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坛三:IPO常态化,新三板企业的资本路径规划

来源:挖贝网 2017-11-22 16:03: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圆桌论坛三:IPO常态化,新三板企业的资本路径规划)

2017 第三届中国新三板并购高峰论坛的第三场圆桌论坛的主题是:IPO常态化,新三板企业的资本路径规划。金昌投资总经理、管理合伙人隋波先生主持了本场论坛,参与嘉宾有上海国际创投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合伙人陈海军先生,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杭州分院新三板服务中心执行主任程戟先生,宁夏大学校长助理、党委常委马涛先生,上海理成资产合伙人、权益管理总监孙兴华先生,格上财富合伙人、副总经理肖伟先生以及兴富资本合伙人、副总经理张小龙先生。

嘉宾围绕“如何留住一个优质企业”这一话题讨论了新三板的定位问题及价值所在,认为无论是否IPO,新三板都应该能为企业提供有效而优质的服务,帮助企业规范成长实现价值。

圆桌论坛三

下面是圆桌论坛讨论实录:

主持人:我是最后一次圆桌会议的主持人,我叫隋波,是金昌投资的合伙人我建议大家分别用一分钟时间介绍一下自己。

孙兴华:大家好,我是理成资本孙兴华,我们涉及的资本比较多,有新三板、VC、PE,管理规模一百多亿。

马涛:大家好,我来自宁夏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马涛。

陈海军:大家好,我叫陈海军,来自国际创投,是国有背景的投资机构。

程戟:我们来自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程戟,我们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的政府服务功能,目前主要从产业转型、科技孵化,我们自己有投资基金,有政府的科创园区的托管。

肖伟:大家好,我格上理财的肖伟,我们主要是做相关的资产管理业务,从2014年开始着眼于新三板的股权投资研究以及投资的业务。

张小龙:大家好,我来自于兴富资本的张小龙。我们投资了比较有特色的文化企业,我们对新三板的投资非常看好。

主持人:我们这次有专家教授,有专业的新三板同业机构,还有专业的PE、VC的投资人以及财富管理公司,我很期待就每个专家各自的专业背景展开讨论。

首先今天的主题是IPO的常态化,今年IPO加速,最近有一些小小的变化,但是不会改变大的趋势,未来IPO是不变的主题,对于新三板企业路径如何规划,通过此次讨论把大的命题拆出一些小的模块进行讨论,这样可以更加深入一些。

回顾一下新三板的发展历程,今天已经有很多专家分享过了,大概梳理一下,从出生到快速发展,从几百家上千家到现在11600多家,这么多的新三板企业意味着这个市场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资本市场,企业数量已经全球最大,11600多家企业是如何运作资本的?他们在想什么,这些都是很好的研究主题。

今年,截止到10月底的数字有573家企业正在排队IPO,其中有30%来自于新三板的企业,这说明什么?说明新三板企业对于新三板可能还在朝三暮四,还在想其他的路子,是否可以IPO或者是否可以去其他的市场。第一个问题想请教各位专家,对于新三板市场来讲,怎么样能够留住我们的优质企业?首先从张总开始。

张小龙:我是这么觉得,首先留住是很好的说法,其实某种意义来讲,还是要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我们认为留更多是如何完善更好的交易机制,提供更好的流动性,提供更好的估值,从这个角度“留”,而不是简单粗暴说不能转板。如果大家都是一亩三分地的思维的话,将来更小的企业也不可能转三板,所以保持流动性的问题。

新三板企业做IPO有一定的优势,首先经过了一定程度券商的运行规范,对资本市场对接意识更好一些。当然我们也在实务中发现一些小问题,这些细节问题双方是可以形成一定沟通和共识的。从本质来讲不是要欺骗投资者或者做不同的事情,只是执行时的严格程度不同。

第二,衔接方面,现在很多正在排队中的企业,证监会对他们三类股东没有明确的说法,所以希望我们对企业做一些清退,因为这些企业申报IPO了,肯定要停牌,停牌的时候不能做转让。有一些公司说干脆再摘牌,摘牌的时候又遇到一个问题,股东超过了200人,所以处于这样的状态,最后不得不采取双方做诉讼,股转和IPO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我们希望企业在流动中得到便利和支持,这是我们的观点。

主持人:张总认为只要是好的企业,IPO对他们而言是比较好选择,比如参观台湾新柜市场,其实就是主板的培育市场,这是张总对未来的展望,谢谢!下面有请肖总。

肖伟:关于如何留住优质的企业。要想让优质的企业留在新三板,首先要把优质和不优质以及不够优质的企业区分,让优质的企业浮出水面,有特殊的照顾,这样对优秀企业留在新三板有更大的影响。政策出来的话,对于留住优质企业来讲意义重大。

同时,不光可以向上分层,甚至可以考虑向下分层,比如设置观察层,对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中小企业来讲可以降低他们对于监管也好,或者是规范运营也好相关的要求和成本。这也是一种考虑,让优质的企业和发展过程中的企业有泾渭分明的分界线。

再是提高流动性,这是不能回避的话题,比如降低门槛或者竞价交易提高流动性也是当务之急。同时解决了分层和流动性之后,对于融资问题应该也是一个相对来讲顺理成章可以得到缓解的过程。

如果对于优质的企业给予一个很好的流动性和定价,同时得到比较理想的融资,对于转板而言未必是唯一的选择。

主持人:非常感谢,提到了两个观点,首先是往下分层,还有是精选层如何做。国内A股有ST股相当于往下分层,美国有道琼斯成分股相当于精选层,尤其是向下分层的观点很新颖。

程戟:我也考虑这个问题,如何留住优质的好的企业在新三板,这主要是怎么看的问题。好的企业比如已经到了上市IPO的标准就应该去主板,为什么要留下来?所以我和一些朋友和投资机构聊的时候,我非常愿意举一个自己当时做的案例。

当时这家公司到处碰壁,自身的技术各方面都不错,就是因为投资资金链拉得太长,投资有一点失控。他有科技内涵的,但是银行不可能给他做项目贷款,传统的金融不行。当时我们看了之后把他做新三板,做了新三板之后,把标准化做好之后,我们引进了战略投资者,战略投资者进去之后进行了强有力的背书,释放了财务压力。最后我们在11个月做了三次定增。这企业的董事长事后非常感慨,原来技术是有的,但由于财务的压力,每年主营业收入八千万是企业的天花板了!但是因为股权标准化把战略投资者引进,进行了很好的背书以后完全释放了自己的科技含量,进行了一个对价。最后,一年之后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了8个亿,而且很顺利地跟上了“一带一路”。

接下来他肯定走IPO,这种公司不需要留,但是他的成长过程,或者他爆发式的增长是做了新三板的标准之后完成的,这个是新三板的价值。如果不做标准化可以上市吗?又不敢想IPO。所以新三板的市场有自己的功能,如果说我已经非常好了,我当然不需要在新三板中过渡。

我的认识是我已经跑了很多的企业做一些调研,有些市场上感觉到就应该冲所谓的IPO,甚至做一些财务调整或者是做一些修饰。我觉得新三板还有自己的价值,不能说我们看到的就像主板一样,希望来一个风口把我炒一把。这其实和我们设立新三板市场的初衷是违背的,包括很多“僵尸公司”,非常简单,拿补贴上一个僵尸公司,卖500万或者是卖1000万,这种违背了初衷,最后得不偿失。我们新三板市场是被这些一些动机做法造成的很虚的东西,掩盖了真正的功能和价值。我是这样认为的。

主持人:程主任曾经是投行家,他的观点,首先是IPO肯定可以做。第二个观点在新三板很多企业受益了,虽然不是很流动,但还是有利于一轮一轮融资促进企业的发展,从八千万到八个亿,11个月三轮的融资速度其实已经算很快。另外就是希望“僵尸公司”少一些,把优势企业更加凸显出来。

陈海军:关于如何留住优秀的企业,这里讲到关键的问题是,今天大家讨论比较多,其实是新三板定位的问题,因为大家提了很多建议和想法。

从目前务实的角度来讲我有两个建议:第一,新三板初心的在哪里?我觉得主要是培育优秀的企业,这是第一方面。培育优秀的企业主要从几个纬度来讲,首先是需要给新三板企业一个很好的信用背书,无论是在股权融资方面,还是银行融资方面有信用背书。第二,要给非常合理的规范性溢价。很多企业上新三板付出很大的成本,新三板在培育优秀企业在这两个纬度,在2017年新三板整个制度创新做得不错,但是相对前几年来讲缓慢了很多,所以我希望新三板需要出台更多制度性红利,无论是税收方面,今天上午有领导说需要人才激励政策,在这方面给予新三板企业一个非常好的土壤,培育一些优秀的企业出来。

第二,培育一些优秀的投资机构,有了优秀企业的前提下如果有一些投资机构投出去了,有非常良性的退出,有非常正向高的回报的前提下会继续把钱投到新三板中,这样有了良性的循环。所以投资机构培育方面需要出台很多政策。

整体来讲,新三板好的企业如果达到IPO的企业在政策预期下能上IPO肯定就上,因为在这个环境下是对目前投资新三板机构正向的激励,而且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些便利。就像同行所说,三类股东的问题,财报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监管层来讲需要迫切地解决。第二,原来初心不对的,想新三板混个壳子的公司需要尽快走,而如果需要发展的公司在新三板留下来非常重要。

主持人:谢谢各位!我感触尤其深的是在新三板从2015年开始疯狂,PE到40多倍,大家很热情,有点像证券市场在90年代疯狂的年代,没有价值投资,都是在炒作和投机,这种不会长久。因此到了2016年2017年市场不是冷下来,是理性了,理性的投资人越来越多,在座很多投资人非常理性,遵从价值投资的原则。这里几个投资人都是我多年的朋友,他们的投资思路是价值投资,这样的投资人越多,市场越规范,市场的企业融资更加容易,流动性更强。谢谢陈总。

马涛:感谢,首先要搞清楚一个基本问题,我们是做经济分析,首先第一个问题,新三板市场或者是IPO并购也好,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行业的同志们故事讲得非常好,把投资标的有说谈恋爱的、结婚的,可谁家结婚是为了把老婆卖掉的?这里新三板的并购核心的问题,这是一种市场化的金融服务,不是一个非市场化的交换。回到这个基本问题上,很多问题可以讨论了。

既然是一个专业化的市场化的金融服务,那么IPO也好,并购也好,都是一种为了满足特定的金融的交易需求做出来的制度设计。那么我们要怎么样把它留住?实际上就是怎么样把这种金融服务做得更好、更专业,质量更高。进一步,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讲可以从更加金融服务自身生态化和服务经济深化两个方面:

第一,新三板以及市场提供的金融服务要更加生态化。现在要提供的是一整套一系列的是整个经济系统中的一部分。就企业来讲,我们服务的中小企业,到2017年第二季度已经是2000多万家中小企业,规上已经有37万家,一万多家企业都是规上的中小企业产生的。提供的金融服务也好,资本服务也好,只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服务,所以在这里进一步地说明了生态性。

一方面,服务多样性,原来没有这么多的服务需求类型,现在这么多了,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工具或者有足够的多样性的满足中小企业面临的要素价格上升,环境约束刚性,融资贵、创新能力不高等基础问题。如果只是金融服务就是钱多,不一定可以做好。

另一方面,服务够划算,这个服务是否划算?质优不优?价廉不廉?各个行业提供融资的资本基本性质是一样,但是实际上切入到具体产业中的时候,你会发现,还需要进一步地结合产业的专业知识,或者是产业的经验积累,比如陶总公司专注于医疗健康。这个过程中,一般性的金融服务加上专业性的产业延伸是必要的。在你的希望专业中是否是划算的,是否是价廉物美的。现在的新三板服务中,相比于主板、中小板,相对于场外资产,是否可以做到这样的过程?

第二,金融服务要深化。更多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讲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实际上是从供给的角度来讲,首先有预设,我们要参照国外成熟的有哪些层次,我们将来要哪些层次。但是中国的经济体量发展太快,规模永远超过制度的设计,新三板四五年过程中,金融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先做了什么基层的架构服务?又做了什么专业性的架构服务。到现在新三板包括新三板里的主要融资方式,没有竞价所以并购,这是权宜之计。

我们服务企业或者是产业的对象究竟要走道哪里去。金融的升华给产业升级带来什么样的地位?跟标的企业吃一起住在一起最终是为了卖掉,但回头还是需要提供最专业的高效率地金融服务。金融服务是一个价格,能够调动其他要素服务,能够助推国内的小孩变成世界的小巨人,有产业成长的过程。这种深化可以用“顶天立地”来说。

一方面,金融服务“顶天”。这一波企业成长是上一轮的增长过程中,这些都是在中国这一轮增长分工中有优势的企业,下一步如何留住?肯定要抓住哪些可以在全球分工中下一轮中有优势的。

另一方面金融服务“立地”。中国的中小企业进入到资本市场有什么问题。中国的中小企业,政府有什么样需求,很多都是基层的企业,和县级的企业,这些县级的企业上来之后面临创新能力,如何差异化,金融服务如何调动科技创新因素,人力的因素,和技术、人才、资源要素市场如何做一个市场经济中最高的价格指示者的作用,金融要引导、优化其他相关要素的服务,如果起不到这样的作用,光是吃在一起,睡在一起最终不一定跟你走。尤其是他知道你要卖了它。

主持人:掌声代表了大家对这个观点的认同,马老师的观点很有意思。首先是结婚和生孩子不是一码事,首先是性价比,投入和产出,上市也好或者做其他的动作,最终肯定是要有收益。但是马老师提出有收益的同时又成本,收益和成本是否匹配。第二,行业和产业的特色,是否有一个指导性行业或者是产业的延伸。第三,从服务的种类来看,除了钱以外是否还可以提供其他的支撑?这几个都是从很高的高度宏观角度给我们一些启发。我们很期待新三板有看不见的手帮我们托一把。

孙兴华:一直在想还有什么观点可以讲,大家讲的我很认同,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从2014年开始我们做新三板,大家对新三板的定位包括监管层和股转中心肯定有很多纠结和取舍,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做什么。肯定更加想过要做第三个交易所,和沪深交易所平行的第三个交易所。但是理性想这两个路径不现实,首先第三个交易所,看了全世界资本市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功地做三个交易所。

第二,转板逻辑,原来大家认为可以,但是经过三四年磨练不行,在于入场标准不一样,新三板出现这么多有问题的公司,必须重新弄一次才可以。

我们是否可以倒过来完全颠覆这种思路,我们把新三板重新定位成一个东西,我们不要想如何留住优秀的企业,我们是否可以换一个思路?首先是培训场所,一个是预备班。什么是培训企业?不去吸收符合IPO标准的企业,吸引三五年之后够上市公司甚至成立两三年的企业,但是需要去市场规范,需要公开披露自己的信息获得更高的估值。即便在现在的条件下,大家知道新三板的公司在同样情况下比一级市场估值高。我认准有这样的企业进来,经过三五年长大之后我们给他另外一条路选择,我们叫做预备班,这个时候可以留下来,如果你觉得新三板市场可以满足你的需求,你在这里可以继续做大,可以留下来。也可以报IPO,也可以被别人并购,也可以去香港美国上市,把路径全部留给他。在这样的条件下也许没有这么多企业去IPO,反而真的有很多企业留下来了。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做的不是如何留住这些企业,我们要做的是首先是如何规范企业,第二如何把路打开,比如和IPO深交所等说,我们的三类股东问题解决掉,至少去IPO排队的时候可以不开绿灯,但是不能设置其他的条件,否则去新三板挂牌成了障碍。这个需要打通。另外是否可以非交易过户等等,我们都把它做到,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反而不走了。深圳和苏州的发展,企业都是自己培育起来,反而做得更好。我们要从根本上颠覆观念,过三五年之后发现这是完全不同的市场,这是我这几年做下来的想法和理解,谢谢!

主持人:谢谢孙总!结合马老师说的话,我们在想上市是为了什么?新三板和主板的区别在哪里?首先是公众公司,新三板也是公众公司,财务年报全国人民都知道。第二是促进品牌,促进知名度,有利于自己的业务发展。还有一个是融资,新三板是否也可以融资?通过更多的信息披露,更健全的监管,更多的专业投资机构的涌现,价值投资人的价值判断机制,也能够把新三板的融资解决的话,为什么还要上市?这是我的问题。当然不用回答,是留给台下观众的问题。

刚才已经谈到有很多优质企业有很多选择,可以留在新三板,也可以转板,有无限的可能性,但是现在还有很多大量的没有达到IPO标准的,甚至还有一些距离的早期公司,对他们来讲,他们有什么样的利用新三板,或者利用新三板以外的途径进行资本规划呢?希望各位嘉宾分享。

孙兴华:很多企业不符合标准主要是三种情况。第一,当你成为第三第四第五名的时候,即便上市会预想到你不会给到很高的估值,那时候的估值不比现在新三板的高,你就老老实实在新三板待着,该融资融资,该发展就发展,如果有能力逆袭就逆袭,但是在很多逆袭不太可能,所以要么在新三板待着,要么考虑并购。

另外一种行业是新兴行业,要么比较小,要么比较新兴,这种企业发展利用新三板规范自己,赶紧融资,比别人快一点跑到主板,或者是新三板理念变了,新三板自然可以成功公开市场,你也可以活得很好,把自己做得更加规范,老老实实待着,信息披露做得好一点。主要是这两类,我觉得这是两个关键。

主持人:企业质地不够好,上市也没有用,还不如在一级市场讲讲故事。第二是并购是一个趋势,这是孙总的观点。有请马老师。

马涛:具体我也不太懂,还是从我宏观的角度谈一点个人不成熟的理解。怎么提高服务,从宏观的角度来讲,现在可能要把两个问题解决清楚。

首先中国的资本市场体系中承载的是什么样地金融资源,M2的量是全球最高的,将近170%多,美国将近90%。我们在全球经济的第二,美国是第一。新三板和其他资本一样,这是我们的现实,要把巨量的超量的M2导到实体经济中,如果大家都挤在场内交易,将来的走向一定是巨量的M2的资本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比例导出来,形成惨烈的红海竞争。

但是回头看刚才说的问题,37万家规上的中小企业有实力的,还有2000多万家盈利的中小企业需要什么样金融服务?如果讲长期的生命力,如果可以把相对富于的金融资源M2通过制度导进去,同行之间严格意义来讲新三板上并购来讲,我个人认为没有太高技术层面水平的差别,拼的是谁家便宜,谁家服务周到。

另外是市场之外,如何把我们的资源前凸,在场外做事之前,甚至做事中间要有规范的财务,从单纯的融资服务变成综合性的金融集成服务。

第二,从经济改革视角来看新三板的市场包括主板市场,都是用一个原来比较静态的知识体系,用过去设计将来,将来增长的规模和容量的体量远当时简化的设计,新三板也是如此。有一些同志们讲到,功能有缺陷,设计比较简化,容纳不了越来越复杂和多样性的需求。是否可以做一个弹性的空间设计呢?交易里面更加弹性,这里的弹性是指什么?现在监管和自发的交易结合在一起,但是以监管为主。在这个市场上,全部都是合格的企业法人,都有自主承担风险的能力,是B2B,完全可以做一个弹性空间的设计。你就自主交易,盈亏自负,主板市场有非企业的主体,公众主体,个人主体,这里都是企业,盈亏自负,完全可以做弹性的自发交易市场的设计。

这种设计只要是监管方回到自己的秩序维护者的角色上就可以了。这里有这样的基础。我们都是有自主承担风险能力的企业,可以通过平台方式交易的方式如何给新三板的市场留出更多的弹性的适应空间,可以逐渐地适应最具活力的全国90%以上中小企业综合性服务需求。

陈海军:刚才隋总提到这么多问题,好的企业能上IPO都去了,上不了在新三板如何做。首先做一个评估,特别是对于企业方来讲,对自身做一个评估,第一个评估是对自己所在的行业做评估,自己所在行业是否还存在做大做强的机会?因为现在新三板很多,僵尸企业也好,还有一些落后的产能也好,在目前大的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目前去产能去的比较快。所以如果所在的产业大的方向是属于落后或者是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建议主动撤出新三板还可以减少一些规范的成本和监管的风险。自己在私底下做一个小而美的企业很好。

第二,还是人的判断,人是否可以驾驭企业做强做大,目前在A股中有3000多家上市公司,全国有3000多万的中小企业,基本上万里挑一,所以企业家本身和团队是否是万里挑一。所以结合行业和自身做决断是否做强做大,还是留在新三板。

判断下来在新三板自己有这样的意愿、能力,行业有机会做强做大的话需要充分利用好新三板的机会。至于资本运作方面,这只是几个关键性事项最后的一项,一个企业要做强做大,我们和企业走得比较近,我们投一些VC和PE,会和企业做一些深度的资本的运作方案。总体下来,需要从更高的层面考虑这个事情,主要是几个纬度:

第一,企业的文化,上午有领导提到,中国有一些企业家是一些小老板,我们打交道比较深的时候发现一些企业非常不容易,所以我们还是非常尊重这些企业家,只是他们离伟大的企业有那么一步。所以这些企业家中自身的企业文化很重要。

第二,战略目标,包括整个组织实施和流程管理。要操作这么大的盘子,从文化、战略定位以及从组织实施能力、流程管理和团队配置,如果做不到做强做大的话不要谈做这个事,前面的基础做好之后再谈资本运作。资本运作从路径层面有很多种方式,一般的企业来讲,如果做不到就聘请专业的团队,或者请高人指点就可以了。这个方式比较简单和粗暴,总体来讲,所谓的资本运作本身是在提升自身企业的信誉,企业在市场信誉级别越高融资能力越强。有一个比较简单的方式,买一块地盖一个房子,拿银行拿融资比较容易很多,银行没有资产抵押授信拿不到钱,这是比较粗暴的手段,在中国融资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是一个建议。

主持人:谢谢陈总谈到资本路径规划,谢谢!

程戟:不管企业是否大小,都应该规范。所以我一直认为新三板市场帮小做标准化,做了基础的标准化之后自己再长足地发展。我有非常特殊的例子,两个开始是合伙人,后来一分为二,一个人从2012年开始冲击主板,这次反而是后来的,做同类产品,反而后来一家前两个星期挂牌了,他被枪毙了。第一家冲击的时候,总是把上市的门槛条件作为这几年发展的标准,总是想着这些东西,反而疏忽了自己长足的发展,反而变成带了包袱。另外一家就是企业发展,自己按照原来地思路没有框架地发展,发展得很好自然而然就跨上去了。另外,我们研究院一起以种子基金孵化的企业,三年不到的时间,2015年引入,5000万估值,最后一轮是50亿估值。我最后和他们团队聊的时候非常震撼的是,从来不考虑自己估值是多少,逼着自己的产品9个月迭代,一直往前走,他就是说做好这个企业和产品,现在芯片响应速度超过苹果芯片,所以估值越来越高。

如果这个老总或者是这个董事长总是看门槛到不到,这个门槛差哪一些,反而疏忽了当时成立团队发展企业的初衷,或者已经被其他的东西干扰。不到IPO在新三板有你的价值,接下来只要你不忘初心把企业扎扎实实地做好,自然而然投资者会看到,正常的估值好的估值会给你,新三板僵尸公司走了,把市场规范掉了,反而除清了这些淤泥就更加清晰了。

主持人:我深有感触,是否有企业家精神,这个企业家是为了上市套现而存在,还是创造一家为社会和大众带来效益的伟大企业,企业家精神是纯粹的,这样才有意义。上市不是终点,上市只是达到未来目标中间的加油站而已,应该是这样理解。举个例子,我分享一个自己的投资案例,在2009年有幸参与了“好未来”教育最早的投资,我是第一个投资人,当时我们就问企业,你预计什么时候上市。企业家说“上市只是我的加油站“,这句话我到现在记得非常清楚。他后来有一个又一个新的加油站,这家企业现在市值180亿美金,企业家精神有了,不在乎什么时候上市,而在于什么时候把企业做得更牛逼更好,谢谢!

肖伟:对于大家提到的这部分企业我非常认同前面几位嘉宾的观点,对企业来讲核心是努力打造自己的产业,自己的商业模式,自己的运营能力,努力提升自己,这是最核心的根本。

对于任何企业和任何阶段来讲是不变的真理,一切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这是大的前提。同时,对于企业来讲,尤其是刚才说的相对偏小的初创性企业流动性不是他们考虑的问题,最要考虑的问题是初期的融资。

对于解决融资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断地新三板的层次。同时需要用动态的眼光看待新三板地市场,从新三板的市场来看,从动态眼光看还是不断地成长,包括给中小企业的融资的支持,从最近比如今年下半年看到创新层现在推出了创新企业的转板,到今年已经有9家企业,融资工具不断地推陈出新,给大家更多融资机会。

除了在新三板纬度之内,其实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大家可以考虑和利用的资本之路很多,包括并购、借壳等等资本运作手法。最主要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因为资本之路没有哪一条路最优,哪一路差一些,主要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资本之路对企业来讲最关键。

张小龙:前面的嘉宾已经分享得非常好了,我补充一两点,首先新三板市场上大家都会认为IPO企业比较受追捧,是红花,剩下的绿叶应该如何经营?我们投资的企业也会主动问我们,现在新三板企业不是很好。我们的建议是,如果已经充分规范了,而且也不是单一客户依赖的话,这种公司我推荐他们去新三板挂一下,因为除了融资动因以外,还有很多无形的好处,如果大家做广告都知道,广告很多时候是按照展示收费的,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讲,如果没有新三板挂牌的话,我们接触一家企业,可能前三次都是虚的,需要跟老板讲很多务虚的东西,培养信任,然后再说看报表。但是如果挂新三板的话很多时候已经把这些事情做好了,提高了效率。

“知足,知不足”,首先要记住自己是新三板的企业,你要对自己有一些要求,不要在新三板做一些以前不规范的事情,这样的话反而会留下不好的印象。而且要记住新三板企业懂得如何和投资者打交道,也要培养好的董秘,好的董秘应该知道如何市场上发出声音。如果董秘有能力运作在市场上发出声音的事情,未来去资本市场都有好事。另外忘记自己新三板公司,有些老板挂牌以后觉得可以上市了,很多时候就忘记了自己的初心追逐短期的利,很多时间需要忘掉自己是新三板公司。所以保持初心,继续向前前进这是对新三板公司最大的好处。

主持人:第一对企业的好处是品牌、融资。第二对投资人来讲找项目更加容易,提高效率,这是新三板对于企业和投资人的价值。时间有限,最后一个环节每位嘉宾用一句话表达一个意思,对于明年2018年新三板的展望,或者是愿望。第二,自己作为专业人士,在不同的岗位能够为这个市场做出什么贡献,用一到两句话说一下。

张小龙:其实对明年新三板会稍微有一点保留,过去一两年发行大量的新三板产品基本上是一年期或者是两年期,如果无法退出会造成影响。对我们机构来讲愿意投资保持初心愿意接受规范的公司,这样从融资的角度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服务。

肖伟:对我们来讲,苦练内功,静待东风。苦练内功一方面寻找好的资产和合作伙伴。静待东风是期待更多的政策红利落地。

程戟:明年仔细甄别的话,新三板有很好的标的,或者更便宜和合理的标的。

陈海军:在新三板多寻找更优秀的标的去投资,自己已经投的一些项目鼓励他们去新三板。

孙兴华:我觉得从投资机构角度为了让市场发展更好,和平常接触的被投公司、合作伙伴包括中介机构让大家更正确和理性地认识新三板的作用,在乐观的时候不要忘乎所以,在悲观的时候看到希望。

主持人:大家作为专业人士谈了自己的观点,我最后说一句,首先我有两重身份,首先是金昌投资的合伙人,另外我们成立新三板智库华东研究院,第一个身份希望在明年投到更多优质的好的新三板公司。第二,我们和新三板智库在一起,能够做好企业价值挖掘和企业标的的挖掘,帮助企业把价值体现出来,促进他们的流动性,让他们的融资变得更加容易,谢谢各位今天的参与!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