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中证协)披露了第六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配售对象黑名单”,61个股票配售对象赫然在列。
事实上,在今年9月,本报也曾报道过部分基金、券商进行超额申报,涉嫌违规打新的现象。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保险机构也存在钻监管漏洞的嫌疑。部分保险公司通过“共用市值”的方式进行分账户打新,使得一些实际规模较小的资管产品也能顶格申报,从而达到提高打新收益的目的。
机构牛散集体上打新“黑榜”
黑名单显示,此批61个被列入名单的股票配售对象,既有知名机构,也有牛散在列。违规行为有三类:一类是“提供有效报价但未参与申购”;另一类是“未按时足额缴付认购资金”者;还有一类是前述两者兼有之。
对于为何会出现违规的情况,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向黑名单上的其中几家机构进行了询问,但对方均不愿做出回应。其中一家机构表示,“协会已经公告了相关情况,其它信息不在披露范围内。”
不过,尽管具体原因或许各不相同,但据记者了解,出现打新违规的原因大方向还是比较集中。例如“未按时足额缴付认购资金”这一情况,多数是由于“忘记缴款或有事耽搁缴款”、“自有资金不足无法缴款”以及“自以为账户资金充足实际上不足”造成的。
华南一家曾上过打新黑名单的某机构内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我们之前就是操作员快到缴款时限才想起来要缴款,结果因为系统故障无法缴款成功,最终过了缴款时限,还被列入黑名单。感觉挺无奈的,不仅被暂停打新6个月,名声也受到了影响。”
亦有机构人士坦言,“由于是人为操作而非机器操作,因此确实容易出现忘记缴款的情况。”
保险机构市值寻租涉嫌违规
从目前中证协披露的打新违规情况来看,主要有网上网下同时申购、提交报价未参与申购、提供有效报价未参与申购以及获配后未按时足额缴纳认购款4种,对于超额申报的情况并无提及,这也使得部分机构仍在冒险尝试打“擦边球”的打新模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日前拿到的一份保险资管产品介绍,有涉嫌违规的嫌疑。该份网下打新产品资料显示,个别保险机构以“共用市值”的名义推出了一种新型打新产品。这种产品的结构设计为“基金子公司-保险资管计划”模式,由“募集层”和“打新层”构成,其中,募集层由基金子公司组建专户产品募集资金,而打新层则设计为保险资管计划。通过这种模式,保险账户可以分账户打新,但是共用市值。
一位知悉此类产品的机构人士陈斌(化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称,“如果按单个产品来看,这些产品的资产规模都是很小的,但由于整个保险公司的市值很大,这些小市值的资管产品通过共用市值也能进行顶格打新。而从风控的角度来讲,如果你的账上只有1000万资产,就只能打1000万,现在显然已经远远超过这一情况,所以我认为保险公司推出的这种模式显然是在钻监管层的漏洞。”
根据保监会2005年出台的《关于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交易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保险机构投资者证券账户申购新股,不设申购上限。保险机构投资者的所有传统保险产品和分红保险产品,申报的金额不得超过该保险机构投资者上年末总资产的10%,申报的股票数量不得超过发行股票公司本次股票发售的总量。
正是由于上述规定,保险公司在申购新股时本身受到的限制就较小,而上述“共用市值”分账户套打的模式,相当于是保险公司自身股票市值的一种对外“寻租”。
陈斌透露,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多家保险公司推出此类产品,其中某大型保险公司的股票市值已经有40个账户共用,而且该保险公司仍在积极向基金子公司等机构推广这类产品。
陈斌进一步谈道,“通过这种模式打新,资金利用效率提高非常明显,同等条件下,这类保险资管计划的打新年化收益可以达到20%-30%,是传统打新模式的4-5倍,所以保险公司才私下这么操作,它们能收取2.5%的管理费。”
此类打新模式出现后,部分机构也蠢蠢欲动欲发行同类产品。据了解,华南某大型保险公司也准备尽快启动相关产品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