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要实现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无论是国家设立生态环境部、对能源消费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还是企业内部的‘品质’革命,都给重型商用车行业带来了机遇”。谈到今年的重卡(重型商用车)行业形势,华菱星马(600375)董事长刘汉如较为乐观:“可能同比去年增速会放缓,但整体上的形势应该还不错。
在刘汉如看来,凭借发动机等核心技术和管理上的“后发优势”,同时着力在营销和品牌上“补短板”,华菱星马有望在这一轮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行业变局中拔得头筹。
“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刘汉如近日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就重型商用车行业形势和华菱星马如何突破瓶颈的问题做出回应。
清洁能源是重头戏
刘汉如认为,2017年重型商用车行业较快的发展主要来自于环保升级和淘汰黄标车等因素。从今年初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工程车辆的增长。在他看来,尽管行业增速同比可能有所下滑,今年整体上的形势应该不错。
具体来说,“去年下半年天然气价格出现了一些波动,但从长远看天然气重型商用车的发展是符合国情的”,刘汉如认为,经过前些年的呼吁,天然气重卡在全国获得了普遍响应,考虑到天然气替代柴油对于节能减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至关重要,天然气重卡市场今年仍将向好,这一块也将是华菱星马加强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的重点。
不可回避的是,目前纯电动汽车在续航里程和电池重量、电池成本上的仍存在瓶颈,因此,刘汉如认为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大面积推行纯电动重型商用车的难度较大。目前华菱星马布局谨慎,在城市配送的纯电动物流车方面,搅拌车、市政环卫车、港口牵引车的纯电动化上已布局,车型逐步进入国家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
除了继续狠抓LNG和“国六”柴油发动机项目,布局纯电动外,目前华菱星马在“油电混合动力”、“柴油甲醇双燃料” 和“氢燃料电池”三条路线上齐头并进。刘汉如认为,高品质、更具创新性新能源是大势所趋,但技术的突破可能需要5到10年。在此期间,使用内燃机,尤其是柴油发动机还是重型商用车的主流。”
“但5年、10年后的新技术,现在就要开始投入”。刘汉如表示,目前华菱星马在上述新能源领域都已着手布局,着力攻关技术难题使其能够达到实际应用的水平。目前公司联合天津大学展开了甲醇重卡的研究,在氢燃料电池上也已经开始研发相关产品技术。他呼吁国家从政策层面上推动这些新能源商用车发展,推进制氢站和加氢基础设施等协同发展。
后发优势补齐短板
在“得发动机者得天下”的重卡行业,华菱星马的业绩反转,正来源十年前的技术布局。数据显示,2017年公司共实现中重卡销售17501辆,同比增长超过三成;专用车上装产销量10392台(套),同比增长101.32%。
“华菱星马的发展史就是部创新史。我们从专用车转型成为一个整车制造企业,再后来进入发动机和核心零部件,我们的发动机从一开始不被看好到现在被业内誉为钻石动力链。”谈及至此,刘汉如感慨一路走来“非常不容易”。
回溯过往,十年前公司开始和博世等合作专研重型车发动机技术,2012年增发募资13.65亿元投向年产5万辆重型车发动机项目。在巨额投入叠加重卡行业整体形势低迷的情况下,2014年华菱星马亏损3.76亿元,2015年华菱星马因再度巨亏濒临退市,2016年在马鞍山市政府的巨额财政补贴下扭亏。
耕耘始到收获期。刘汉如认为,目前华菱星马发动机产品投入市场超过5年,很多都突破100万公里以上,经过了实地检验证明汉马动力比同类发动机节油的10%左右,同时可靠性高、故障率低的优势,得到用户的普遍认可。去年由“汉马发动机+汉马变速箱+汉马车桥”的自配率接近90%,天然气发动机自配率达到100%。
华菱星马预计将于4月10日发布2017年年报。公司2018年“自我加压”,希望能突破近年来徘徊在2万台左右徘徊的“瓶颈”,能够实现产销各类重卡底盘30000辆,产销各类专用车上装22500套。
重卡市场角逐激烈。除了华菱星马外,目前国内前十大重卡商用车企业几乎都是央企和省级大国企,积累了数十年的口碑。而华菱星马却是在2005年才从专用车市场进入。
“经过这几年积累,华菱星马逐步到了厚积薄发的时期。我们的薄弱点在于市场营销、服务网络、品牌上”。刘汉如认为,和目前市场其他老牌重卡商用车企业相比有短板,但华菱星马也有“后发优势”。一是靠这些年自主研发积累的核心技术,形成了重卡行业中不多的全产业链企业;二是靠管理,“作为股份制企业我们有快速反应的机制。我们企业年轻,员工队伍年轻,进取精神强”。
刘汉如认为,要继续打响华菱星马品牌,“一是要有良好的供应商体系,二是我们自己的产品质量要继续提升”。他称经过这几年的“打基础”,华菱星马不光在技术上有积累,同时与供应商也建立了很好的互动,下一步公司将着力在市场营销、品牌等方面“补齐短板”,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