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中国银河《2025年7月金融数据解读:从金融数据看流动性》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2025年8月13日,央行发布2025年7月金融数据。7月M1同比5.6%(前值4.6%),M2同比8.8%(前值8.3%)。新增社融1.16万亿元,同比多增3893亿元,社融增速9.0%(前值8.9%)。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500亿元,同比少增3100亿元,贷款增速6.9%(前值7.1%)。我们认为货币供应量的连续上行是值得关注的积极信号,一方面企业的现金流在改善,对企业盈利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流动性充裕,对股票市场是积极支撑。
我们认为理解本月金融数据需重点厘清两个问题:
如何理解7月信贷数据的波动?1、7月信贷的负增长要与6月的超预期合并理解,6月提前透支了部分7月的需求。6月金融机构通常会出现冲量,企业也会出现刚性需求的上升。7月则是传统的信贷小月。2、中国经济底层逻辑从土地财政全面转向新质生产力,与之伴随的是金融的供给侧改革,直接融资与新质生产力更加适配,对间接融资将良性替代。同时,债券利率的下行与股票市场的活跃均对直接融资有拉动作用。表现在金融数据上就是企业直接融资的连续同比多增。7月直接融资同比多增1029亿元。3、外币贷款与人民币贷款的此消彼长。进入5月以来市场对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升温,叠加中国企业的出海需求,这会增加外币贷款需求,外币贷款连续同比多增。7月对实体的外币贷款同比多增804亿元。4、金融机构破除内卷式竞争会挤出部分虚增空转贷款。5、近期相关部门推进清欠账款的成效逐渐显现。企业账款得到清欠后,贷款需求可能有所下降。
如何理解信贷增速下滑但货币供应量加速上行?1、今年政府债券发行前置,特别是与化债相关的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资债券融资之后,资金回流企业;2、根据央行7月14日新闻发布会披露,上半年金融机构债券投资同比多增3.19万亿元,其派生的存款相应增加;3、7月非银贷款同比基本持平,但非银存款同比多增1.4万亿,推动货币供应量增速上行。
货币供应量数据:M1和M2增速保持上行
M1增速连续3个月持续改善。本月M0增速小幅回落至11.8%(前值12.0%),虽然小幅回落但依然保持在历史高位。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减少18.6%,降幅环比显著扩大,这并不利于推动居民存款回流企业速度的加快。7月制造业PMI录得49.3%,环比下滑且连续4个月位于收缩区间。同时,7月BCI企业经营状况指数录得47.69,环比延续下行,BCI企业销售、投资前瞻指数同样环比下行。因此,房地产市场和企业预期可能都不是本月M1上行的推动因素。我们认为7月M1快速上行原因包括:1、基数较低,去年同期M1减少3.7万亿;2、化债带来企业资金流改善。
M2增速保持上行。7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新增5000亿元,其中居民存款减少1.1万亿元、企业存款减少1.46万亿元、非银存款增加2.14万亿元。7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存款同比多增1.3万亿元,其中居民同比多减7800亿元,企业同比少减3209亿元,非银存款同比多增1.4万亿元。
社融数据:社融增速上行、贷款增速下滑
本月社融的拉动项来自政府融资、企业直接融资和对实体的外币贷款,拖累项则来自对实体的人民币贷款和表外融资。7月新增社融同比多增3893亿元,支撑项来自政府债券融资、企业直接融资和对实体的外币贷款,分别同比多增5559亿元、1029亿元和804亿元。拖累项则来自对实体的人民币贷款和表外融资,分别同比多减3455亿元和911亿元。政府债券融资增速保持上行,增速为21.9%(前值21.35%),去除政府融资的社融增速小幅下行至6.02%(前值6.06%)。有效社融增速(中长期贷款+委托+信托+直接融资)为5.55%(前值5.75%),环比下滑。
贷款同比少增,居民、企业、非银信贷均不及去年同期。7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500亿元,同比少增3100亿元。居民短贷和中长贷均不及去年同期,分别同比多减1671亿元和同比少增1200亿元。7月地产销售数据的走弱是居民中长期贷款的同比下滑的主要原因。企业短贷同比持平。企业中长贷则呈现负增长,当月减少2600亿元,同比少增3900亿元,是企业贷款同比少增的主要原因。票据融资同比多增3125亿元,7月末票据利率明显下行,可能存在票据冲量现象。非银贷款同比少增31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货币政策展望:我们认为下半年货币政策的优先目标仍然是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货币宽松或超预期。从外部看,美联储9月或将再次降息,将为货币宽松创造顺风条件。从内部来看有两条主线:一是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可能给中国出口带来一定冲击,中国经济增速可能阶段性放缓,并面临一定的就业压力;二是下半年可能依然处在低通胀环境,实际利率仍然偏高,依然有调降的必要性。预计三季度将再次调降政策利率10-20BP,从而引导LPR下行,并传导至贷款、存款利率的进一步下行。
风险提示
1.政策理解不到位的风险
2.央行货币政策不及预期的风险
3.政府债券发行不及预期的风险
4.美联储货币政策超预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