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深市的ST原宜刊登年报后,成为今年第一家被暂停上市的ST公司,由此拉开又一轮ST公司暂停上市的序幕。ST原宜能否在半年报刊登之前摆脱苦海,投资者把希望寄予桑德环保集团。据称,桑德环保对此颇具信心。该公司董事长向外界表示:“如果没有把这个壳救活的信心,我也不会冒险收购ST原宜。”
ST原宜是ST猴王的“老乡”,注册湖北宜昌,国有股股东也是宜昌市夷陵国资公司。如出一辙的是,作为一家站在退市边缘的亏损公司,ST原宜同样存在诸多运作欠规范的问题。该公司上月末披露的整改报告,就中国证监会武汉证管办巡回检查发现的问题一一作出整改汇报。从中可发现,公司与原控股股东宜昌磷化工业集团未彻底实现“五分开”,甚至是财务部门重叠,共用一套财务系统、混用银行账户,且财务人员均同时在双方任职。在资产方面,原控股股东无偿占用公司办公场所。截止2001年末,公司应收湖北宜昌磷化工业集团公司重大资产转让款20257万元,占资产总额的37%,直到目前仍未收回。
湖北近年有多家上市公司“翻船”,问题之一是机制转换没有真正实现,上市公司无奈地与大股东或国资存续企业一起“落水”。ST原宜现有的主业属磷化工行业,主要经营磷化工和建材产品。近年来,公司主营业务受到环保政策制约、产品市场低迷和价格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多重影响,市场占有率和产品产销量迅速萎缩,主导产品销售收入明显减少、利润率持续走低。同时,由于生产所需原材料价格上涨,公司的主营业务产品利润空间不断下降。2002年,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下降60.20%,出现了较大亏损。2002年5月,将所属磷酸盐化工厂整体固定资产出租给宜昌中磷化工有限公司后,处于全部停产状态。
ST原宜原大股东的状况肯定也糟糕,此次在整改报告中,公司对应收磷化集团的资产转让款何时到账,未做出任何承诺。而这笔资产转让款不及时收回,直接增加了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据注册会计师指出,2002年期末,公司期末短期借款余额11939.13万元均系逾期借款,至审计报告日尚有9939.13万元未偿还,也未办理展期手续。倘若银行提起诉讼,ST原宜的持续经营能力将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在此情况下,已经历过一次资产重组失败的ST原宜,只有把最后的求生希望寄托于桑德环保。根据规则,若2003年半年报继续亏损,ST原宜只能被迫从主板市场退下来。因而,最后的重组时间显得弥足珍贵。从公开披露的信息看,桑德环保颇具实力。截止2002年11月30日,桑德环保集团资产总额为9.8亿元,净资产5.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5.9%;集团实现销售收入9.1亿元,净利润1.8亿元。
其实,投资者对桑德环保并不陌生,该集团已多次进入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视线。从吉轻工、珠江控股到凤凰股份,过去几年中屡屡传出有上市公司欲收购桑德环保的消息。由于桑德环保的主业为市政及生活污水处理、给水及纯水处理、工业给水与废水处理、城市垃圾处理等,属二级市场上少见的高科技水务概念。与传闻相伴随的是,前几只股票价格的疯长。如今,收购ST原宜成为桑德环保资本运作真正行动的第一步,自然使投资者同时对ST原宜的扭亏为盈寄予更大的希望和想象空间。
得益于前一次失败的资产重组,桑德环保现在入壳ST原宜的基础条件相对较好。与其他濒临退市的ST公司相比,ST原宜逐渐成为了一个“净壳”,资产置换的条件较为具备。据了解,ST原宜已初步解决下岗职工、债务等包袱,资产负债率只有45.42%,或有风险非常小。而且,陷入暂停上市困境的ST原宜,也没有像其他ST公司那样沦落到资不抵债的地步。2002年末,公司每股净资产仍有1.07元。桑德环保的收购价格,正是以ST原宜2002年12月31日经评估的每股净资产为基准。
有一种说法认为,桑德环保收购ST原宜显得十分意外,因为此前该集团曾宣称无意登陆主板。一个重要理由是,创业板的全流通能解决高管人员和高科技人才的持股问题,这对于桑德环保这样的高科技企业非常重要。然而,现在转为收购ST原宜,桑德环保绝非选择了下策。国内创业板的推出遥遥无期,香港创业板市场低迷,此时改投主板市场又何乐而不为。值得一提的是,ST原宜的总股本和流通股分别只有18149.30万股和6500万股。一旦扭亏后,桑德环保借壳上市所获得的融资能力将十分可观。据称,桑德环保负责人近期表示,“不着急靠资本市场融资,是该公司选择暂时没有融资能力的ST原宜的原因之一。”可在投资者看来,桑德环保表露的这一心态,似乎有点言不由衷。
走出苦海后的ST原宜,将由磷化工生产经营转为城市供水及污水处理等相关业务。应该说,桑德环保在水务产业中确能有所作为。就拿桑德环保近期的项目来说,包括吉林铁合金股份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宜昌市夷陵区污水处理厂设备成套及安装项目等。有传言称,目前中国环保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为9%,而桑德环保的利润率高达23%。可见,桑德环保使ST原宜恢复持续经营能力,及摆脱财务危机和退市风险,应该没有太大的悬念。(张炜/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