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义翘神州(301047)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1、行业发展情况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的科学,既探究生命起源、进化等重要理论问题,又有助于解决人口健康、农业、生态环境等国家重大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生命科学研究已进入微观化与定量化的新阶段,新型仪器设备、先进试剂和实验方法的不断涌现,显著推动了该领域的快速发展。
生命科学技术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生物科研试剂、实验设备与耗材的供应商。其中,生物科研试剂包含了标准化的生物试剂产品和帮助生物研究及实验的个性化专业技术服务。生物科研试剂产品可分为蛋白类、核酸类以及细胞类三个种类,常见的蛋白类产品包括重组蛋白和抗体等,核酸类产品包括定制化的合成核酸和克隆载体等,细胞类产品则涵盖转染试剂及培养基等。根据服务类型,生物科研服务可分为研发生产服务和检测服务,其中研发生产服务包括重组蛋白表达服务、抗体制备生产服务、基因产品制备、细胞委托制备、ELISA试剂盒开发等,而检测分析服务则包括免疫学检测、生物安全检测、PCR技术服务和高通量测序服务等。生物科研试剂和生物科研服务面对高校实验室、医学研究中心、科研院所和药品研发企业等客户,应用领域广阔,既可以用于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等学术客户,对各种靶点分子开展定性、定位、定量和功能活性研究,探索生命奥秘和发病机制,又可用于支持工业客户进行新药和疫苗的开发、生产以及质量研究。
2025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统筹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报告延续了对医疗健康的高度重视,将继续推动医疗健康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生物试剂和技术服务作为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研发的重要支撑平台,对支持和推动产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主营业务
公司是一家从事生物试剂研发、生产、销售并提供技术服务的生物科技公司,主要业务包括重组蛋白、抗体、基因和培养基等产品,以及重组蛋白、抗体的开发和生物分析检测等服务。
公司构建了以蛋白、抗体为核心的生物试剂创新研发全套关键技术和5大核心技术平台,目前生产和销售的现货产品种类合计超过77,000种,包括9,800余种重组蛋白、15,000余种抗体、超5万种基因及性能优越的无血清培养基系列产品,能够覆盖生命科学研究的多个领域,为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发育生物学、干细胞研究等基础科研方向和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一站式”采购生物试剂产品和技术服务的渠道。
公司专注于为全球的药品研发企业和生命科学研究机构提供高质量的生物试剂和高水平的技术服务,目前在苏州、泰州及美国、欧洲、日本等地设有子孙公司,产品行销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客户数量超过11,000个,涵盖大学、科研院所、医药研发企业等国内外各类生物研发单位。
4、主要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设采购部负责公司的采购业务,并制定了《采购制度》《招标工作管理制度》和《供应商管理制度》等,对采购中的主要环节进行了控制,不兼容岗位相分离,明确请购、审批、购买、验收、入库、付款等各环节的职责和审批权限,根据制定的预算计划申请采购。公司对供应商定期评价,将合格供应商纳入日常合作名单,对于签订的采购合同采用三方询比价或招标方式控制采购风险。公司制定了各项成本费用审批规定,依据金额大小,按规定逐级审核,由业务部门负责人、财务总监及总经理审批。报告期内,采购与付款控制措施有效地执行。
(2)生产模式
公司生产调度工作由生产中心负责。生产部门综合考虑市场需求、边际成本和安全库存等情况,制定年度和月度生产计划,并在执行中根据订单情况动态调整,完成产品生产后,由质量控制部门进行质量检验,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产品质检合格后入库储存。
由于蛋白、抗体等生物试剂产品具有储存时间长、扩大单次生产规模时边际成本较低等特点,为快速满足客户需求、控制产品生产频次,公司单个产品单次生产量一般按2-3年的预计需求量安排生产计划。
(3)销售模式
公司采用直销、经销并重的销售模式。公司建立一系列关于经销商的日常管理规定,具体包括:经销商选取标准、日常管理、定价机制、物流、退换货机制、应收与催款、销售存货信息系统等,公司依据相关规定与经销商进行合作及日常管理。
(4)质量管理模式
公司及各子公司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及相应的规范要求已建立起对应的符合法规规范要求的质量管理模式,并取得相关认证,如:ISO9001、ISO13485、CNAS、CMA认证及GMP符合性认证。
鉴于生物试剂产品的特点,公司制定了严格的质量评估方法和控制标准。由质控中心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进行监督和管理,依据各项质量控制标准、质量手册、质量目标以及《沟通控制程序》《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控制程序》《内部审核控制程序》《管理评审控制程序》《改进控制程序》等文件对相应产品的质量属性进行评估。同时,结合稳定性考察对产品的贮存期限和贮存条件进行验证,相应的质量控制活动均进行了记录保存。
在产品仓储环节,公司通过对产品属性分析,结合多年的质量控制经验,对不同的产品进行分类存放,对于需低温保存和冷冻保存的产品,建立了规范的符合相应条件的仓储区域,并设立在线监测、报警系统,实时监测产品的贮存条件。公司建立了持续稳定性考察的制度,对于不同类型产品,通过定期稳定性考察的方式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在产品配送环节,公司制定了产品的打包标准和运输标准,确保物流过程中产品的保存条件符合规范。通过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公司能够确保产品质量合格,为客户提供可靠的产品和服务。
(5)CRO服务模式
公司CRO服务具体流程如下:
1)合同签订:公司在接到客户需求后,及时与客户沟通技术方案,在与客户确定好技术服务方案后,完成报价,并与客户沟通价格和服务细节、签订合同。
2)项目实施:签订合同后,公司根据客户项目方案,起草项目书,并传递项目书至相应的实验人员,开始项目实施。在达到项目的关键节点时,公司会及时向客户反馈进展情况;如果项目过程中遇到问题,公司也会第一时间反馈客户,跟客户进行沟通,保证项目完成的质量和进度。
3)项目交付:根据项目方案完成合同要求后,公司按项目书要求分装样品入库、撰写项目报告或者成分分析报告。与客户确认后,根据客户的要求安排产品寄送和报告发送,同时向客户开具发票。
5、业绩驱动的主要因素
公司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方面一直保持高投入,并不断地将技术成果转化为满足客户需求的系列试剂产品。经过多年研发和技术积累,公司建立起多个核心技术平台,能够根据市场需求,高效率研制多样化生物试剂,并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及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
1)公司具有快速开发蛋白、抗体等生物试剂和技术服务的技术平台,通过不断技术创新,优化现有技术平台并不断开发新的技术平台,各技术平台间互相补充、支持,并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生物试剂研发经验,有效提升技术研发效率,支持产品快速研发,产品库规模不断扩大,客户需求覆盖度不断增加。
2)公司具有严谨、完善的质量控制检测技术平台。公司依据各类产品的使用特点和用户需求,建立了严格、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从基础理化检测、酶学功能活性、细胞水平功能活性、分子水平检测、病毒学检测到多种免疫学检测等多个维度对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产品质量合格、稳定,从而形成良好用户口碑,不断扩大客户群体。
3)公司具有核心原材料开发和制备能力。公司在生产过程中,许多关键原材料的开发和制备自主掌握,通过“内部闭环”的技术支撑,在有效降低产品成本的同时,还能减少外界不可控因素对产品开发和生产的影响,保证产品开发的效率和供应的及时性。
4)公司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全球营销网络体系,不断加强与各地客户的有效沟通,和众多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客户提供及时、优质服务的同时,能够准确了解市场和目标客户的产品需求,为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6、市场地位
欧美生物试剂龙头企业起步较早,已发展多年,公司规模大,产品覆盖度高,产品引用文献数量多,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因此占据中国生物试剂市场的主要份额。国内生物试剂行业起步较晚,仍处于发展初期,大部分企业仍然具有规模小、品种单一、质量参差不齐的特点,从研发实力、质量控制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来看,国内试剂生产企业和国际知名企业相比仍然具有较大差距。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生物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生物试剂企业数量增加,在自主创新和国产替代背景下,国产生物试剂的市场份额逐步增加,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公司现已建立起完整的生物试剂研发技术平台,拥有数万种生物试剂品种,涵盖基因、蛋白、抗体、试剂盒、培养基等多个品类,在苏州、泰州及美国、欧洲、日本等地设有子孙公司,产品行销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客户数量超过11,000个,基本覆盖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现已成为生物试剂行业国内重要代表性企业。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及经营模式未发生变化。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独立自主的技术平台优势
各类生物研发单位对于生物试剂和技术服务的需求较为多样,且对及时性的要求较高。公司拥有完善、全面的生物试剂和技术服务技术平台,产品研发和生产无需依赖其他厂商,因此能快速跟进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趋势和热点,及时研发并生产出多种类试剂产品,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同时,由于公司的研发和生产技术平台均为自主掌握,能够长期稳定的供应各类产品和服务,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保证公司长期稳定发展。
2、相对闭环的研发体系优势
公司构建了以蛋白、抗体为核心的生物试剂创新研发全套关键技术和5大核心技术平台,目前生产和销售的现货产品种类合计超过77,000种,包括9,800余种重组蛋白、15,000余种抗体、超5万种基因及性能优越的无血清培养基系列产品,能够覆盖生命科学研究的多个领域。全面的研发体系,一方面帮助公司建立起品类齐全、规模庞大的产品体系,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科研试剂和服务采购体验,满足其多样化研发和生产需求;另一方面,公司研发和生产过程中所需的部分关键试剂也能独立开发并量身定制,能有效提高研发效率和成功率,降低企业研发和生产成本。
3、团队优势
公司拥有高素质规模化的技术、管理和市场团队,汇集了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工程等诸多领域人才,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员工占比超30%。目前,公司已拥有一支以海外高层次留学归国人员为核心、中青年人才为骨干的专业研发团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更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与创新思维,为公司的新品研发和技术服务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证。
4、全球化市场布局优势
公司近年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布局,先后在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地建立了国际化的市场和技术支持团队,并收购了加拿大酶类蛋白厂商SignalChemBiotechInc.。全球化市场布局使得公司能够快速掌握市场动态,高效跟进客户对于产品选购、技术参数和实验开展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需求,为当地客户提供快速、及时的产品供应和高质量的技术服务,有效提升产品可及性和客户体验。当前,公司业务覆盖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客户数量超过11,000个,与客户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
5、品牌优势
公司在生物试剂领域深耕多年,凭借丰富的试剂产品库、专业的服务水平、稳定的质量和有竞争力的价格,形成了良好的市场口碑,覆盖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科研单位和药明康德、赛诺菲等医药研发企业。公司积极支持国内外研究人员在生命科学领域和医药领域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据统计,自2017年以来公司产品及技术服务支持各个科研机构发表论文超过万篇,其中发表在生命科学领域世界顶级期刊Science、Nature和Cell的论文超200篇,体现了公司产品良好的质量和对生命科学研究有效的支撑作用。
三、主营业务分析
2025年上半年,公司坚持聚焦生物试剂产品与服务核心主业,围绕年度经营目标开展各项工作。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445.52万元,同比增长6.15%,其中常规业务收入30,013.52万元,同比增长13.50%,非常规业务受外部环境以及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影响,实现收入1,018.27万元,同比下降63.0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768.63万元,同比下降4.59%;剔除理财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等影响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312.25万元,同比增长31.85%。
2025年半年度,公司开展的主要工作如下:
1、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持续推进
重组蛋白领域:持续优化升级VLP、detergent和Nanodisc三大膜蛋白研发生产技术平台;系统性扩充抗体药物、细胞治疗药物研发的靶点蛋白库,包括新增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s和整合素膜蛋白CLDNs靶点以及新开发的转运蛋白SLCs等,并开发出多款行业领先的定点标记靶点蛋白;持续优化细胞因子产品,推进GMP级细胞因子产品的系统性质量研究;在耐盐核酸酶领先优势基础上,开发出新一代核酸酶产品,为基因治疗药物及新型疫苗研发生产企业提供更先进的酶原料。
抗体业务领域:进一步优化兔单B细胞分选技术平台,增强平台整体竞争实力;开发杂交瘤细胞制备及培养的专属培养基,有效提升杂交瘤细胞的扩增速度和抗体分泌水平;完成小鼠、兔两种属的二代二抗产品开发,并进一步扩充磷酸化靶点抗体的产品线规模。
技术创新领域:基于抗体开发、稳健标记及验证分析领域的平台化技术积累,开发高性能ADC抗体内化检测试剂;无细胞蛋白合成平台技术持续突破,实现无细胞合成体系的大规模制备和服务项目的高通量交付;诊断产品线重点完成核心品类的工艺放大与稳定生产体系建设,实现多类产品规模化交付,促进免疫诊断试剂上游核心原料的国产化替代和技术升级。
2、CRO服务稳健发展
CRO服务业务向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迈进,并依托公司的全球化布局,供应链优势显著增强,供应能力大幅提升,能快速响应全球客户需求。在生物安全检测方面,细胞库检测服务关键检项持续增加,并依据新版药典对细胞库检定方法进行全面升级;病毒清除验证服务关键指示病毒X-MuLv滴度获得突破性进展,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
3、全球布局整合完善
国内方面:苏州子公司生物安全检测业务稳步发展,依据新版药典完成更新检项验证,并积极开展产品研发,持续丰富产品数量。泰州子公司重组表达服务业务、抗体开发和CRO服务业务能力持续增强,继续推进液体培养基规模化生产,加速干粉培养基产品迭代升级,并积极开展市场拓展,增加市场份额。
海外方面:北美地区进一步发挥美国子公司和加拿大SCB地缘优势,推进重点产品的在地化生产,并积极开拓当地服务市场。欧洲地区进一步巩固销售网络,逐步建立更加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日韩地区积极开展市场基础建设和销售体系搭建,提升所在地区品牌认知度。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