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神盾》,直击公司公告,扫清股市投资地雷,全方位保护投资者。
去年8月我国首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从上游的生猪养殖到下游的猪肉食品衍生品,相关企业可谓战战兢兢。继双汇发展、安井食品之后,三全食品的“猪瘟雷”也爆发开来,深交所也向其下发了关注函。
业绩难有突破、转型受阻之后,此次疫情会是三全食品的“劫”么?
猪瘟“魔咒”
日前,市场上传出三全灌汤水饺有三份样品被检测出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的消息。2月14日晚间,三全食品在深交所互动平台上遭投资者提问。
对此,三全食品回应称,公司已关注并将进一步核查该事件,公司尚未收到相关权威部门的通知。2月15日三全食品股价低开并维持低位震荡,收盘跌3.58%,报价7.55元。
早在上月21日,受子公司撒尿肉丸检出疑似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消息影响,安井食品开盘跳水,并以3.25亿元创下2017年6月以来最大单日成交额,市值蒸发近6亿元。截至目前,已有天邦股份、雏鹰农牧、温氏股份、海大集团、振兴生态、天兆猪业、双汇发展等至少15家上市公司公告称业绩受到非洲猪瘟影响。
除却短期的猪瘟“魔咒”,三全食品产品问题似乎持续存在,包括在饺子、汤圆、粽子等产品中吃出异物,饺子混沌、豆沙包、奶黄包等面点发霉等等。
2月17日三全食品回应说,相关疑似批次产品已从各销售渠道全部封存。
盈利能力隐忧
年报数据显示,上市之初的三全食品盈利能力稳中有增,2008年-2013年其扣非净利润分别为7844.05万元、8986.75万元、1.25亿元、1.32亿元、1.37亿元、1.09亿元,而从2014年开始,三全食品的扣非净利从6666.54万元降至2017年的4315.76万元,其中2015年扣非净利为-1603.00万元。
此外,三全食品的销售净利率自2008年至2017年持续走低,其中2015年、2016年其净利率甚至低于1%,明显低于同业水平。
而对比三全食品2018年上半年与2012年上半年业绩数据,其总资产从23.33亿元增长到36.2亿元,营收更是从6年前的14.6亿元增至30.78亿元实现翻倍,但2018年上半年实现的8589万元净利润却仍与2012年数据(8223万元)持平。一时引起市场各种猜测。
数据“谜团”背后,是三全食品快速增长的营业成本。根据财报数据,三全食品的营业总成本从2012年上半年的13.62亿元到2018年上半年的29.82亿,涨幅达118.94%。其中,销售费用涨幅达120.49%、管理费用增长135.21%。
当时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对于身处转型,消费市场萎缩的三全来说,净利下滑也在情理之中。而且,2018上半年三全食品净利润同期增长12.8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同期增长20.22%。
数据显示,2017年,三全食品饺子营业收入为19.85亿元,占比为37.85%。并且自2006年三全食品的饺子收入及利润构成基本维持在40%左右。此次猪瘟疫情对公司业绩影响值得关注。
转型艰难
作为速冻食品行业的老大,三全食品的地位也同样尴尬。向下降级稍有不甘,向上升级缺乏活力,行业寒冬中转型艰难。
新零售的崛起,给严重依赖商超的三全食品造成了巨大冲击。
在推出炫彩汤圆、儿童系列等产品丰富产品线却效果惨淡之后,三全食品在2015年推出鲜食业务,进军新零售。
三全食品以鲜食机作为平台推广鲜食业务,但在2015年到2016年一度亏损。相关报道显示,今年6月,三全鲜食在北京的无人售卖机均已经停摆。在上海设置的15个点位也有一半停摆。
三全食品董秘曾对外表示,鲜食科技确实出现亏损,这两年业务也在收窄,但不会砍掉鲜食科技。基于公司之前大量的市场调研,鲜食配送仍然具有市场前景,会对未来产品进行升级,同时调整生产线,对售货机进行改造。有专家表示,缺少超强盈利能力的无人货柜及值得学习的商业模式,成为三全食品以及整个行业的痛点。
去年6月,三全集团董事长陈泽民在2018创变者年会暨第六届正和岛岛邻大会上提出“挡在企业家面前的‘三座大山’”,其中第二座“大山”就是转型的火 山,第三座“大山”则是市场的冰山。陈泽民表示,“我们都面临升级转型,你转不好就烧死了,不过去也要死,怎么都要面临这座火 山,必须要翻过去。”
不过今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三全鲜食在今年上半年实现了盈亏平衡。
本文为证券之星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形式转载,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