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北京,记者 姜樊)讯,距离上次央行定向降准一年多后,今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次提出了“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令市场颇感意外。
国常会此时重提“降准”,在业内人士看来既有必要也有空间。这一数量型工具将为实体经济复苏注入资金,有助于降低中小微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与此同时,业内人士认为,“降准”与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并不矛盾。但对于央行“降准”的方式及时机,市场解读不一。
政策方向变了?“降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宽松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针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要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础上,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有效性,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此次国常会重提“降准”,业内人士认为,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宽松,而是为了在“后疫情时代”更好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进一步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光大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张旭表示,“降准”与“稳”这两者并不矛盾,不应简单地将“降准”理解为总量上的放松。本次国常会提及“降准”,是为了对冲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而不是为了进一步推高大宗商品价格,因此其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属性,且很可能不会释放太多的流动性。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对财联社记者表示,货币政策的调整主要依据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总体而言,中国经济在疫情之后复苏的整体状态较好,但仍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如消费类、第三产业等行业的中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目前仍未恢复疫情前的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仍有必要实施更加精准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强化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曾刚认为,中小微企业是当前中国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进一步降准有助于这些企业更好抵抗疫情带来的冲击,修复经济发展动能,优化经济结构。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相对于如MLF等工具而言,“降准”可以为银行提供更为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为银行释放长期的流动性,改善了金融体系的资金供求关系,这意味着如果商业银行可以将这部分政策红利毫无保留地向下游传导,就可引导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的下降。
事实上,此前央行就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出台多项举措。去年,央行通过引导LPR利率下行的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但目前来看,LPR利率已保持14个月的“原地踏步”,业内人士认为,引导LPR利率下行空间不大。与此同时,央行还针对银行负债端进行整顿,对利率较高的互联网存款等进行清理整顿,并针对银行存款的报价机制进行调整,引导银行长端存款利率下降。
窗口期到了?何时降、怎么降业界猜测不一
“降准”何时到来,又将以怎样的形式到来?业界对此看法不一。
温彬认为,“降准”时机需看国内通胀情况。受大宗商品价格影响,近期PPI增速较高。5月份PPI同比增长9%,CPI同比上涨1.3%。尽管PPI对CPI传导受阻,但PPI上涨亦对通胀形成压力。预计PPI增长高点已过,CPI仍将处于温和通胀区间,这为降准提供了可能性。今年三季度末或是降准较好的时间窗口。
亦有业内人士猜测,7月15日将有4000亿MLF到期,央行也机构可能在此之前宣布降准并在7月15日起执行,同时回收MLF规模。“但历史上也有两次国常会重提降准后,央行并无动作的情况发生。所以是否进行降准仍需等待 ‘靴子落地’。”
此外,如果“降准”最终成行,具体的“降准”方式,也仍是未知数。温彬认为,央行可能还会倾向于定向降准,特别是针对中小金融机构的“降准”,以此来鼓励和支持加大其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曾刚认为,央行如果再度“降准”或不会“定向降准”。在他看来,当前大型银行当前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不逊于中小银行,如果仅对中小金融机构实施“降准”意义不大。而全面“降准”对支持小微企业的力度更大,大小银行也需要一视同仁。
此外,光大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央行或通过定向“降准”或者中性“降准”举措,上述方式能够起到降低银行体系负债成本的效果,从而增强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