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险资A股“定海神针”本色不改)
近日,保监部门连出重拳,顶格处罚两家险企,严格规范激进、违规投资的声音铿锵有力。一些市场担忧随之而来:保险资金这一昔日稳定A股的“定海神针”,会否就此偃旗息鼓?
带着市场关心的问题,上证报记者与京沪多位主流保险机构投资经理进行了交流。从这些一线“操盘手”口中,记者听出了以下四层含义:
第一,以上担忧实属多虑。监管重拳本意是“纠偏”个别保险机构的投资行为,通过让个别不听话的“坏孩子”变“乖”,来巩固整个保险行业来之不易的向好局面,并非要将保险资金入市“一棍子打死”。
记者拿到的一份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的行业内部调查也显示,在截至目前所有保险资金举牌的案例中,94%以上的保险资金并没有控制上市公司或成为大股东的想法,只是希望未来获取好的财务投资回报,成为“友好投资人”。
目前,两家受罚的保险机构的权益投资规模不足600亿元,仅占所有保险资金权益投资总额的3%,对这两家险企的定向规范,不会影响到大的格局。
第二,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大体量的保险资金仍然会积极参与资本市场,而且绝对规模不会少、只会多。
近年来,保险资金权益投资比例一直稳定在10%至15%这个区间,相对占比虽然变化不大,绝对规模却是稳步提升的。这是因为,整个保险行业的保费规模在逐年快速增加,相应地保险资金投入股市的绝对规模也在稳定增长。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民众对养老、健康的关注与日俱增,保险保障意识得到极大提升,保费收入在“十三五”期间保持稳健增长势头是确定性事件,其投资资本市场力度也将相应提升。尤其是在“优质资产荒”未改善前,相较楼市、债市,并不算高企的A股对保险资金的吸引力仍存。
第三,保险资金将逐步回归中长线资金运作轨道,“定海神针”的作用只会加强、不会减弱。
一方面,随着监管部门对中短存续期产品的整治,寿险产品期限逐渐拉长,相应会增大对低估值、高分红、有良好现金流等蓝筹股的长期投资;另一方面,监管重拳下强调“保险投资也要姓保”,少做甚至不做行业跨度较大、自己不熟悉的事,更不要有赚快钱、图暴利、“一口吃成胖子”的心理。
受访的上述保险机构投资经理坦言,未来保险资金将配置更多包括医疗、养老、健康、绿色金融在内的,符合国家战略导向、与保险主业关联度高的行业,既是保险机构熟悉的领域,又能产生协同效应。
发达国家的经验也显示,随着保险市场的日趋规范、股票市场制度体系的日臻完善,保险资金在机构投资者中的占比持续高企,美国、英国、日本分别超过30%、45%、70%。保险资金将成为金融市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者、建设者和稳定者,这是全球市场大势所趋。
第四,在中长跑的路上,保险资金并不孤单。随着我国养老金“三支柱”体系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中长线资金正在路上。
最近频繁见诸报端的“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目前已确定首批百亿规模的权益类组合入市在即;“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均已实现市场化投资运作,前者在稳定增长,后者“强制性”的产品属性必然带来确定性增量;“第三支柱”个人储蓄养老行将落地,拳头性产品“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箭在弦上。
作为老百姓的“养命钱”,养老金“三支柱”都存在相同的保值增值诉求,投资风格都偏向长期稳健的基调。这种“长钱”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基石,也是资本市场良性发展的压舱石。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养老金是各类要素市场的长线资金,不仅支撑了资本市场几十年的长期稳定发展,同时也支撑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在业内人士看来,越来越多中长线资金的流入,长期来看对A股有着积极的正面影响。第一,将成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的稳定来源,形成A股价值发现和价值投资的稳定基石,倡导追求长期收益的投资理念;第二,将扩大机构投资者的队伍,投资者结构将由目前“散户为主”逐渐向成熟市场的“机构为主”转变;第三,有利于减少股指波动的幅度和市场投机成分,遏制市场大起大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