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数据解析 - 财报审计 - 正文

骏创科技(833533)2025年半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26 20:44:0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骏创科技(833533)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商业模式报告期内变化情况:

    1、盈利模式

公司作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通过客户严苛的供应商评审和导入程序后成为汽车制造商一级供应商或进入其配套零部件厂商的供应商体系,凭借自身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质量、价格、交期及服务能力获取订单,开展协同设计、自主研发、自主生产,向客户提供产品从而获取销售收入及利润。

2、采购模式

公司物资采购主要为塑料粒子、金属嵌件、包装材料、钢材等原材料,以及用于研发测试和生产制造的机器设备,通常采取“按需采购”方式安排采购。一般接到客户订单从而编制近期的生产计划,生产人员根据具体生产计划情况向采购部门提交采购申请,由其根据各项物资请购统一安排采购,采购的原材料经检验合格后,再通知生产部门领料和安排加工生产。

3、研发模式

公司以技术为发展先导,建立了覆盖产品创新研发、产品线开发、技术开发、产品质量设计等功能的研发部门,形成了涵盖产品创新活动、产品设计、工艺设计、产品验证、模具和自动化研发制造能力、质量验证能力的研究体系。建立了汽车底盘动力系统零件、汽车电子控制零件、汽车动力电池功能件、汽车驱动功能件等11个产品线,同时定义了技术研究的方向:高性能塑料应用研究,连接器总成研究,工业软件研究。公司的研发主要包括专案性研发和常规性开发,具体介绍如下:

专案性研发旨在提升公司的核心技术水平和能力,在现有产品基础上,结合行业前瞻性技术或公司尚未涉足的产品领域做外延式开发,从而实现在未来能够不断丰富公司产品系列。

常规性开发主要聚焦于部分客户提出的产品开发需求点,公司内部评估该技术拓展性应用价值,并针对技术点进行深入开发,作为储备技术用于后续项目的普遍性应用,常规性开发内容包括材料替代性开发和工艺制程优化开发等,涉及质量验证、模具设计与开发、注塑工艺、自动化开发、产品设计等多个环节。

4、生产模式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汽车塑料零部件以及配套上述产品制造所需要的模具,各产品生产模式介绍如下:

(1)汽车塑料零部件生产模式

汽车塑料零部件采取“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即按照与客户约定的订单及需求预测,接收客户需求订单并据此开展生产制造活动。公司根据客户需求订单,对生产能力、物料需求、设备需求、模具需求、人力需求、存储空间需求等信息进行分析,并转变为内部的生产计划,协同制造部门完成材料、人员、设备、模具、工艺及辅助设施等准备工作、进料检验工作、过程控制工作,制定存储空间与发运计划工作,以及客户端品质表现跟踪等环节的准备和实施工作。生产过程中公司严格按照内部制定的工艺标准和质量控制方案开展生产制造与检验检测活动。

汽车塑料零部件的生产主要分为两大过程环节:其一,是由注塑设备完成的单、双色注塑过程或者包含金属埋入工艺的注塑过程,常规注塑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合模—填充—保压—冷却—开模—脱模”6个步骤,生产过程中执行规定频率的检测以确保产品一致性;其二,是完成注塑过程后,按照图纸要求进行零部件的组装过程,由于组装过程较为复杂,多由自动化设备完成,辅以过程质量控制方法,以确保产品的稳定性。

(2)模具生产模式

模具是公司汽车塑料零部件制造成型的基础,其制造是基于设计、开发阶段定义的模具规格,经客户批准后,严格按照图纸加工制造的过程。模具制造的每个时间节点均按照生产排定的计划展开,包括:按照成套模具的BOM(物料清单)设定,准备物料及其他生产制造资源;模具材料经过钻孔、开粗、热处理等流程后,进入加工中心进行精加工并形成模具零件;核心零件经过精密测量并合格后进行组装,在经过内部测试、测量流程及客户认可流程后,模具制造过程完成,可以用于批量生产零部件产品。

5、销售模式

在通过客户的供应商评审,满足技术指标、资质认证、财务实力、现场管理、产品质量、交付周期以及售前服务、售后保证等方面要求之后,公司才能进入客户的供应商体系。公司依靠技术优势及IATF16949体系、ISO14001体系运行优势通过客户的供应商评审,目前已成为包括斯凯孚、安通林、T公司、广达集团、和硕联合等知名厂商的合格供应商。

在取得合格供应商资格和客户项目询价要求之后,对客户提供的技术资料进行分析、论证,形成可行性分析报告,同时结合新项目产品的生产可行性、工艺流程、材料以及公司的合理利润后最终报价并报送客户确认获取订单,并以直销的模式向客户提供产品。另外,公司一直积极开拓多样化销售渠道,包括通过专业网站、业务人员展业、客户介绍等方式获取更多客户资源以推动产品的销售。

6、报告期内和报告期后,公司商业模式和主营业务的变化情况

报告期内和报告期后至今,公司的商业模式、主营业务较上年度没有重大变化。

    经营情况回顾

    (一)经营计划

    公司将持续专注于汽车塑料零部件及配套模具业务,深度聚焦于汽车行业,不断巩固自身核心竞争力,在稳步推进传统汽车领域业务的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业务,同时基于在新能源汽车三电领域功能部件的能力积累,积极开拓储能/动力电池领域的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32,725.33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5.15%,减少了5,843.98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30.48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59.95%,减少了2,291.09万元;报告期末,公司资产总计80,028.38万元,较期初同比增长3.54%,增加了2,732.81万元;公司负债总计45,480.80万元,较期初同比增长7.34%,增加了3,111.68万元。

本报告期营业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的主要因为:①T客户更新款车型生产线切换导致的减产,以及部分车型生产量下滑幅度较大,导致公司新能源汽车功能部件系列产品收入下滑;②因下游客户车型主要为燃油车,相关车型销量下滑导致公司悬挂轴承系列产品收入下滑;③公司在储能/动力电池和热管理领域等新开发客户的放量需要一定周期,新客户贡献收入较少。

本报告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营业收入下滑,而固定成本未能相应减少,导致毛利润下降1,871.00万元。

为促进营业收入及净利润提升,公司积极推动2024年新开发客户相关新开发项目量产交付,并积极挖掘现有客户更多项目机会;继续加大新客户、新领域的业务开拓力度;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积极压降成本费用。

    (二)行业情况

    1、行业发展态势

(1)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逐步发展成为全球零部件供应集群中心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建立始于1953年,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立为起点,发展初期,由于汽车市场规模较小,汽车制造商依靠自身的生产制造能力生产所需的汽车零部件,仅提供给企业内部的整车装配使用;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加快引入国外汽车品牌及制造技术,相应汽车制造商也将其零部件供应商带入国内市场,推动汽车制造商零部件自制率逐步降低,产业呈现分工发展,汽车制造商将主要精力投入整车的开发、制造和销售,对零部件实行全球化采购,汽车零部件产业日益独立,开始形成分级供应体系,并面向全球的汽车制造商供货;进入21世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汽车产业迅猛发展,并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带动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经营规模持续扩大及产业配套日益健全,并发展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的重要供应集群中心之一。

(2)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带动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维持在较高水平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22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营收约为41,953亿元,同比增长3.16%,2023年约为44,086亿元,2024年约为46,200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营收将进一步增长至47,800亿元。

汽车零部件行业是支撑汽车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产值占汽车制造业产值的比重保持在40%以上,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产值与整车制造产值的比例约为1:1。根据欧美等国家成熟汽车市场的经验,汽车行业零部件制造产值与整车制造产值比例约为1.7:1的水平,未来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产值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服务于国际化汽车制造商的零部件企业将获得海外市场发展机遇

在汽车行业全球化发展趋势中,整车生产越来越向最终消费地集中,如北美、欧洲和亚洲三大区域的主要消费地,随着新兴市场国家汽车市场的逐步开发,诸多汽车品牌开始在新兴市场国家建立汽车制造基地,形成全球化的生产布局。然而,在汽车零部件采购方面,国际汽车制造商普遍实施全球平台产品和采购策略,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大型跨国供应商采购模块或零部件,这要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需要具备与汽车制造商国际市场拓展战略相符的配套供货能力。

我国作为汽车产量最大的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完备的产业配套能力,无论从零部件质量还是价格方面均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国内部分优质汽车零部件供应企业与国际化汽车制造商已经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其进行全球化汽车制造基地布局的发展契机下,也能够通过多年的合作基础在海外市场获得配套其零部件供应的合作机会。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的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的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1-6月,汽车零部件类产品出口金额累计达到474.2亿美元,同比增长4.5%。

(4)汽车轻量化发展趋势深化,促使塑料零部件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随着环保问题和能源问题日益凸显,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的号召相继被提出。近年来,全球各国汽车节能减排标准日趋提高,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汽车行业呈现轻量化发展趋势。传统燃油车的重量每减少100kg,百公里耗油量将降低0.3-0.6L,二氧化碳减少量5-8g,纯电动汽车重量每减少100kg,可行驶里程增加10%,节约电池成本15%-20%;同时,汽车轻量化的实现增强了汽车加速性能,可有效增加操作稳定性,可缩短制动距离,减重10%制动距离可减少5%,转向力减少6%;另外,汽车轻量化有助于提升安全性能,汽车碰撞时产生的冲击力与汽车质量成正比,质量越轻碰撞时产生的冲击力越小,车身结构的变形、侵入量和乘客受到的冲击加速度越小,汽车对乘客的保护性能越好。

作为实现汽车轻量化的重要途径,材料应用轻量化备受业界关注,零部件行业将会从降低汽车自重的方面进行新材料的应用。塑料零部件在汽车中的使用量是降低整车重量、减少汽车排放的有效的措施之一。以塑料零部件为代表的轻量化零部件以其较低的密度和优质的性能特征,逐渐替代传统的金属零部件,在汽车零部件中的应用比例不断上升,“以塑代钢”已经成为了汽车零部件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目前,发达国家汽车平均塑料用量达到300kg/辆以上,而国产汽车的平均单车塑料用量约为100kg(数据来源:期刊《新型工业化》文章《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材料》),随着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我国汽车塑料用量和汽车塑料零部件在未来将有望释放巨大的空间。

(5)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趋势,推动零部件多样化发展和供应模式改变

近年来,随着5G、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传统汽车开始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的智能汽车转型,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产业发展的深刻变革时期。当前,全球各国都在加速推进汽车的智能化进程,无论是传统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都在朝着智能网联方向发展;同时,国内《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遵循,将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国家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领域进行布局。

汽车零部件作为组成汽车的主要基本单元之一,是影响汽车外观、功能性和驾乘体验的重要因素,受到汽车制造商的重视。在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下,为了实现更多新的功能,汽车将采用多样化的、新的部件,如使用电子元件以及相应的冷却系统等,以满足用户对汽车舒适性、智能化等的需求,从而推动汽车零部件向提供多样化的、新的产品方向发展,诸如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包覆、支撑等场景应用的塑料零部件需求也不断增加。

另外,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和销量的增长,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产业链话语权不断增加,推动供应链体系中对零部供应商的扁平化管理,使得各级供应商之间的界限较为模糊,促使传统的供应模式发生变化,有利于打破原有供应体系,为实力较强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带来供应模式升级和客户群体拓展的双重发展机遇。

2、行业市场需求

(1)当前全球汽车销量下滑,有望得到逐步复苏

汽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诸多国家和地区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随着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于21世纪的快速发展,全球汽车市场规模整体呈不断扩大趋势。自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从2009年至2017年全球汽车市场销量持续了近十年的稳步增长,年销售量从6,367万辆增长到9,408万辆。但进入到2018年,全球汽车需求放缓,导致汽车销量连年下降,到2019年全球汽车产量已经回落至8,981万辆,逐步接近2015年的销量水平。2020年汽车市场销量继续呈现下滑态势,为7,803万辆。世界汽车组织(OICA)的数据显示,全球汽车市场需求持续回暖,2021-2022年度,全球汽车产、销量均超8,000万辆,2023年全球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355、9272万辆,分别同比增长10%、12%。随着全球更多地区经济的恢复,将推动全球汽车行业复苏,汽车零部件市场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2)我国汽车市场空间巨大,带动汽车零部件需求增长

进入21世纪,伴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汽车市场保持旺盛的需求。2007年到2017年,我国乘用车销量持续增长,年销量从630万辆持续增长到2,472万辆,增长了近3倍,稳居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2018年起,受到消费意愿、买车观念、养车用车难度提升等影响,国内汽车销量连续2年出现下滑。2020年,虽然国内汽车销量继续下降,但降幅已经收窄,销量达2,014万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度,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608.2万辆、2,627.5万辆,结束了自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的下滑态势。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产销量创历史新高,实现两位数较高增长。2024年,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产销量再创新高,继续保持在3000万辆以上规模。

在我国汽车销量下行的背景下,国家积极通过政策手段促进汽车市场消费,逐步扭转汽车行业下滑态势。2020年,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明确提出,积极稳定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配额,带动汽车及相关产品消费;2021年,商务部等12部门印发《关于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在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方面,提出鼓励有关城市优化限购措施,增加号牌指标投放,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2023年,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提出支持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稳定燃油汽车消费、推动汽车出口提质增效等措施。2024年,商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扩大补贴范围并提高补贴标准。上述相关政策的出台,将逐步推动汽车产品消费释放,有利于汽车产业再次向增长方向发展。

另外,随着我国销量高峰年份乘用车即将迎来批量淘汰,未来五年乘用车市场预计将进入存量乘用车市场更新替换周期。据中信证券研究部预测,到2025年左右,预计将有约1,350万辆报废车辆,出现存量市场更新换购的巨大需求,届时我国整体乘用车市场规模将达到2,872万辆。可见,在我国政策推动和汽车市场内生增长的驱动下,汽车市场需求空间巨大,从而带动汽车零部件需求增长。

(3)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广阔,逐步释放对汽车零部件的需求

随着环保问题日渐突出,在政府政策及新能源技术进步的推动下,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取得了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呈现上涨态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持续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高于上年同期5.9个百分点,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达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分别增长34.43%和35.50%,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势头强劲。与此同时,EVTank预计,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823.6万辆,同比增长24.4%。预计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2,239.7万辆,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4,405.0万辆。

按照我国对国际社会承诺,到2030年国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机动车作为二氧化碳产生的重要来源,其减排工作直接关系到“碳达峰”“碳中和”能否实现。因此,近年来我国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随着国家中长期战略规划的施行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逐步实现,我国新能源车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从零部件结构看,由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改变了动力操作系统的结构,在材料和工艺等方面有不同和更高的要求,可带动更多汽车生产所需零部件关联产业的发展,用于电池、电机、电控等部件的塑料件类产品需求也将逐步释放。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