国债的问题屡禁不绝,其根本的问题就出在交易所对国债的托管模式有很大的漏洞;再比如恶意坐庄和虚假账号问题,就与以往交易所来者不拒的开户有关。开户可开到什么程度?说个笑话给大家听听。某人为摇新股需要无数个账号,于是就40元一个连续地开下去,但绞尽脑汁也想不出那么多名字,此人就到书店去买了两本书,一本是《百家姓》,另一本是《唐诗三百首》。接下来的事就精彩啦,左右手两本书不断地将姓和名排列组合,竟然开出了三万个账号,这新股摇啊摇就这么摇出来了。能说交易所没责任吗?所以“投票门”事件一点不稀罕,咱交易所机制上的“缺陷”是有先例的。
  中国的交易所只有15年的历史,有先天的“原罪”固然难免,但问题是交易所要做交易所的事。令人遗憾的是,中国股市中总是角色错位。
  坊间流传这样的段子:交易所做证监会的事,证监会做券商的事,券商做投资者的事,投资者最可怜,天天想证监会所想,急证监会所急,为证监会献计献策。
  中国的交易所太有意思了,短短15年可分三个阶段,它的婴儿期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所向披靡、无所不能;它的少年期没有行为能力,言听计从、无所作为;现在进入青年期,却具有了限制行为能力,代人受过、替人消灾。
  交易所要干交易所的事,交易所究竟是干什么的?笔者孤陋寡闻,说不上什么道道,交易所那么多专家学者,心里都明白交易所是干嘛的。以笔者陋见,交易所要学学《沙家浜》中的那个“阿庆嫂”,“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这不正是交易所该干的事吗?但社会变了,交易所不要“人一走,茶就凉”就行啦。
  有感而发,就写这些,如有冒犯之处,敬请谅解。
  应健中 2005年12月8日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