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富邦股份年报推迟 募投项目屡屡延期现异常)
监管层“重拳”严惩中介机构违规行为的效应开始蔓延,一个直接效果是,中介机构在签字时明显谨慎,这也直接影响到部分上市公司的审计进展。
富邦股份5日披露年报延期公告,称由于公司海外业务拓展力度加大,导致海外合并报表公司与业务量均增加,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需对公司2016年年度报告的审计工作进一步确认,故其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晚于预期,公司年报披露时间也由此前的4月6日推迟至4月27日。
“会计师事务所还没签字,至于是什么原因没有签字,可能不是公司所说的那么简单,公司上市以来,几个主要的募投项目进展都很不顺利,高管也是频频离职,这种情况下公司却热衷于海外并购,会计师事务所肯定会更谨慎。”有湖北当地知情资本市场人士向记者介绍。
日前,记者曾赶赴公司主要募投项目所在的应城市三合镇,欲现场查看募投项目的进展,有当地居民向记者反应公司具有较严重的污染问题。募投项目进展究竟到了哪一步?到底是什么原因一再延期,环保是重要障碍吗?对此,公司董秘万钢暂未回应。
募投项目屡屡延期
富邦股份的主营业务是生产和销售化肥助剂,于2014年7月在创业板上市,当时公司成功募集2.24亿元资金(净额),计划投入5个项目,分别是:化肥防结剂及多功能包裹剂扩建项目(1.05亿元);肥料用可降解缓释材料项目(2527万元);磷矿石浮选剂建设项目(2969万元);RMS 远程监控及服务系统项目(2307万元)和工程技术中心项目(4591.20万元)。
按照公司2014年上市时披露的招股说明书,后两个项目预计在2015年7月底即可以完工,前三个项目则在2016年1月底可完工。另查公告,在上市约3个月后,即至2014年10月31日,公司合计使用4638万元募投资金置换预先已投入募集资金投资的项目。
说的是一回事,做的是另一回事。
首次“意外”出现在2015年6月底,距离RMS远程监控及服务系统项目和工程技术中心项目“完工”还有一个月时,公司对外披露,两个项目均需要延期一年。在公告中公司甚至写到,项目延期提高了募集资金使用效率,不会对项目实施造成影响。
第二次“意外”也很快发生,2016年1月31日,公司再度披露,化肥防结剂及多功能包裹剂扩建项目延期半年,至2016年7月31日,其理由是,为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公司对厂房、办公楼、宿舍楼及会议中心的设计方案、图纸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项目的实施进度带来一定的影响。
此前,公司已于2015年6月底终止了肥料用可降解缓释材料项目。据披露,该项目至2015年6月底,合计投入募投资金907.72万元,不过其中904.72万元系置换上市前的投入,也即上市之后公司对该项目仅投入了3万元。公司将终止募投项目的原因归结为市场环境的变化。
2016年7月26日,距公司此前承诺的项目投产不到一周了,第三次“延期”集中到来。公司披露,将化肥防结剂及多功能包裹剂扩建项目、工程技术中心项目和RMS 远程监控及服务系统项目等全部延期至2017年7月31日。
今年3月29日,记者赶到应城市三合镇西头村,在富邦股份化肥防结剂及多功能包裹剂扩建项目所在地,现场可以看到办公楼等主体楼房已封顶,有少量几个工人在施工。对于记者提出的希望了解具体进程等详细情况,公司董秘万钢称主要领导都不在现场,无法介绍。
多处异常尚待核查
进一步查询可知,早在2012年,富邦股份首次披露的招股说明书中,即有前述五大募投项目,2014年公司正式上市时,有关募投项目的主要内容并未有实质性修改。至少五年前即已筹划并实质推动的项目,投资规模也并不大,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一再延期呢?
环保是一个可能的影响因素。在三合镇西头村,多位村民向记者证实,作为当地的大公司,富邦股份的环保问题相对不严重,“就怕下大雨,公司的一些桶,都是装了化学原料的,就露天堆在那里,大雨一来,一些原料随雨水到处漫,路上的水都变颜色,我们也不晓得有不有毒,反应了好多回也没有人管。”西头村的陈大爷向记者介绍。
记者在公司生产现场看到,村民反应的现象确实存在,一种蓝色的原料空桶堆在院子的一角,残留的少量原料有随雨水溢出的危险,另在公司厂区内,一些黄色或者蓝色的原料桶露天放置,也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有当地政府人士表示,由于富邦股份是上市公司,此类小问题,当地很难进行监管。
产能利用率则是公告中可以发现的另一处疑惑,简单对照即可发现,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进行了选择披露,回避了实质性问题。
以公司的主导产品防结剂为例,在2014年招股说明书中,公司声称,产能已无法满足公司快速发展的需求,并已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瓶颈。2011年度至2013年度,公司防结剂的产能利用率分别是112.5%、118.7%和144.98%,供不应求的态势相当突出。
但就是在这种产能严重不够的背景下,化肥防结剂及多功能包裹剂扩建项目缘何一再延期呢?记者详细查询了公司的年报等一切公开资料,但遗憾的是未能找到相应的说明,在上市之后公司的公开资料里,甚至已完全找不到产能利用率等相关信息的介绍。
此外,公司高管的频繁离职也可能影响到募投项目的进展。从披露信息来看,2015年年初即公司上市半年多后曾出现一波离职潮,当年3月公司财务总监黄亮离职,当年4月,公司有三名董事离任,当年7月,帮助公司实现上市的董秘也辞职,今年2月,公司副总经理聂志红辞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