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行业深度专题:他山之石 探索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改革
类别:行业 机构: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刘志平 日期:2020-08-20
主要观点:
2019 年8 月,央行公布了一系列LPR 改革和利率并轨的措施,随后MLF→LPR→贷款实际利率的传导路径逐渐打通,贷款利率实现与市场利率并轨,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根据监管导向,后续LPR 改革也将推动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政策利率向存款利率的传导效率也将得到提高。同时,借鉴国外,我们认为温和的宏观经济和利率环境也比较适合进一步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或可以开始逐步尝试和探索。
本篇专题报告,我们将通过梳理国际上主要国家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路径,和对银行经营的影响特征,探索我国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深入改革的方式,以及对商业银行负债端、盈利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触发环境和实施路径
通胀+利率管制导致实际负利率,金融脱媒是主要触发因素。海外主要国家利率市场化推进阶段集中在20 世 纪60-90 年代,触发因素往往由于利率管制下,持续高通胀导致出现负利率的宏观环境以及资金外流的国际环境,资金脱媒加剧。实施路径一般为“从长期到短期、从大额到小额”,活期利率完全放开是最终完成标志。
影响:主动负债占比增加,存款成本提升致利差先降后升,长期提升综合经营能力
逻辑上,短期如果处于通胀周期,市场利率走高,银行定价面临竞争压力,短期推高存款利率,利差面临收窄,短期利差波动加剧,也会削弱银行盈利能力;长期在成熟的利率传导机制下,存贷利差向市场利率靠拢,随市场利率同向变动,利差保持相对稳定。同时银行寻求拓展综合化经营能力,非息收入长期占比提升以及资产配置风险偏好提升,利于盈利能力的稳定。实践上,各国银行指标波动更多的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和货币政策导向。
借鉴:借疏通以LPR 改革促进降低存款利率的市场机制为契机,低利率环境提供适宜存款改革条件
1、目前的进程:1)贷款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2)存款利率管制自2015 年10 月已完全放开;3)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等市场化存款产品已经推出;4)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刚性较强的定期存款等产品的利率市场化进程还未开启,而较强的成本刚性将阻碍市场利率向存款成本的传导,从而进一步限制成本变动的空间,但是资产端的让利以及高成本存款利率与市场利率的脱轨,进一步提升了存款成本市场化定价的需求。
2、路径探索:1)首先需增加货币政策的预期管理,从而增强市场利率的稳定性,强化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利率基础;2)参考在较为温和的宏观和利率环境下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德国,后续可能先对长期限定期存款利率进行改革,再对大额定期存款进行改革。3)根据国外经验,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大多引入了与货币市场利率挂钩的存款产品,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后续商业银行或者可以探索考虑发行货币市场利率挂钩的大额长期存款产品,替代目前长期限的定期存款。4)在期限、面额以及交易性等方面加大存款产品的创新和供给,实现更加多样性的存款产品体系,增强与非银金融机构产品的竞争力,缓解利率市场化开启后的金融脱媒压力。
3、影响:1)根据国外经验,在存款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差别较大情况下,存款利率深入市场化开启,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定价水平以及定期存款占比将明显提升,从而短期拉低存贷利差和ROE。2)如果在市场利率较为平稳的环境下,我们假设一半的居民活期存款转换成货币市场利率定价的产品,以及高成本存款成本的压降,再考虑其他资产收益的对冲等因素后,对整体息差的影响非常有限,与德国利率市场化期间的息差表现相似。而且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影响也是逐步体现的,整体息差和ROE 的表现肯定也会好于海外国家利率市场化期间的表现。
投资建议
短期来看,中报业绩大幅负增的预期已经落地,估值底部回升。
中期来看,未来让利的空间也在边际下降同时伴随经济的回升资产质量拐点也有望更早实现;同时,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探索也将提升资产端的定价和管理能力,一方面金融开放环境下提升自身市场化的经营能力,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对后续的综合化经营奠定较好的运营基础。长期来看,综合化经营的预期也有助于提振银行的盈利能力,提升估值水平。我们建议提升板块的配置水平。
个股上,考虑到资产质量、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以及综合化经营等方面,我们认为受益个股为:招商、宁波、兴业以及大行;同时从区域发展和成长性角度,常熟银行、杭州银行、成都银行等也将受益。
风险提示
1、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信用成本显著提升;
2、后续让利幅度超出市场预期;
3、公司重大经营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