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A股市场天量规模交易的常态化,杠杆资金带来的市场风险也正成为市场的担忧。尽管通过提高两融门槛及收缩银行理财对接伞形信托的限制措施,监管层此前已减缓杠杆资金的入市速度,但面对市场普遍的乐观情绪,资金凶猛入场的态势并未发生变化,场外配资的杠杆仍在不断放大。
有私募人士透露,银行入市资金的渠道并不仅限于券商两融及伞形信托,部分银行开始倾向于购买基金子公司、私募机构或其他金融机 构的结构化产品来获得投资收益,银行理财资金也借上述机构的资管计划或有限合伙基金通道“曲线”入市。与此同时,不少专职互联网配资业务的平台也开始转型 “资金批发商”角色,将来自线下配资公司、城商行乃至实业资本的资金拆分、放大杠杆分配给客户,令大批增量的民间资金源源不断输入市场。
据熟悉配资业务的人士分析,目前民间资金入市的通道日渐多元化、模式花样翻新,大量带着高杠杆的资金带着“野性”飞奔进场。对于参与资金产品售卖的资金转让 方和“资金中介”而言,并不存在太高的杠杆风险;但对于资金需求方而言,由于杠杆率过高,其承担风险也将被放大数倍,一旦遭遇市场放量暴跌的局面,激进融资客恐怕难逃爆仓危机。
银行资金入市渠道多元结构化产品模式翻新
“在这波牛市行情下,外围的新增资金推动成为普遍共识。目前,虽然监管层主要盯紧两融杠杆资金投放,银行也开始逐渐收紧伞形信托的配资比例,但这并不意味着杠杆的缩小;相反,银行资金入市的通道非常多元化,资金规模也非常庞大。”深圳某私募人士说。
今年以来,监管层加紧对券商两融业务的检查,并明确规定禁止券商通过代销伞形信托等方式,为客户提供融资类相关服务。与此同时,不少大型商业银行也开始逐渐 收紧伞形信托杠杆比例,一种针对银行资金高杠杆进入股市的氛围悄然形成。不过,在多数市场人士看来,由于市场上涨行情带动普遍的乐观预期,也同样刺激各路资金加速跑步入场,而银行资金成为这批资金大军的主力之一。
“现在很多大客户来认购私募产品的资金都是带着结构化产品的特点,他们会根据 资金的操作风格和风险承受来选择合适的伞形结构和杠杆比例。市场上伞形信托产品的需求非常丰富,而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募资,认购信托计划优先级收益权获得固定收益,而劣后资金则由客户自己承担。”深圳某私募人士表示,通过对接伞形信托银行的收益往往可以达到8%以上,而出让给理财客户的成本在5%左右, 由此便可以获得3%以上的利差,“尽管不断有收紧伞形产品的市场传闻,但银行自身也会有变通办法,调整杠杆、增加资金成本,银行的理财资金就会间接输入到二级市场。”
不过,为了降低市场对伞形信托的过度关注,通过对接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结构化产品逐渐成为银行资金进入市场的又一种新模式。 据熟悉结构化产品设计的人士分析,这类产品运作方既可能是券商资管、私募机构也可能是期货公司或者基金子公司,通过共同设立资管计划或者有限合伙基金,来投资二级市场。与伞形信托类似的操作,银行负责提供优先级资金,而机构则负责认购劣后级资金。“比如有限合伙的形式,因为运作比较灵活、审批流程相对简单,银行仅负责提供资金、获取收益,并不介入产品后续投资决策,这类产品的存在形式非常多。”
在银行资金对接这类资管计划的运作过程,夹 层基金的操作方式也开始逐渐浮出水面。同样与伞形信托的方式类似,夹层基金的产品结构也分为劣后资金、夹层资金和优先级资金,其中劣后资金和夹层资金分别由融资机构、第三方资金方提供,银行理财资金则作为优先级资金进行配资。只要融资方负责准备好前期两类资金,并设立好相应的账户,就可以找合适的配资银行 进行对接。
“相比其他资产市场而言,目前A股市场仍具有明显的投资价值,由于利率不断下调,部分银行自身通过理财资金输出获得相应收益的需求非常强烈,这种需求很难遏制。”有股份制银行人士透露,除了自身的表外资理财资金可以作为资金源之外,大型银行也会通过线下同业拆借将理财资金拆借给他们这样的股份制银行,整体上资金并不缺乏,“在以前银行对有夹层级别资金的伞形信托相对还比较限制,但最近一段时间,银行也愿意向这类产品需求的客户开放合作,对于银行而言,对接这类产品基本接近无风险收益。”
在线配资业务爆棚新型“资金批发商”活跃
“最近市场行情上涨太快,很多客户都来平台咨询配资业务,我们平台股票配资的业务量几天来都在不断刷新纪录,以前1亿元的交易额现在只需要三四天左右就可以做到。”深圳某配资平台专员感叹,由于市场情绪对牛市行情的乐观预期,配资产品逐渐成为大众投资者寻找杠杆资金的热门渠道。“因为互联网配资能够保证高效快速帮助客户进行配资,而且门槛非常低,加上有些配资的杠杆也可以做到五倍左右,越来越多的客户倾向于来平台找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这种互联网配资业务的日渐火爆,不少曾专注分散化寻找民间资金进行对接融资客户的平台开始对自身模式进行转型,成为各类金融机构乃至线下配资公司、民间资金方的“资金批发商”,彻底将平台转为股票配资业务的“资金中介渠道”。
曾在深圳某金融机构负责配资业务的林先生介绍,分散化的资金配置模式由于规模小、客户不集中,造成交易量很难迅速推高。为改变这种方式,目前不少平台选择新 增券商、民间资产管理公司等第三方机构,平台自身化身为“资金批发商”,通过融资交易放大杠杆,在机构方获得资金之后再批发给下游的散户投资者。
“这种资金成本基本在7%左右,如果是一些大型资金方,资金成本虽然会有抬高,但也可以通过大规模的资金批发获得收益。”据林先生透露,目前在线平台的合作机 构非常多元,平台杠杆率虽然高,仍然不缺乏资金来源,“比如有些城商行自身资金出表的需求比较强烈,就会通过过桥贷款资金或其他闲置资金的形式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互联网平台,令这些平台的交易规模可以在短时内冲击百亿元甚至千亿元的成交量。”
据上述配资平台负责人分析,由于获取资金来源的方 式发生转变,平台实际上已经转为类配资公司,不少民间理财资金和信托公司可以直接寻找到平台做相应的伞形结构产品。“在这种平台和机构对接的配资过程中, 配资人需要付出18%左右的融资成本,而平台自身大约占据4%左右的息差,收益的大额则交由出资方、银行或者信托等其他机构瓜分。”
由于在线配资业务的日益膨胀,一些专职为机构资金寻找渠道的“资金中介”也开始日渐活跃,并在这条资金产业链中承担重要的角色。据林生介绍,有些配资平台还会招募一些原本在券商、信托等机构的从业人员作为他们的撮合方,“比如一些原来券商的人出来做配资,由于手中握有大量的客户资源,和营业部关系也会不错,在这种行情下就会跑出来当资金中介,把资金作为商品一样转手出借,自己只赚取其中的配资息差,就可以获得不错的回报。”
据业内预估,如果将结构化产品中的劣后资金和夹层资金计算在内,通过银行、配资平台入市的增量资金目前已经接近万亿水平,如果牛市行情持续时间较长,这部分资金则有可能超过券商两融规模。
实业资本借道进场高杠杆配资风险高
除了金融机构、在线配资平台之外,大批实业资本进场的速度也不可小觑。据了解,目前民间资金纷纷从房地产、传统借贷业务转移出来,不少手握大量闲置资金的资 本方或者选择将资金拆借给线下或线上配资公司,或者自身选择认购私募产品,直接投资二级市场。“由于今年明星产品上涨率已经接近40%,后续产品销售的市 场人气非常高。现在已经只要发行新产品,首发一个小时就会认购上亿元,次日产品名额就会被抢购一空。”深圳某私募公司市场总监介绍,当前市场行情下产品推出节奏不断加快,以满足这类猛增的认购需求。
据林先生透露,不少地方的企业老板也开始筹划通过资金转移来曲线进入股市,“有些国营企业会主动参与认购一些资产管理公司的理财产品,而这些理财产品基本是对接二级市场;有些企业的大股东会拿股权进行质押融资,还有些干脆利用手中闲置资金向配资方提供资金或自身充当劣后资金,来赚取资金上的息差。”
不过,庞大的民间资金加杠杆进场也引来普遍的担忧。据了解,当前市场上结构化产品相对普遍,杠杆倍数往往超过券商两融的常规杠杆。以伞形信托产品为 例,1:3和1:5杠杆的伞形信托产品比比皆是,而部分通过结构化设计达到1:8杠杆的伞形信托产品也并非少数。对于在线配资而言,杠杆的上限更是不断提 高,有些激进的平台甚至将部分杠杆上限放大到十倍左右。
然而,对于融资客而言,高杠杆的背后无疑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举例而言,某投资人自 身有10万元,配资50万元,杠杆五倍,亏损警戒线则为本金的50%,止损平仓线为本金的70%,如果配资人投资组合亏损下跌11%就会被要求追加保证 金,否则平台就会强行平仓。而如果杠杆被放大到10倍,则持仓组合下跌7%左右,投资者就得面临血本无归的局面。
不少从事配资业务的人员普遍认为,无论是线上配资还是线下配资,资金提供方和中介平台赚取的是固定息差收益,风险可以通过强制平仓、提高止损线等方式进行严 格控制。而对投资者而言,越来越高杠杆的配资无疑是一个风险极高的投资行为,一旦遭遇市场暴跌的情况,融资客就会难免爆仓危机。
市场人士认为,越来越多的高杠杆资金进场,在强化市场波动的同时,也会在无形中破坏牛市整体的走势,长期而言,将会出现一损俱损的局面。上述配资平台负责人也坦言,由于配资业务量增长迅猛,给平台的风控形成庞大的压力,“近期已经收到监管部门的提醒,警示配资风险的爆发,我们下一步考虑在杠杆上有所调整,同时平台会实时监测投资人的持仓情况,并建议配资人做合适的杠杆,以防止投资者过于激进的操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