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科创板 - 科创板要闻 - 正文

科创板交易趋于理性 公募私募关注估值回归机会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李树超 吴君 2019-07-24 08:26:1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相对于周一科创板的如火如荼,第二个交易日的科创板走势逐渐回归冷静。关于未来的科创板投资布局,呈瑞投资表示,仍然会选择以打新策略为主,在打新询价成功后选择上市首日卖出,把后续机会留给其他机构参与者。

(原标题:科创板交易趋于理性 公募私募关注估值回归机会)

相对于周一科创板的如火如荼,第二个交易日的科创板走势逐渐回归冷静。25只个股成交额、换手率明显下降,股价波动趋于稳定。

多位基金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科创板个股走出分化行情,整体呈现明显的降温态势,市场正在逐渐回归理性,未来或出现逐步估值回归的过程,公募私募等机构都会持续关注科创板二级市场投资机会。

以打新策略为主

关注二级市场机会

目前公募、私募等机构参与科创板投资,仍然以“打新+首日卖出”策略为主,等市场估值回归,趋于理性后可能会考虑更多投资选择。

呈瑞投资表示,由于目前主要发行的是单纯的科创板打新产品,整体投研也主要围绕科创板估值体系进行研究,为打新策略服务。所以,投资策略主要是在科创板新股上市首日集合竞价阶段就卖出的投资决策。

北京一家中型公募投资总监告诉记者,他所在公募原来预期科创板新股上市后涨幅为50%以上获利兑现,但二级市场流动性溢价超出预期,他的打新基金在上市首日就获利了结。从周二盘面看,部分高估值个股明显降温,这正体现了市场在逐渐回归理性。他会继续观察后市表现,持续关注科创板的二级市场投资机会。

关于未来的科创板投资布局,呈瑞投资表示,仍然会选择以打新策略为主,在打新询价成功后选择上市首日卖出,把后续机会留给其他机构参与者。

呈瑞投资称,“目前从上市首日集合竞价角度看,打新的收益率已经比较可观了,我们判断未来在询价和发行价格确定方面,收益空间可能会逐步缩小。也就是说,发行市盈率可能比现在更高一些。”

至于看好的投资方向,呈瑞投资表示,由于目前科创板只有25家上市公司,不好判断相应行业板块的和其他的投资机会。但他们会对“硬科技”给予相应的关注度。

泰达宏利成长基金经理周琦凯也认为,参考2010年创业板开盘后的市场表现,未来整体市场风格或将偏向成长,叠加目前政策较多倾向性支持新兴成长行业,投资者可关注成长类领域的投资机会,比如5G、半导体等。

静待估值回归

引导市场价值投资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科创板市场整体估值在高位水平,希望估值回归理性后继续参与二级市场投资交易。

呈瑞投资认为,从科创板上市第一天情况看,市场参与热情很高,25家公司的估值水平比预想的要高,但预计经过一段时间洗礼和投资者对科创板的重新认识,估值水平会回到相对理性的水平。

上海某中型私募投资总监也称,“我们打新获配的科创板股票上市第一天就选择了卖出获利了结,因为担心个股估值太高,未来会有阴跌过程。同时,半年以内在二级市场不会买入该股票,等到市场恢复平静以后再考虑投资选股。”

北京一家中型公募总经理也分析,从首日交易情况看,科创板上市新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拥挤交易,换手率和成交量都很大。虽然第二个交易日多数个股出现调整,但目前估值相对主板市场对应行业标的仍估值较高,未来更希望市场冷却一段时间,以科创板指数的方式参与到这一市场。

在融资融券方面,一些私募表示会考虑参与,有利于增加市场流动性和活跃度。但前述上海私募投资总监坦言,“未来如果能融到券会参与做空交易,引导市场价值投资,但目前来看券源比较少,券商的一点点券都被抢疯了。”

北京一位股票ETF基金经理表示,按照交易所规定,科创板股票自上市首日起可作为融资买入及融券卖出标的证券,而从公募基金周一转融通业务试点看,多家科创板上市新股作为证券出借标的,交易量相对较大。

该基金经理称,“一般私募等机构投资者,对于估值较高的个股可能会有借券并对高估值个股做空的需求,也可以通过持有的多头股票做风险对冲,有利于这些机构丰富自己的投资策略,完善资本市场的定价机制。”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