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中余并非第一次经历因估值过高导致业务受阻。早在2009年创业板刚推出之时,其便领教过高估值对并购的冲击。数据显示,2009年首批上市的28家创业板公司,平均市盈率为56.7倍,而市盈率最高的宝德股份达到81.67倍,远高于当时A股整体市盈率以及中小板的市盈率。
“当时新华医疗委托我们帮助做并购,而医疗器械行业正好是创业板支持的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当时的情况跟现在有些相似,很多企业也是几百万的利润,但与被并购相比,他们更希望获得PE的投资,然后培育一两千万的利润就可以上创业板。当时,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先进制造、高技术服务这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购少有发生。”尹中余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尹中余表示,2011年,很多非上市企业希望以高达当年或上一年度净利润的20倍-30倍的价格转让。这些公司短期内并不具备上市条件,但只要稍有一点盈利基础,都希望通过引资等方式一路撑到创业板上市,以获得超过90倍的市盈率。但对于产业投资者来说,超过10倍市盈率的价格就很难接受。
不过,到了2012年,创业板通道开始拥堵起来,特别是当年11月份IPO暂停,并购也开始重新活跃起来,并在2013年开启了“中国并购市场元年”。“自2012年后,新华医疗又并购了四五家标的企业。”尹中余称。
目前新三板市场发审很大程度上已经“市场化”。据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数据,截至5月28日,在审企业共751家,且2个月的审核周期相对较短,通道拥堵现象难以出现。
对于新三板市场能否接力创业板的“高估值-并购-高估值”的逻辑,并形成新的并购热潮,有业内人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这一逻辑是成立的。
这从2015年新三板火爆的定增市场便可见一斑。根据投中研究院统计,从定增预披露情况来看,2015年3月就有333家企业推出增发预案,环比增长50%,超过2014全年预披露企业数量,预计募集金额达到169.49亿元,环比2月83.09亿元增长103.98%,过渡到4月份后整体市场趋于平稳。而从定增完成情况来看,呈现稳步上升态势,3月完成企业数量97家,环比增长86%,定向募集金额49.42亿元,环比增长257.6%;4月完成企业数量115家,环比增长18.56%,定向募集金额54.34亿元,环比增长9.96%。
同时,新三板定增相比主板存在不少优势,整体融资效率甚至高于主板市场。一是定增小额融资可以豁免核准,二是一次核准、多次发行的再融资制度可减少审批的次数。企业股东人数低于200人挂牌企业定增申报反馈周期不超过两周,股东人数超200人企业审核周期也较短,基本不到一个月就能得到相关批复。
定增的便利也使新三板的并购活跃起来,“定增+现金”成为一种流行模式。以新三板“移动互联网第一概念股”的点点客为例,在2014年7月和9月,公司两度抛出定增方案,今年1月又公布了比前两次融资额之和更大的融资方案,以“定增+现金”的方式收购微巴信息100%股权。交易对价为8000万元,其中以14元/股价格向交易对象发行416.91万股股票,并以现金2163万支付剩余对价。3月11日,点点客复牌,当日收盘价暴涨95.66%。
事实上,在点点客之前,新三板已有主动并购案例,九鼎投资收购天源证券、沃捷传媒收购科伦比亚等。不过,之前的案例均不涉及定增。随着做市企业交易活跃和估值不断提升,定增逐渐成为新三板公司并购的时髦玩法。“登陆新三板后,中小企业具备了一定的资金实力,进行外延式并购的能力相应加强。同时,新三板估值的高企也使新三板企业并购的成本大大降低,这给很多新三板企业提供了进行外延式并购的动力。我们注意到,春节之后登陆新三板的企业实力明显增强,以前很多上市公司子公司分拆到海外上市,而现在出现了海外上市子公司到新三板挂牌的新潮流,这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新三板公司的并购能力。”黄宽表示。
但总体而言,尹中余认为,创业板的“高估值-并购-高估值”的模式在新三板上还难以成立。“新三板公司普遍规模较小,总体上缺乏并购整合能力。当然,有的新三板公司确实通过并购实现了外延式扩张,但大多数新三板公司缺乏这个能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