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北大科技(600878)第一大股东仅一个多月的北京颐和丰业投资有限公司昨发布公告,将自行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进行董事会的改组。这位新东家按捺不住欲夺取实际控制权的时候,不知是否想过,到手的可是老东家中粮国际仓储运输公司惟恐避之不及的烫山芋?
中粮国际向颐和丰业转让所持北大科技5200万股股权(占总股本的18.28%),转让总价款为8112万元。而三年多前中粮国际从大连北大企业集团公司手中受让这笔股权(当时为4000万股,后经送股变成5200万股)的时候,转让总价款可是20400万元。
问题其实在于,中粮国际1999年6月买进的时候价位偏高,每股5.1元的转让价比照当时1.7元左右的每股净资产,溢价竟然高达200%。而卖出时每股1.56元的转让价,与去年三季报中1.566元的每股净资产相近,所以还不能算是贱卖。况且,中粮国际早就不想当这个大股东了。
中粮国际最初是以北大科技第二大股东的身份出现的,当时,万时红集团控制的大连北大企业集团还持有北大科技28.35%的股权。但后来大连北大企业集团手中的股权一点点落入他人的口袋,中粮国际于2001年5月被推上第一大股东的位置,一个月后,中粮国际派人进入董事会。过了半年,中粮国际就将所持股权委托给国银投资有限公司管理,中粮国际的人也从北大科技董事会退出,换成国银投资的人补缺,北大科技现任董事长黄治家就是国银投资的总经理。中粮国际当起甩手掌柜来了。
其实,北大科技经过万时红"假重组"的一番折腾,资产和经营状况已急遽恶化。在去年三季报中,公司已经发布了2002年度将要亏损的预告。按理说,中粮国际重组北大科技的能力当不容质疑。但中粮国际最终还是甩掉了这个烫山芋,只给我们留下一个疑问:当初中粮国际为何用如此大的代价取得北大科技的股权,而且只做不管事的二股东?
接手北大科技的颐和丰业早已在多家上市公司的十大股东名单中露脸。颐和丰业与关联企业北京方程兴业投资有限公司(两家企业的法人代表都是方永中),合计持有ST中燕(600763)1510万股法人股,为ST中燕的第四大股东;合计持有大冶特钢(000708)3000万股国家股(系通过拍卖所得),为大冶特钢的第二大股东。此外,颐和丰业还持有湖北车桥(000760)498.6万股法人股,为湖北车桥的第三大股东。
此次颐和丰业终于当上了一家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但这是一家已经失去融资功能的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条件显然不符合,恐怕也不会有哪家银行会再给贷款),颐和丰业到手的占总股本只有18%多一点的北大科技股权,不知是烫山芋还是香饽饽?
资产质量有隐忧
北大科技2002年度半年报显示,公司经营业绩大幅下降。净利润由2001年同期的493万元下降到-175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由2001年同期6146万元下降到1322万元,下降幅度达78.48%。其中2001年毛利率高达85%的技术服务收入由上期的2060万元变为0,纺织品收入由3746万元下降为1061万元,而相应的纺织品成本则为1458万元,收入与成本倒挂。
业绩大幅下降的原因被归结为"市场竞争激烈"。而技术服务收入下降为0的原因主要是大批软件工程师相继离职,研发能力下降。
从2002年第三季度报告看,公司实现纺织收入592.2万元,而纺织成本为1524.1万元,其他都是小额的运输收入、汽配收入、水产收入。前三季度合计实现主营收入2006万元,净利润-4740万元。今年主营如何定位将是大股东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与此同时,公司的资产质量也存在着较大的隐忧。公司2001年报被出示有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注会在说明段中提到无法采用令人满意的审计程序证实福建晋江昌盛高科技分公司期末固定资产(39057万元)的价值,并且该部分资产产权不明确。这部分的资产占总资产达48.9%,有很大一部分是2001年置换进来的纺织设备,现公司纺织业务已处于亏损状态。另外,公司2002年半年报预付账款高达22004万元,占流动资产66.6%,比年初增加31.6%。半年报补充公告披露了明细科目,其中有不少的账龄已达1年以上,第三季度该数额仍无变化,巨额的预付账款存在潜在的坏账损失风险。
此外,公司现有金额达20736万元的银行短期借款诉讼,约占净资产的42.09%,面临着资金的流动性风险。(闽发证券信息研究中心 叶信才/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