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统计,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合计发布了27938条理财公告,多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甚至超过百亿元。其中,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大多数来源于上市公司的闲置募集资金。
手有余粮本该心里不慌,可某上市公司董事长刘森(化名)最近却为手里几个亿的闲钱犯起了愁,“这是两年前募集资金的一部分,由于计划好的募投项目推进不下去了,剩下的这笔募集资金本想拿去做投资的,但好项目也是难寻,现在只好用这笔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了,虽然收益率也不是很高,可闲着也是闲着嘛。”
由于募投项目搁浅等原因,上市公司将闲置募集资金大举投向理财市场。近年来,再融资急剧膨胀,但部分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大量的募集资金体外循环,甚至出现脱实向虚的隐忧。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再融资政策将收紧,并朝着引导上市公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理性进行再融资的方向演化。
上市公司热衷理财
“募集资金出现闲置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募投项目是两年前规划的,但募集资金使用了一半之后,市场在短短一年内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品从供不应求到严重供大于求,价格大幅下跌,所以募投项目只能终止。这其实也是很多上市公司产生闲置募集资金的主要原因,毕竟变化要比计划快。”刘森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使用闲置的数亿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对于刘森来说也有些许的无奈,他表示,“募投项目终止后,我们一开始的做法是改变募集资金投向,通过设立投资公司围绕着产业链寻找上下游的投资机会,但是,好的投资项目并不好找,资金长时间躺在账上,还不如投向理财市场,虽然很多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只有2%-5%。”
像刘森一样,募投项目搁浅是上市公司选择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主要原因。而上市公司开始使用闲置募集资金大规模购买理财产品要在2012年之后。2012年12月21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放松对上市公司闲置募集资金的限制,允许上市公司使用闲置资金购买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投资产品,包括国债和银行理财产品等。
此后,上市公司越来越热衷于利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特别是2016年。据媒体统计,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合计发布了27938条理财公告,多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甚至超过百亿元。其中,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大多数来源于上市公司的闲置募集资金。
“使用闲置募集资金用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因为‘闲着也是闲着’。不过,如果上市公司过度热衷于理财,使大笔募集资金处于体外循环的状态,有脱实向虚的风险,也不符合投资者投资的初衷。而且,资本市场的建立是为了包括资金在内的资源的优化配置,大笔募集资金流向理财市场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接近监管层的人士王刚(化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再融资急剧膨胀
上市公司大规模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大背景是再融资规模的急剧膨胀。
证监会披露数据显示,2016年IPO及再融资合计1.3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9%。其中,再融资规模创下历史之最,数据显示,2016年再融资规模超万亿,占融资总规模的九成以上。事实上,2014年、2015年A股市场总体融资额分别为7490亿元和15215亿元,其中IPO占比分别为8.9%和10.4%,再融资在A股融资总额中的平均占比则在九成以上。
进入2017年之后,上市公司对于再融资的热情不但没有消减的迹象,反而更加高涨。据相关媒体报道,数据统计显示,本月11个交易日中,公布拟非公开发行股票公告的上市公司达28家,意向募资总额高达1800亿元,这一金额超过了2016年全年在A股IPO的总募资额1634亿元。
再融资急剧膨胀的同时,上市公司对于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却不高,导致大量募集资金闲置。“一方面,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很多行业这几年不景气,市场发生了很多变化,导致募投项目难以推进;另一方面,则是很多上市公司在规划募投项目的时候也不谨慎,甚至为了圈钱随意编造募投项目,一开始就没想把募集资金投入到募投项目中去。”王刚对记者表示。
同时,再融资的门槛不高也导致不少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太轻松,对于募集资金的使用不够珍惜。“与IPO相比,再融资的门槛要低得多,除了上市公司进行公开增发新股要求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定增等再融资的手段并没有太多财务上硬性的要求,即使业绩平平,哪怕业绩很差的上市公司也能进行定增。”刘森表示。
再融资政策将收紧
融资额急剧膨胀的同时,监管层对于再融资的审核出现放缓的迹象。
去年9月份,再融资达到2016年的最高峰。当月,多达83家上市公司实施了定向增发,累计发行股份数261.46亿股,募集资金金额高达2013.63亿元。不过,自此之后,再融资的审核节奏明显放缓。据相关媒体报道,进入2016年第4季度以来,不但初审时间拉长,并购重组委的过会安排进展也相应放慢了节奏。
数据表明,去年10月,A股市场实现定增的上市公司数量快速下降至60家,环比减少了27.71%。同样,当月定增募集资金金额亦减少至1162.18亿元,环比锐减42.28%,发行股份数也下降至109.665亿股,环比下降近六成,达58.06%。进入11月和12月,定增募集资金金额继续减少。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1月20日表示,目前上市公司再融资存在的问题表现在过度融资、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随意性大等突出问题。2016年证监会加强了再融资的审核,下一步,证监会还将采取措施限制上市公司频繁融资或者单次融资金额过大。现行制度有必要进行重新评估。总体严格再融资审核标准和条件,解决非公开发行和其他融资方式失衡的结构性问题,发展可转债和优先股,抑制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行为。
“去年市场就一度有‘定增要取消’的传闻,从目前监管层的态度来看,再融资政策收紧是大势所趋。当然,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还是应该充分肯定再融资的作用,我觉得政策的调整还是会朝着引导上市公司进行理性再融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方向去演化,关键是建立长效机制。”王刚表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