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爱玛科技(603529)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爱玛科技成立于1999年,自2004年进入电动两轮车行业以来,始终专注于中短途交通工具的研发与制造,是中国首批电动两轮车制造企业。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覆盖电动两轮车(包含:电动自行车、电动轻便摩托车、电动摩托车)及电动三轮车等品类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依托二十余年技术积累和市场深耕,公司产品体系不断丰富,覆盖城市通勤、乡村代步、休闲玩乐等多样化出行场景,向广大居民提供了完备的中短途解决方案;公司核心竞争能力持续提升,稳居行业领先地位。
(二)公司主要产品
1、电动两轮车
公司电动两轮车产品涵盖电动自行车、电动轻便摩托车、电动摩托车三大类别,满足不同出行需求。电动自行车:适用于日常短途出行,根据《2018年国标》要求,限速不超过25km/h,整车质量≤55kg。
电动轻便摩托车:最高限速50km/h,搭载更高功率电机,骑行需持有摩托车驾照。电动摩托车:功率更高,时速超过50km/h,适用于有较大载重和较长续航需求的消费者,骑行需持有摩托车驾照。
2、电动三轮车
公司电动三轮车产品涵盖休闲电动三轮车、篷车电动三轮车、货运电动三轮车。休闲电动三轮车:适用于日常家庭、老年人代步、社区短途出行、乡镇休闲出行等;外观时尚、色系丰富、车型多元,契合不同用户群体的审美,且具备驾乘舒适、操作便捷、稳定性强优点。篷车电动三轮车:进一步细分为全封闭式和半封闭式两种设计,具备良好的遮风挡雨能力与驾乘舒适性,部分车型配置冷暖空调及智能中控,提升骑行舒适度和智能交互体验。货运电动三轮车:面向城乡物流、农贸市场、材料运输等有较大载物需求的领域,强调大载重、长续航、高耐用性。
3、其他品类
除主要产品电动两轮车、电动三轮车外,公司还生产低速电动四轮车、自行车、电助力自行车等产品。公司也将围绕绿色中短途出行生态圈,持续进行新品的研发和新业务的探索。
(三)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公司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依托IPD体系推动研发、制造、采购、营销与渠道管理等系统的跨职能协同,实现产品从立项至上市全周期的资源高效整合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同时,公司技术研发部门聚焦电机、电控系统、智能化控制等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推动产品技术创新和智能化提升。
2、生产模式
公司通过“自主生产+供应链整合”模式,优化智能制造与供应链的协同效率与效果,提升生产效率。整车制造方面,公司具有较强的综合制造与工艺设计能力,在国内拥有天津、河南商丘、广东东莞、广西贵港、江苏无锡、重庆、浙江台州、山东临沂八大生产基地,并持续提升公司的生产自动化能力和产业集聚效应,确保从生产到交付的高效运作。新设生产基地浙江丽水、江苏徐州、甘肃兰州正在有序推进中。国际方面,公司在印尼、越南的生产工厂均已投产。此外,公司在多项关键零部件领域具备研发和/或制造能力,包括车架、喷涂件、电机、电控、车把、前叉等,并具备行业领先的电池系统集成与适配能力。
3、采购模式
公司构建了高集成度、适应性强的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采购中心和质量管理中心,精心筛选优质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关键零部件的供应保障,并通过集中采购、供应链协同控制成本。
4、销售模式
公司坚持厂商价值一体化,以经销模式为主,经销商既是公司的直接客户,也是公司向消费者销售产品、提供服务、展示品牌形象的重要窗口,是公司重要的合作伙伴,公司向经销商销售时一般采用款到发货的模式。近年来,公司积极探索对经销商和渠道的创新管理模式,在部分区域试点与核心经销商开展股权合作机制,提升激励效果与渠道粘性。同时公司通过拓展多层次的线上平台以增强用户触达与转化能力,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有效促进销售增长。
5、物流模式
公司设有智联物流公司,专注提升交付效率、物流质量和服务质量。已承接公司主要生产基地和部分零部件的运输服务,通过自主开发的智联物流系统,提升物流与制造、采购、销售环节之间的信息协同效率,推动核心价值链环节的高效衔接;同时,优化运输路线和仓储管理,实现从零部件运输到产品交付的全程可视化与精准调度。此外,智联物流逐步扩大服务范围,已承接部分外部订单的运输业务,推动智联物流的社会化业务发展。
6、服务模式
公司以用户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核心,构建覆盖购车、用车、养车、换车等全链条服务体系,公司依托“爱玛车服”小程序提供在线报修、维修进度查询、用户反馈管理等服务,通过400售后服务热线及时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此外,公司建立了道路救援网络,优化响应机制,以确保用户能获得便捷、高效的救援服务。
7、共享运营模式
公司积极探索并拓展与绿色中短途出行生态相关的业务和经营模式,通过整合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信息系统、渠道网络以及运营平台等方面的优势和资源,开展了共享电动自行车的投放和运营业务,具体包括封闭和开放两种应用场景。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构建高竞争力产品体系
1、持续优化产品竞争力
公司持续推进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市场化产品开发模式,聚焦产品定位的精准性、资源配置的高效协同性与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依托IPD集成产品开发体系,将后续各业务环节前置嵌入开发流程,在立项阶段即开展成本资源的可行性评估,通过跨部门协同和全流程节点控制,实现从市场调研、产品定义、设计开发到量产交付的闭环管理,确保产品方案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兼顾成本、质量与交付周期;通过优化产品组合策略与资源分配机制,推动产品开发更聚焦、更高效、更具有商业价值,持续提升产品在生命周期内的市场表现。
产品结构优化方面。公司围绕市场需求与消费场景,聚焦打造“核心畅销产品+高频场景产品+区域特色产品”的多层次产品组合,提升对主流人群及细分市场的覆盖效率。报告期内,公司在都市通勤、亲子接送、女性骑行、银发族休闲出行、外卖配送、乡镇代步等核心应用场景推出多款差异化产品,精准匹配用户群体的不同偏好和区域市场的不同特点等多样化需求。同时,公司围绕重点品类打造标杆产品,以时尚设计、高端配置、智能化技术等差异化优势提升产品辨识度与用户价值感知,进一步巩固核心市场地位,通过差异化竞争和规模化生产降低单位成本、增强渠道竞争力与产品竞争力,从而提升产品的市场覆盖能力,满足更广泛消费者的出行需求。
产品开发提效方面,公司构建以“平台化、模块化、规模化、自动化”为核心的产品技术架构,推动多车型协同开发,通过结构、电气、底盘等核心模块的通用化设计与组合复用,降低零部件复杂度与开发成本,提升产品一致性与供应链稳定性。报告期内,公司在通勤、商用等核心品类基于平台快速开发多款车型,实现资源共享与研发周期缩短,加快新品上市节奏,增强产品组合的丰富性和市场响应速度。公司同步优化跨部门协同机制,依托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与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等数智化工具,提升流程透明度与项目执行效率,确保平台化架构的有效落地并支撑后续产品持续迭代。
质量保障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强化质量管理体系在产品开发、供应链与制造环节的协同控制。研发阶段,质量团队参与产品策划与设计评审,落实设计验证、试制验证与工艺评估等关键环节的质量要求;零部件方面,聚焦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优化测试标准,强化供应商准入与样品验证机制,压实源头质量责任;制造环节,公司具备覆盖整车性能、机械结构、电子电器、环境适应性、电驱动系统、精密测量等多个维度的检测能力,严控产品一致性与可靠性。同时,公司持续优化质量问题闭环机制,依托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提升质量问题的全流程响应效率,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与责任闭环管理,确保质量问题可溯、可改进、可控。
国际产品方面,公司持续推进重点海外市场的产品规划与落地工作。报告期内,在印尼市场,公司结合当地消费偏好、法规标准与路况环境,完成多款车型的产品认证,并依托本地化生产与销售体系实现量产交付。北美、韩国等市场,公司聚焦主流应用场景与特定人群需求,推动现有产品的升级迭代并加快新品类布局,逐步构建覆盖多元细分市场的国际市场产品矩阵,增强产品供给能力和本地适配水平,为海外市场拓展提供有力支撑。
2、以科技创新驱动产品升级
公司持续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围绕动力系统核心部件自主研发与智能化生态体系建设,推进整车性能与用户体验的全面升级。
公司持续强化以电机、电控、电池为核心的自主研发与系统集成能力。电机方面,聚焦动力性能优化与多车型适配,自主开发的凸极电机、中置电机、轮毂电机、超低静音电机及三轮电机已实现规模化应用。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优化多品类电机结构与控制策略,提升动力输出、续航效率与骑行舒适性;同时,聚焦适用于高性能电摩的中置电机以及适配Ebike车型的轻量化中置电机的开发工作,增强公司电机产品体系对多元化出行场景的适应能力。控制器方面,公司推进“电控+智能化”功能深度融合,优化自主研发的第二代蔚蓝控制器的坡道辅助、防打滑控制等功能,进一步增强雪地、雨天、沙地、山地等多场景驾驶模式的切换效率,提升复杂路况下的动力响应与行驶稳定性。报告期内,已应用于多款产品并可与整车蓝牙互联、APP远程控制等智能交互系统协同联动,为用户提供更灵活的个性化操作体验。电池方面,公司持续推进铅酸电池、锂电池、钠电池的应用技术研发,同时,优化智能温控定时充电器功能,提升在多种环境与工况下的充电安全性与电池寿命。
此外,公司持续优化引擎能量系统,增强电机、电控、电池三大核心模块的协同能力,提升整车在动力输出、能效管理与控制精度等方面的系统化表现,强化整车性能的一体化管理与输出效率。
智能化布局方面,公司聚焦智能控制、交互体验与骑行安全三大方向,持续推进“人-车-机-盔-云”多端协同的智能生态体系建设,升级优化核心技术模块,提升用户使用的便捷性、互动性与安全性。报告期内,公司推进智能化技术在整车系统中的融合与落地,推动产品从功能型工具向智慧出行平台升级。智能控制方面,公司持续优化环境自适应算法与传感器融合逻辑,提升整车在复杂路况下的动态响应能力。引入DSR(智能负载感知系统)与毫米波雷达技术,构建多场景辅助驾驶能力。DSR系统支持个性化安全阈值设定,增强骑行稳定性;毫米波雷达可实现盲区识别与报警范围设定,提供碰撞预警,有效应对雨天湿滑、坡道驻车等复杂场景,提升行驶过程中的智能感知能力和安全性。同时,部分车型搭载高阶智能驾驶模式,结合TFT液晶仪表与AI语音系统,实现驾驶模式个性化切换与导航交互,进一步提升智能化操作体验。交互体验方面,公司升级“数字孪生仪表+智能支架”组合方案,实现手机上架即导航投屏、车辆数据同步,提升操控便捷性并减少骑行分心;优化家庭识别与个性化模式切换机制,支持多用户账号识别与“女王/儒雅/元气”等定制化骑行偏好设置,满足家庭共享与多场景需求。结合智能投影灯、个性化音效上传与节日彩蛋皮肤等情感交互设计,丰富人车之间的情绪联动,打造更有温度的骑行体验。此外,公司在“爱玛出行APP”接入AI大模型,推出AI智能助手“玛小爱”,支持语音控车、路径规划、用车咨询及生活场景推荐等功能,提升用户的智能交互体验。骑行安全方面,公司持续完善覆盖骑行全场景的智能安全保障体系,提升车辆对风险的主动识别与快速响应能力。依托自主研发的AIMAOS智能中台,动态监测骑行行为、车辆状态及质量反馈,识别潜在风险并提前预警,增强产品的智能化风险防控能力;智能头盔与整车深度互联,支持语音导航提醒、一键SOS等功能,提升突发场景下响应效率。
(二)深化销服一体化,打造高效运营体系
公司以提质、增长为核心,持续深化销售服务体系的精细化管理,聚焦渠道能力升级与用户价值深耕,打造高效的运营体系。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建立市场网格化管理机制,依据区域特征、客群需求及市场规模等多维度划分网格单元,配备专属市场团队与动态监测系统,强化对经销商客户的精细化服务与对终端用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同时及时掌握渠道销售情况并捕捉消费趋势变化,为营销策略的动态优化与资源高效配置提供数据支撑。
经销商管理方面,公司不断优化“一区一代”政策,保障渠道秩序与区域市场经营的独立性;同时,建立经销商分级过程管理机制,通过数字化工具跟踪评估经营过程,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经营特点提供专项培训、供应链协同支持及精准资源匹配方案,实现精准赋能,提升经销商经营能力和合作黏性,从而持续增强渠道稳定性与盈利能力。门店管理方面,公司推动以门店为核心的零售阵地转型,逐步将门店从传统的销售终端转变为集销售、服务、客户体验、市场反馈于一体的零售核心单元。借助渠道云、爱云销、零售通等数智化工具实时收集销售数据,并结合大数据分析模型开展市场趋势研判,在此基础上精准制定营销策略、动态调整行动方案。通过门店形象焕新、优化产品布局、员工培训等措施,提升门店运营效率与客户体验。同时,公司加强门店与线上渠道的融合,深度布局小红书、抖音、天猫、京东等多平台,形成从短视频种草引流到直播转化、新品首发推广及预约门店交付的完整线上导流至线下成交链路;鉴于公司各地区经销商及其分销网络各自独立运营,公司通过构建科学高效的订单分发与交付协调机制,打通平台订单与区域经销体系,实现多方协同下的交付落地,促进线上线下高效联动、库存共享、订单互通,提升销售转化效率与用户服务体验。
此外,公司销售服务体系深度参与产品企划开发阶段,利用其贴近市场和用户的优势,协同精准定义产品特征与市场定位,并根据区域差异化需求分层制定新品上市方案,结合以旧换新补贴、定制体验活动等针对性营销活动,提升产品市场认可度与销售转化效率。
用户服务方面,公司持续推动服务体系标准化升级,重点强化线下网点与线上平台的协同服务能力。报告期内,公司优化全国服务网点的标准和执行规范,完善监管机制,提升服务质量;同时推进销服一体门店建设,提高服务覆盖范围。公司持续优化以“爱玛车服”小程序与APP平台为入口的在线服务体系,实现在线报修、维修进度查询、用户反馈闭环管理;并结合24小时客服热线服务,构建高效的响应机制。此外,公司组织“服务进社区”等用户关怀活动,为用户提供免费巡检和用车指导;并通过线上视频内容科普用车、养车和安全知识,增强用户对品牌的信任感与粘性,持续改善整体服务体验。
国际市场方面,公司坚持因地制宜的渠道拓展策略,持续深化本地化运营能力建设。报告期内,在印尼市场,公司推进门店建设并完善销售、服务及市场推广等业务流程,逐步形成覆盖主要业务环节的运营体系,同时推动门店形象、陈列规范和终端服务流程的统一化,以提升用户体验和品牌一致性。同时,公司积极参加美国CES展及巴西地区行业展等国际展会,通过新品展示与用户互动,强化品牌国际化形象并拓展潜在合作伙伴资源;此外,公司在欧美等区域推进分销代理体系建设,推动产品适配与销售网络协同发展,稳步推进国际化布局。
(三)以品牌价值引领,夯实市场影响力
公司坚持“时尚爱玛,自在出行”品牌主张,围绕时尚化、科技化、年轻化三大方向,持续构建多元传播体系,增强品牌势能,提升用户认知,并加快品牌国际化步伐,推动全球影响力持续提升。
时尚化方面,公司通过产品外观设计、终端空间塑造与内容场景共建,持续强化品牌的时尚属性。报告期内,公司围绕A7Pro、元宇宙、Q5、乐享CA500等多款重点产品开展主题发布活动,结合骑行挑战赛、亲子骑行等多元形式,增强产品视觉吸引力与年轻时尚氛围。公司持续升级终端门店形象,融入多种潮流配色与互动式陈列,打造更具辨识度与沉浸感的线下体验空间。同时,公司持续推进MISS女性主题店等多类型门店升级,构建贴合细分人群审美的品牌触点,并通过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内容运营,释放品牌时尚主张与审美理念。
科技化方面,公司聚焦产品性能表达与智能平台建设,持续强化品牌技术形象与用户智能体验。报告期内,围绕A7Ultra等产品开展多场景试驾与专业测评,突出其智控系统、扭矩识别、极限工况等功能,增强高性能技术在骑行过程中的感知体验。公司构建AIGC内容平台与矩阵账号体系,实现内容标准化生成和高效分发,提升终端门店线上触达效率。同时,与火山引擎、美云智数等平台深化合作,推动品牌传播向“数智化、用户化”方向升级,增强用户在内容获取与使用场景中的智能交互体验。
年轻化方面,公司通过场景活动与内容创意,持续增强品牌与年轻消费群体的连接力。报告期内,举办“追星音乐节”“闪耀地带校园新声”等品牌活动,覆盖校园及音乐文化等年轻用户高度参与的场景,结合粉丝互动、试驾体验与促销联动,提升品牌在年轻用户中的认知与参与感。同时,公司与潮玩品牌TOPTOY联合推出“元宇宙Play”线下互动项目,增强品牌的社交属性与年轻化表达能力;通过在《长安的荔枝》《功夫梦》等热门影视作品中进行产品植入与品牌联合推广,扩大品牌的可见度与影响力;公司在小红书平台与“黄油小熊”等IP合作,推出契合年轻用户表达风格的创意内容,拓宽品牌在年轻圈层中的触达广度与社交影响力。
品牌国际化方面,公司持续拓展海外布局,优化海外品牌手册、国际官网、海外门店形象、宣传片等核心内容,统一规范,完善国际品牌传播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内容丰富的国际传播体系。在印尼、越南、美国等重点市场进行品牌传播,在Facebook、TikTok、Instagram等海外主流平台开展社媒内容运营,结合印尼开斋节等消费旺季开展终端营销活动,并积极参加美国CES等知名展会进行技术与品牌展示,实施差异化本地化传播策略,提升品牌在重点区域的触达能力与内容适配度。
此外,公司通过权威媒体报道、国内外奖项认证及参与行业重点活动,多维度展示品牌综合实力与社会影响力。报告期内,公司接受央视《消费主张》国补政策专题、央视《正点财经》电动车出海专题及新华社春节复工专题等权威媒体深度报道,进一步提升品牌的社会公信力与影响力。奖项方面,公司荣获弗若斯特沙利文“全球领先电动两轮车品牌”认证,并在中企品研发布的2025年C-BPI中国电动自行车行业品牌力榜中位列第一,同时旗下Q5、CA500及多款Ebike产品斩获罗马、MUSE等国际设计大奖,充分体现产品设计实力与品牌国际认可度。公司积极参与达沃斯论坛、天津国际自行车电动车展览会、中国电动车华南展等活动,展示创新产品,扩大品牌在全球范围的专业曝光度与行业影响力。
(四)强化端到端供应链协同,持续提升全链条综合运营效率
公司以“提质、增效、增收”为核心,围绕制造、采购、物流三大关键环节,构建了端到端协同的供应链体系,持续提升供应保障力、成本控制力与交付响应力。报告期内,公司在智能制造升级、供应商协同优化、物流体系完善及全球产能布局等方面持续推进,提升全链条核心竞争力。
1、供应效率提升与协同优化
供应保障力提升方面,公司持续推行供应商分级动态管理机制,围绕核心物料建立稳定供应关系,强化优胜劣汰的准入与退出机制,确保关键零部件的及时、充足、优质供应。同时,深化本地化供应链布局,在主要制造基地周边推动供应商建设工厂或零部件中转仓,缩短供应链半径、降低运输成本,提升区域供给保障力。
供应协同与降本增效方面,公司强化与供应商的联合开发机制,通过IPD流程联合推进关键零部件的设计、验证与试制,加快从设计到量产的转化效率。报告期内,公司与供应商协同开展材料替代、结构优化与工艺改进等专项工作,兼顾性能与成本的同时提升关键零部件的适配性。供应质量与库存管理方面,公司持续优化来料质量标准与交付节点管控机制,提升零部件的一致性与装配兼容性,从源头确保各生产基地的物料可通用互供,为多基地协同供货和高效计划调度提供保障。依托WMS智能仓储系统与平台化数据工具,实现物料入库、在库与出库的全过程可视化管理,提升库存周转效率、物料匹配精度与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保障供应链运行的稳定性。
2、精益生产与智能制造升级
公司制造体系基于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在产品开发前期即参与结构设计与物料适配,提供可制造性评估与工艺优化建议,推动关键零部件提前开模、产线工艺提前布局,确保新品开发与制造落地实现“同步启动、快速响应”,为后续高质量量产提供坚实保障。
公司具备总装、焊装、注塑、烤漆工艺,以及电机、车架等核心部件的生产制造能力。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自动化产线升级,引入桁架搬运机械手、机器人检测工站、成品车自动输送等智能设备,优化焊接、检测、装配等关键生产工序,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一致性、降低单车制造成本。同时,公司推进MES制造执行系统与SCADA数据监控系统的融合应用,将生产设备运行数据与生产调度系统深度联动,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异常预警与节拍控制,强化制程质量管理,提升产品的一致性与稳定性,推动制造过程向数字化、精益化、高效化持续升级。
3、物流体系完善与交付能力提升
公司围绕“提升交付效率、服务质量以及强化供应链协同”为核心,持续优化覆盖整车、零部件及社会化订单的智联物流体系。
整车物流方面,依托销售网络布局,公司不断优化“四纵四横”干线运输网络,已形成覆盖主要生产基地的干线运输能力,并在重点区域拓展城市配送能力,实现产品从工厂或销售仓库直送至门店。报告期内,公司新增多条运输线路与调配路径,进一步提升高峰期及远距离市场的发运响应速度与覆盖能力;同时,拓展承接电商平台仓储端的整车订单运输服务,丰富多元场景下的发运能力。
零部件物流方面,公司依托“集中计划、集中物流”策略,构建从供应商仓库至生产基地的干线运输网络,重点覆盖江苏、浙江、天津等核心零部件集散区域。报告期内,围绕供应商分布与采购节奏,公司划分重点线路并采用循环取货模式,提升运输频次与时效性,降低单次运输成本,保障关键物料的稳定供应;同时,在入厂环节推广标准化集装器具与规范化操作流程,提升卸货效率与到货准确性,从而优化仓库到产线的衔接效率。
社会化订单方面,公司积极拓展对外物流业务,承接电池、铅锭运输及其他快消品客户的运输服务,持续提升物流能力的外部价值。
为支撑物流业务的高效运行,公司持续升级智联物流系统,优化从订单生成、运力匹配、装车发运到交付反馈的全流程可视化控制,并通过GPS监控与在途预警机制,提升运输安全性与交付稳定性。报告期内,系统新增异常节点预警机制,实现运输过程的实时异常识别与自动提醒,减少人工排查与干预环节,加快异常处理速度,从而提升整体发运响应效率与运营水平;同时,优化零部件运单自动计价功能,增强结算透明度与成本控制能力,为供应链高效协同提供数字化支撑。
4、推进产能布局,提升全球供应保障力
公司持续推进国内外产能布局,通过智能制造与高效生产体系的建设,全面提升供应保障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国内方面,重庆、丽水、徐州、兰州生产基地正有序建设中,新建基地将进一步优化产能结构,提升区域调度灵活性与交付响应速度。国际方面,公司在印尼、越南的生产工厂均已投产。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