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有大型券商科创板保荐项目至今只有七八家!为何不冲量?)
科创板的“保荐+跟投”是当下券商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2017年底我国证券行业总资产6.19万亿元,只略高于美国高盛集团一家公司的总资产规模。长期以来,中国证券业规模小、集中度低、业务同质化严重、业绩高度依赖二级市场行情的局面,有望借助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这一资本市场重大改革机遇得到改观。
只有在市场化的土壤上,才能开出市场化的花。在以市场化为价值取向的科创板、注册制改革过程中,特别是由“保荐+跟投”为代表的一系列压严压实券商责任的创新制度设计,将优化券商的资本约束、合规约束、声誉约束和业务模式约束体系,促进券商通过调整战略布局,借助业务转型升级,撕掉“靠天吃饭”的标签,实现差异化发展。随之而来的,更有对券商真实水平的考验。
“同质化”仍然严重
近日,证券业协会公布证券公司2019年一季度经营情况,券商整体营收1018.94亿元,同比增幅超五成,净利润440亿元,同比增幅近九成。从业务板块来看,自营收入跃居净收入首位,而经纪、投行、资管等业务均出现滑坡,面临较大的转型压力。
进入4月,A股市场行情回调,大盘在4月8日冲高后回落并在下旬出现大幅下调,并于30日跌破3000点大关,成交额亦随之明显收缩。与之相应,已经披露4月业绩的35家上市券商业绩严重依赖二级市场行情的痼疾暴露无遗,营业收入环比下降四成,净利润下降幅度超过五成,降幅为55.07%。
转型,在同质化严重、过度依赖经纪业务的券商面前显的尤为重要。而转型的最优契机,正随着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而来临。
“保荐+跟投”摸到了脉
科创板发行与承销实施办法规定,科创板试行保荐机构相关子公司跟投制度。发行人的保荐机构依法设立的相关子公司或者实际控制该保荐机构的证券公司依法设立的其他相关子公司,参与发行战略配售,并对获配股份设定限售期。
相应的实施细则中规定保荐机构的另类投资子公司对发行人的跟投比例为2%-5%,跟投比例根据企业的发行规模分四档进行确认,跟投金额从不超过4000万元至10亿元不等。
这意味着,保荐机构赚一笔保荐费就走的模式在科创板行不通了。券商保荐跟投机制不仅考验其资本实力、承销能力,还考验其保荐项目选择能力、发行定价的能力,以及内部协调机制。
具体来说,保荐项目跟投除了占用券商资本金之外,券商还面临保荐项目上市后经营管理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和压力,券商保荐承揽将更加注重企业质量的选择。同时,为防止企业上市后业绩变脸,券商必须做好后续的持续督导工作,帮助企业强化核心竞争力。
“我们并没有一味地冲量,目前申报科创板的一百多家企业中,我们保荐的项目只有7、8家,远远低于同等排名的其他券商。”沪上一家大型券商的投行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在他看来,跟投机制下保荐项目的资质远比申报企业数量更加重要,如果后续企业发展不利,保荐费用可能无法弥补跟投带来的损失。
与国内券商收入近半数来源经纪业务不同,国外成熟券商收入来源更加多元,经纪业务占比在3成左右,分红收益、自营、资产管理等业务在收入构成中占有较大比重。投行业务中除承销业务外,较多收入来源于兼并重组、财务管理、咨询服务等专业化业务。
利益捆绑提振信心
无独有偶,类似的利益捆绑模式,在公募基金行业中也曾起到了营造共同利益基础,提振投资者信心的巨大作用。
2012年,在行情低迷导致的新发基金困境中,天弘基金设立首只发起式基金,发起式基金份额不仅有基金公司自有资金认购,同时也有基金经理等公司员工共同参与,并且跟投份额锁定期长达三年。在发起式基金盛行时,大手笔金额的跟投司空见惯,甚至还出现了基金公司全体员工跟投旗下同一只发起式基金的盛况。
发起式基金的出现,是基金管理人与广大投资者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模式的有益尝试,也彰显了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对自身资管能力的肯定。这一产品的推出对基金公司资产管理规模排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同样,科创板跟投制度的出发点除了保荐机构与投资者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之外,也体现出保荐机构对其保荐企业质量以及其发展前景的信心。证券公司是抓住保荐跟投机制这一难得机遇,精选保荐项目伴随企业一起发展壮大,还是重量不重质“闯关”科创板,将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不一样的影响。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这一资本市场重大改革,正在改变行业的未来。而某一家具体券商的未来,正由其在当下的所作所为塑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