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利者加速离场 投资机构陷尴尬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15-08-27 09:44:0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伴随流动性危机的持续发酵,新三板市场的“失常”特征也开始日益明显。一方面,二级市场供需失衡,做市机构“自救”乏力,做市生态惨遭破坏;另一方面,交易筹码过分集中,新三板套利空间消失,投机型资金加速离场,各方投资者卖空情绪强烈,而此前被资金大力追捧的新三板产品也遭遇严峻的退出难题。

新三板市场从行情火爆到交易冷清的反转正在令各方投资机构及大户们面临交易困境。据一位手持十几家新三板企业股权的投资者反映,尽管单个标的交易量并不大,但成交的低迷对散户的打击非常直接,“因为有些是重仓的股票,股价持续下跌,已经无法进行卖出策略,只能不断承受下跌,前期的账户浮盈早就变成巨亏,而这种状况可能还是会持续。”据了解,目前多数投资机构的普遍心态是,“但凡出现符合心理价位的卖出可能,就会不遗余力地将手中的票卖出”,而由于需求端的买盘稀缺,市场这类悲观情绪仍在加剧。

“今年3、4月份,市场对新三板预期强烈,吸引了大部分的套利资金进场,而这部分套利资金在发现这个市场无法赚钱之后,又再次出逃,这也是后来流动性问题集中暴露的因素之一。”据深圳某新三板投资机构相关人士表示,由于流动性不足和市场交易的冷清,企业估值不断下降,市场难有上涨态势。加上各类政策预期的频频落空,市场悲观情绪浓烈,令新三板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大幅减弱。“新三板投机型资金已经随着市场的下跌被逐渐清洗出去。”

与此同时,此前被视为“抽血机”的定增融资市场也开始急速降温,定增价“倒挂”现象频频发生。“由于套利空间消失,项目太多,新三板定增已经不像以前那样,靠人脉才能拿到项目,现在投资人自己也需要挑选项目。”上述投资机构人士反映,相比此前被疯抢的定增项目,如今新三板企业做定增起码需要耗时3、4个月才能完成,其降温态势可见一斑。另据某券商机构做市业务负责人表示,由于当前市场估值普遍下降,动态市盈率普遍在15倍以下,定增的价格和二级市场买票价格趋同,通过一级市场定增融资拿股权的价格优势并不明显,定增“遇冷”也成为必然结果。

熟悉新三板投融资业务的机构人士杨林(化名)表示,尽管新三板市场企业挂牌数量不断增加,但有效投资者却并没有同步增加,相比庞大的挂牌融资需求量,新三板市场的投资者数量几乎杯水车薪。“如果除去一些定增关系户、企业本身的股东之外,新三板有效账户仅1到2万个左右,而新三板企业家数已经有3000家,平均每家企业只对应3个投资人,这样供需失衡的市场又怎么会形成交易呢?”而在上述做市商人士看来,由于主板市场下调猛烈,客户资金只会从新三板市场转出“救市”,而有资质的投资者则认为新三板企业的资质存在问题、信息不对称严重以及流动性不足,对市场观望者众而参与者寡。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