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PMI
9月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8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数据回落至49.7,数据创三年新低,这加剧了市场的担忧情绪,A股市场是否反映了过度的悲观?经济下行的压力有多大?因应实体经济现实而作出的“汇改”又会如何演变?
9月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7%,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降至临界点下方。中国多项经济数据的下行成为了近期全球资本市场都在关注的焦点。
对此,就中国经济基本面以及当前货币政策带来的种种影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
A股市场被边缘化的时代已经过去
《21世纪》: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尽管二季度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已有企稳回升的迹象,但是基础还不牢固。您认为,经济基本面传导到资本市场会带来哪些影响?
李迅雷:中国经济在高增长之后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也十分正常。当年德国、日本、韩国及台湾地区在经济高增长结束之后的回落幅度,大约都在40%-50%之间,相比之下,我们的回落幅度要小很多。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今后将维持在中高速增长,对于经济的适度波动,不必大惊小怪,即只要不回落到6%以下,在我看来是正常的。
对资本市场而言,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目前确实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动力。即便如此,A股一年来的涨幅也名列全球前茅,反映了这轮股市上涨的主要原因不是基于经济增速的变化,而是居民对家庭资产配置结构的调整,即增加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重。此外,投资者对改革以及货币政策宽松的预期也是这轮市场涨至5000点的动力所在。
基于此,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主要有接下来的汇率政策、利率政策,以及政府为稳增长所采取的多项举措。这些举措将对股市和债市带来影响。总体看,债市继续走牛的概率较大,这是因为长端利率会下降;股市的结构性行情依然存在,投资主题包括低估值板块、高成长板块和与改革相关的板块。
《21世纪》:在当前情况下,您认为支撑A股市场的动力是什么呢?经济“改革牛”对资本市场是否依然有效?
李迅雷:分析支撑A股的动力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上市公司整体的盈利增长率。在经济增速回落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总体的盈利增速也会回落。故这应该不是支撑A股市场的动力;第二、无风险利率。目前无风险利率在下行,而且,下行的空间还有,这对估值水平的提高是有利的;第三、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风险偏好上升,则风险溢价降低,则对估值有提升作用。前期投资者对风险偏好较高,也是出于对改革牛的期待,对政府鼓励大众创业的期待,但由于杠杆率过高导致监管层干预,故这段时间风险偏好是下降的。但随着政府一系列救市举措的出台,以及改革和稳增长预期的加强,风险偏好会重新上升;第四、大类资产配置的轮动。
目前房地产投资市场已经渐趋成熟,故投资转向金融产品的大趋势从2011年起延续至今,尤其是权益类资产,在无风险收益率下降的背景下,更容易受到中国个人投资者的青睐。个人认为,A股市场被边缘化的时代已经过去,目前的估值水平依然有吸引力。改革牛更值得期待。
新一轮宽松仍在路上
《21世纪》:虽然从基础利率的表现来看,目前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已经是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尤其一年期存款利率已经低至1.75%。但由于全球的经济总体仍处于不景气的状态,而中国的增长下行和通缩风险叠加更增添了投资者的忧虑情绪。对此,您认为应该如何应对?
李迅雷:当前中国通胀环境有类似于1998年的地方,一是房地产拐点已现,二是企业部门负债率高企处于去杠杆阶段,三是制造业产能持续过剩。
通缩的危害主要有两方面:首先,通缩会抑制支出。物价下降使得人们减少支出而囤积资本,导致物价的进一步下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而通缩常伴随经济衰退。其次,通缩导致债务人偿债负担加重。债务违约风险提升,容易引起信用危机,因而通缩不仅仅和经济停滞或衰退相关,还往往和金融危机相关。
因此当前政策需注重如何打开通缩-债务上升的恶性循环。短期应对来看,货币政策需关注物价走势,但走出通缩的根本解决之道,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从微观角度观察,债务率等于负债和权益的比值,因而从国际经验角度看,去杠杆无外乎三种路径:增加权益、降低利率以及债务减记。对于中国来说,一方面需支持股市发展,缓解企业高杠杆问题;另一方面需打破刚兑,完善良币驱逐劣币、优胜劣汰的机制,从而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拓展金融资源配置的领域和空间。
二是改变经济对稳增长政策和政府主导投资的依赖,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鼓励创新,加快培育和强化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投资领域,推进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释放增长潜力。
《21世纪》:加上最近一次超市场预期的同时降准降息,自2014 年11 月起,央行已经实施五次降息和四次降准,对此,您怎么看?
李迅雷:央行此举主要是继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加强预期管理。目前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水平下降较快,尽管市场利率水平也有明显的回落,但仍比实体经济的利润率要高。如7月份的PPI下降5.4%,这意味着企业实际要承受的利率超过10%。
因此,借当前市场整体利率回落之际,并在外汇占款减少的背景下,进行降准降息,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选择。
至于中短期的货币政策工具,如MLF和SLF等,也可以解决阶段性的流动性问题,但从预期管理的角度看,降准的力度和效果会更明显些。尤其是当国内外对人民币贬值预期较为强烈时,央行对预期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一方面可以干预汇市,维持人民币汇率的问题,另一方面则通过降准来打消大家对流动性的担忧,毕竟我们目前的准备金率还处在历史高位,降准的空间还很大。
《21世纪》:随着短期内货币市场流动性受到月末时点、财政缴款季节性增长以及外汇占款的持续萎缩等多重因素扰动,基础货币的缺口令市场的流动性问题日益突出。您预计央行年内仍将采取哪些手段来改善流动性格局呢?
李迅雷:这一点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有明确的说明。流动性管理是央行的重要职责,也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央行管理流动性的工具箱中,除了传统的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外,也在不断增加新的政策工具。不同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在使用对象、方式、期限、抵押品要求等方面有不同的特点,所适用的流动性环境以及投放和回收流动性的特点也各不相同,总的目标是结合流动性变化的趋势,搭配使用不同流动性管理工具,对短、中、长期流动性进行合理调节,发挥好工具合力,保持流动性总量合理适度,降低短期利率波动,促进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近期,我们看到央行大力度降准、逆回购、PSL、SLO等轮番上阵,短期投放的货币就超过了1万亿,央行给国内市场提供了足够的流动性,应该足以对冲外汇占款的流失,新一轮宽松仍在路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