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7月,国内第一家PE系公募基金——九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获证监会批准设立。两年后,首家私募系公募基金——鹏扬基金管理公司近日获批。鹏扬基金股权结构颇为引人注目:奔私后的前华夏基金固定收益总监杨爱斌占比55%控股,另外一家上海私企持股45%。联系今年4月份业内所发生的一件可能会在将来意义深远的大事——业内首家完全由自然人发起成立的公募基金公司(汇安基金)获批,可见不少对于在口头将金融牌照说得云淡风轻的个人或者私募,“身体却是诚实的”。有了基金业协会备案资质并不够,终究还是让自己变为持牌金融机构一员,方能心安,业务受众也自是天壤之别。
但私募或者个人,在摇身一变成为持牌金融机构之后,能否获得该有的尊重及让展业宏图圆梦,这又是另外一回事。年初某新锐私募基金的业绩提成纠纷,向世人展现了私募基金乱象的冰山一角。私募基金的一些不规范甚至“坑爹”的招数,架不住投资者尤其是亏了钱的投资者用放大镜去观察。
当然,公募基金并非就没有让人诟病之处,老鼠仓、利益输送之类涉嫌犯罪的严重失信行为,一直以来为投资者所警惕。但是平心而论,就总体而言,公募远比私募透明,各类监管信披要求和常年被媒体放在聚光灯下,公募的行为也相对规范得多。
纵观国内资管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市场竞争格局,不难得出监管越严格却越能得到社会和投资者认同的结论。这种规范和透明的价值伴随近二十年的基金行业发展历程,也逐渐被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所了解和接受。当然,任何一个行业,强调监管不可能不会对行业的灵活性有所限制,但如果说严格监管给予整个公募行业的发展更多的是促进,这应该还算公允。
客观来说,大多数私募与公募的客户并无太多交集。私募绝对收益的思路与公募产品所追求的相对收益,更有天然的隔阂。因而,私募争相谋求设立公募,是追求自身品牌溢价,还是为了成为公募后更易取得社保、年金委托等资格,或者干脆就是因为牛市之后的世道艰难,的确值得人多问上几句。倘若私募自身对于开展公募业务的成本、收益,以及对未来公募展业战略上的定位并不清晰,那么往严重了说,私募做砸了,受损的只是少数高净值客户;但在其拥有公募及其子公司金融牌照之后再生事端,受损的则有可能是将之作为交易对手的整个金融系统,乃至被放大、传导,最终波及社会稳定。
对于当前有私募基金成为首家公募基金,投资者夹道欢迎,难免心里还是打算看看长远表现再做决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