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海晨股份(300873)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随着中国制造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制造业物流作为供应链核心环节,正迎来深度变革与升级机遇。海晨股份作为国内制造业物流领域的重点企业之一,依托深厚的行业经验、前沿的智能技术、全链路数字化能力以及全球供应链协同优势,持续为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领域制造业客户提供一体化制造业供应链物流服务、智能物流装备制造和系统集成服务。
1、制造业物流
2025年上半年,我国物流行业呈现“稳中有进、质效双升”的发展态势。作为连接制造业上下游的关键纽带,制造业物流在产业结构优化、政策精准发力与技术创新赋能的多重作用下,需求结构持续优化,供给端同步升级,为工业经济稳定和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提供了坚实保障。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71.3万亿元,同比增长5.6%。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5.8%,对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85%,工业领域物流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为工业经济稳定和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提供了坚实保障。
当前,制造业物流行业加速向智能化、自动化、敏捷化转型,呈现以下趋势:
(1)人工智能大模型深度赋能。大模型通过动态需求预测、库存优化与资源调度,使物流系统由“被动响应”向“主动决策”转变。例如,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物流场景的实时映射与路径优化,结合生产计划及供应商交货周期数据,实现零部件JIT配送路径的动态规划,显著提升线边库存周转效率,将推动物流从“单点自动化”向“全局自主决策”演进。
(2)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持续突破。搭载AI视觉和强化学习算法的机器人已实现复杂环境下的高精度分拣,无人驾驶运输车通过5G通信与高精地图实现了全场景无缝调度,超大规模物流网络将决策响应速度缩短至秒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1-6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35.6%。未来,人形机器人有望在物流搬运、设备维护等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
(3)敏捷化运营模式增强。面对市场需求变化加快、订单周期缩短等趋势,制造业物流正加快构建以实时响应为核心的敏捷化运营体系。通过统一的数据中枢与协同平台,实现生产、仓储、运输等环节的动态联动,使物流计划能够根据订单变更、生产节拍调整及供应链波动快速迭代。柔性化的作业流程与多场景调度机制,有效缩短了从需求产生到履约完成的时间,提高了供应链的适应性与抗扰动能力,保障了客户订单的准时交付与运营效率的稳步提升。
2、智能物流装备和物流机器人
随着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物流装备和物流机器人正朝着高效、柔性和智能的方向快速演进。这类设备通过自主决策与作业优化,持续推动物流作业从传统人工操作向高度自动化转型,以应对现代供应链多品种、小批量、高频次的复杂需求。根据中信建投等机构测算,2025年全球智慧物流市场规模预计超5,000亿元,其中移动自动化设备增速最快,市场规模接近1,500亿元,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当前,行业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显著提升。搭载AI视觉、传感融合与路径规划算法的搬运、分拣、拣选等机器人,能够在动态、复杂的作业环境中实现自主作业与多机协同,减少人工干预,提高作业连续性与稳定性。此外,近两年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技术快速进展,结合大模型技术,人形机器人可实现动态任务分配与持续学习改进,进一步拓展了机器人在生产物料分拣搬运、等高灵活性场景的应用可能,未来有望成为智能物流生态的核心节点。
(2)柔性化与定制化需求激增。随着消费升级与制造业柔性生产普及,企业对物流装备的适应性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的物流系统往往较为固定,无法灵活应对多样化的需求,而随着市场上小批量、多品种、高频次的订单增多,柔性化和定制化的物流装备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希望建设能够根据不同业务需求快速调整作业流程的物流系统,以及能够适应多样化货物种类的自动化设施,从而提升整体供应链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3)半导体AMHS(自动物料搬运系统)市场规模扩张,国产替代加速。在智能物流装备产品中,AMHS系统是半导体制造厂中用于自动化物料运输、存取和管理的关键设备,AMHS系统确保半导体生产过程中各类物料和晶圆在各个工艺环节之间高效、精确地流转,并保证生产过程可追溯性,在半导体行业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SEMI(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预测,2025年全球半导体设备行业总规模将达到1255亿美元,同比增长7.4%。根据赛迪顾问等预测,预计2025年全球AMHS市场规模将达39.2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规模81.5亿元人民币。海晨股份等国内领先厂商有望实现AMHS领域技术突围,打破我国市场长期被外资厂商垄断的市场格局。
(二)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概述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7,238.99万元,同比上升7.46%。收入增减变化原因如下:
(1)制造业物流业务板块:报告期内实现收入73,943.03万元,同比上升7.77%,其中:消费电子生产物流业务实现收入68,631.35万元,同比上升7.96%,公司积极拓展新老客户,实现业务持续稳健成长;公司新能源汽车生产物流业务实现收入5,311.68万元,同比上升5.39%,公司新客户S客户增长迅速,J客户与V客户展现出较大发展潜力。
(2)半导体装备及物流自动化板块:报告期内实现收入9,287.15万元,同比上升8.94%,报告期内公司成功完成数家知名客户项目交付,公司新一代OHT天车等产品的核心参数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3,017.62万元,同比下降13.3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1,143.80万元,同比小幅上升0.39%。报告期内对业绩影响较大的因素包括:(1)本期汇率波动产生汇兑损失为620.62万元,去年同期为汇兑收益871.59万元,净影响金额为1,492.21万元;(2)本期财务利息收入为2,883.12万元,去年同期为3,261.79万元,净影响金额为378.67万元。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18,477.39万元,体现了公司较为扎实的业务基本面和良好的现金管理水平。
截止2025年6月30日,公司总资产48.45亿元,净资产33.30亿元,资产负债率31.27%,经营情况保持稳健。
分行业来看,公司消费电子生产物流板块延续稳健增长态势。2025年上半年,尽管受到国际关税因素扰动,但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及新型终端应用的推动下,全球IT电子产业链保持平稳扩张。公司紧抓产业升级机遇,持续优化智能物流装备解决方案,深化与核心客户的合作布局,并推动项目交付能力与运营效率的双提升。与此同时,公司在柔性化产线物流、智能调度与数据化运维等方面的应用逐步深化,进一步提升客户生产环节的自动化水平与整体效率。报告期内,公司消费电子生产物流板块收入持续增长,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展现出较强的韧性与竞争力。
公司新能源生产物流板块实现稳步拓展,客户结构持续优化。报告期内,S客户业务增长迅速,J客户与V客户展现出较大发展潜力。依托在新能源生产物流领域多年积累的专业化人才与精细化运营能力,公司能够为客户提供覆盖产线物流规划、智能装备配置及柔性化运营的一体化解决方案。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扩张和供应链需求的不断延伸,公司在新能源生产物流板块的长期深耕正不断转化为竞争优势,为业务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半导体物流设备和自动化板块整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25年上半年,在先进逻辑、存储器及技术迁移的持续推动下,全球半导体设备行业有望继续保持增长。报告期内,公司成功完成了多家国内外知名客户项目交付,公司新一代OHT天车等产品的核心参数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品在运行速度、系统稳定性和智能控制等方面得到客户高度认可。同时,公司物流装备和自动化业务也保持较快增长,物流装备和物流运营业务的协同优势进一步展现。未来,公司将以重点客户需求为导向,强化技术创新与交付能力,持续提升在半导体物流装备与自动化领域的行业地位。
2025年,公司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和机器人研究院。海晨人工智能研究院聚焦大模型、机器学习、人机协同、AIOT等前沿技术在物流场景中的系统化应用,进一步提升公司在数字人、智能预测、流程调度与自动决策等方面的能力。机器人研究院依托公司在半导体AMHS设备及物流机器人等领域的核心研发实力,持续推动智能物流装备与机器人技术的场景落地与关键突破。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同比增加26.98%,为公司智能物流技术迭代提供有力技术保障。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坚持“新基建、碳中和、机器换人”战略,积极推进智能物流仓库建设与升级改造。年内,合肥自动化仓库的智能设备已投入使用,仓库作业效率和自动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深圳、常州自动化仓库建设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中,预计将于明年正式建成投用,届时公司在华南、华东的仓储网络布局将进一步完善,为客户提供更高效全面的智能仓储解决方案。同时,公司持续探索新一代智能装备的应用,重点研究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内的前沿技术在自动化仓库的落地场景,加快打造海晨“场域智能体”。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大在智能物流仓库建设与前沿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力争在仓储自动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为公司业务增长与长期发展提供长期坚实支撑。
(三)公司的主要服务产品
3、自动化及集成业务
(四)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绩影响因素
1、全球IT电子行业韧性增长,助力公司消费电子生产物流业务稳步提升
报告期内,尽管2025年上半年全球贸易环境仍受到关税扰动影响,但全球IT电子行业依然展现出较强的韧性与增长态势。根据IDC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PC出货量为6320万台,同比增长4.9%;第二季度出货量达到6840万台,同比增长6.5%,整体行业景气度保持回升态势。在此背景下,公司紧密把握行业发展机遇,持续深耕消费电子生产物流领域,积极拓展新老客户,进一步巩固核心客户合作关系,带动该板块业务收入稳定增长,展现出较强的韧性与竞争优势。同时,公司持续优化产线物流、自动化仓储及供应链协同方面的解决方案,不断提升服务效率与客户粘性。展望未来,公司将积极关注国际贸易政策变化,保持灵活应对策略,力争在全球IT电子行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进一步巩固并扩大在消费电子生产物流领域的市场份额。
2、新能源汽车行业较快发展,公司高效保障客户生产交付实现持续增长
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扩张,公司在该领域的生产物流业务不断增长。报告期内,公司新能源汽车S客户业务增长快速,作为其核心生产物流合作伙伴,海晨高效稳定地保障了客户高节拍生产任务,并与客户共同建设自动化仓库项目,智能化水平位居行业领先水平,为工厂物流作业提质增效提供有力支撑。报告期内,海晨还为J客户和V客户提供一体化生产物流服务,业务同比均实现较快增长,进一步扩大了板块业务规模。凭借专业人才储备与完善的服务解决方案,公司在新能源汽车生产物流领域的竞争优势不断强化,相关业务已成为推动公司整体业绩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3、技术革新与国产化浪潮下,公司半导体及物流装备业务将成为新亮点
根据半导体行业协会(SEMI)预测,2025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将达到1,255亿美元,同比增长7.4%,行业景气度仍将保持向上趋势。据赛迪顾问预计,2025年全球和中国大陆地区AMHS市场规模分别为39.2亿美元和81.5亿元。公司半导体物流装备与自动化板块延续良好发展态势,报告期内顺利完成多个客户重点项目交付。公司新一代OHT天车等产品打破外国技术垄断,核心参数接轨国际领先水平。在产业需求增长与国产替代加速的双重驱动下,公司将继续以重点客户需求为导向,强化技术创新与交付能力,积极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在半导体物流装备与自动化领域的行业地位。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海晨股份持续深化在智能制造物流领域的领先优势,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模型技术的深度应用、全球供应链网络拓展及高端物流装备创新,构建了更加智能化、柔性化的核心竞争力体系。公司业务覆盖消费电子、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制造业全链路物流服务,2025年上半年加速推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强化跨境供应链韧性,巩固行业技术领导地位。
1、高端物流装备与智能物流机器人技术优势
海晨公司在高端物流装备研发制造领域具备较强研发能力,公司自主设计并生产的智能仓储系统、自动化搬运设备和智能分拣系统已应用于多个先进制造业生产物流项目。自研智能仓储系统通过空间动态建模算法,持续提升库容利用率;新一代搬运机器人实现多机群协同,衔接柔性产线需求,与智能仓储系统无缝对接。在半导体高洁净度物流领域,公司AMHS产品技术水平已位居国内领先水平。此外,依托本年新成立的机器人研究院,公司将进一步加速智能搬运机器人、自动化存取等系统的迭代升级,并进一步融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物流装备向自主感知、实时决策的智能化方向演进。
2、人工智能与大模型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能力
2025年,公司成立海晨人工智能研究院,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公司业务的深度融合进入新的阶段,为技术创新和业务升级提供持续动力。在智能规划方面,公司通过多模态大模型与数字孪生平台的融合,实现对复杂物流指令的自主拆解与动态优化,推动人机协同向智能体集群协作进化。在智能决策领域,大模型驱动的预测性调度系统进一步提升仓储周转与运输路径规划效率,实现对生产物流全过程感知、分析与决策支持,使物流系统在复杂、多变的生产环境中具备高阶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
3、柔性化生产物流与供应链运营体系
海晨公司长期深耕制造业供应链优化,形成了一整套智能化和集约化的物流运营体系。公司依托智能供应链管理平台,对生产、仓储、运输等环节进行全面协调,从原材料仓储、智能拣选到精准配送,实现了自动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公司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波动快速调整库存管理,优化物料配送节奏,降低供应链不确定性。此外,公司持续优化智能供应链管理平台,强化对复杂需求和多变需求的响应能力,通过智能仓储与柔性生产线联动,实现原材料配送与生产节拍的精准匹配。
4、强大的全球供应链协同与跨境物流能力
公司在全国多个制造业集群地区建立了智能物流中心,并依托公司在亚洲和欧洲等地的本地化仓储中心和运营团队,建立全球化供应链协作网络,为客户提供全方位跨境物流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公司加速海外服务网络构建,在东南亚等地区新增智能仓储中心,进一步提升区域供应链保障能力,并通过本地化运营团队与标准化管理体系,实现国际业务快速适配区域市场需求。
5、专业人才体系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引擎
公司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构建了以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研究院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平台,整合算法工程、机器人控制与供应链等人才,通过跨学科培养机制强化AI工程化与生产物流场景的融合能力。研究院重点推进生产物流领域的大模型部署、多智能体协同决策等前沿技术研究,持续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水平。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6.98%,为智能物流技术迭代与全球化服务提供坚实支撑。未来,公司将以双研究院为技术引擎,继续深化智能化、全球化战略,为全球制造客户提供更敏捷、更韧性的新一代供应链解决方案,进一步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引领行业智能化升级。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