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亚太科技(002540)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行业发展状况
1、汽车行业
1)汽车热管理系统材料行业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深入推进,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及渗透率持续提升,带动汽车产业向更高效、清洁、低耗、智能化方向加速变革,而汽车热管理系统作为重要的能源管理模块,正朝着更高效、低能耗、高精密、高集成、高精控方向创新发展。作为新能源乘用车中最重要的垂直细分品类之一,智能电动汽车在热管理系统设计、研发和量产应用方面要求更高,对于热量、能源的集成化、智能化管控需求更旺。电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相比传统燃油车的更为复杂,资料显示传统车整套热管理系统价值约2500元,纯电动汽车的则高达6500-7500元,进一步带动了电动压缩机、热泵、电子膨胀阀、电池冷却器、水冷板、电子水泵等零部件的市场需求(来源:中信证券关于热管理行业专题研究)。公司作为全球汽车热管理系统铝材重要供应商,持续推动材料创新,满足行业对轻量化、高导热、耐腐蚀性能的需求,为全球汽车热管理技术的持续升级提供关键材料支撑。
2)汽车轻量化系统材料行业
国家工信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明确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汽车轻量化技术仍是汽车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保证机械强度和安全性能不降低的情况下,轻量化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整车能耗;同时,因电动系统零部件带来整备质量较燃油车大幅增加,对续驶里程、动力性、制动性、被动安全、车辆可靠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整车轻量化成为重要的应对措施之一。数据显示,传统车辆重量每降低10%,油耗降低7.5%-9%;对于电动车辆而言,重量每降低10%,则可以提升5.5%的续航里程。
在汽车底盘、车身、动力、电池、制动、转向等系统中,轻量化正在持续渗透。以汽车底盘为例,其在车辆总体重量中超过30%,底盘轻量化对整车轻量化、减少油耗、提升稳定性有重要意义。底盘涉及的部件众多,多数为安保件,例如副车架、摆臂、悬架臂、转向节、减震器、ESP、IPB等,对材料机械性能、批量一致性要求非常高。底盘结构件“铝代钢”成为汽车轻量化的重要演进方向,尤其在电动车领域铝车身结构件渗透率大规模提升,对高性能铝材需求空间广阔。另一方面,随着电动汽车的持续热销以及技术进步,以CTC为代表的动力电池与底盘融合的技术方案得到应用,在要求系统减重的同时,针对其碰撞安全、强度、刚度等产品性能要求也不断提升,新型车身一体化铝结构件对材料、加工一体化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兼具材料研发能力、加工创新能力的企业有望具备迎来新时代、新机遇。随着全球汽车产业链在新能源化、轻量化、智能化浪潮下的持续迭代与重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包括轻量化技术领域都迎来了全新机遇与挑战,并呈现出向头部集中的趋势;通过多年积累,国内轻量化技术领域供应商正逐步构建形成从低碳材料、创新工艺、高新装备、产品测试、应用到量产的一体化生态。公司凭借在汽车轻量化系统铝材领域的领先优势,为全球客户提供高强、高韧、高一致性的材料解决方案,助力行业轻量化升级。
2、新兴领域行业
在“节能、双碳”背景下,储能系统、充电桩设施、数据服务器等工业热管理领域对散热性能提出小型轻量化、更高效、更节能的升级要求,凭借在热管理系统尤其是液冷系统领域的深耕,公司将顺应产业趋势,积极助力行业客户实现产品升级迭代、应用创新的深化要求,紧抓时代机遇。同时,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机器人、氢燃料电池等行业迎来国产替代、自主可控、升级迭代等重要产业政策,将为公司超高强度铝合金材料及部件的开发与综合服务带来全新机遇和挑战,促进公司产品矩阵结构升级、产业布局持续优化。
(二)行业地位
公司是全球汽车热管理系统部件和汽车轻量化系统部件领域的重要铝材供应商。在汽车热管理系统领域,公司已成为德国马勒、法国法雷奥、上海汽配等头部客户的合作伙伴;报告期,公司向全球汽车及工业热管理系统供应产品实现营业收入超15亿元,约占公司营业收入41%,其中汽车空调精密管路等产品占据全球细分市场领先份额。在汽车轻量化系统部件领域,公司已成为德国博世、西班牙海斯坦普、理想汽车等客户的合作伙伴,应用终端包含比亚迪、理想、小米、赛力斯、蔚来、丰田、奔驰、宝马、大众等国内外车企,是国内汽车轻量化系统部件铝材重要供应商;报告期,公司向汽车车身、底盘、动力、制动等系统供应产品实现营业收入超15亿元,约占公司营业收入41%,其中悬架系统、控制系统专用铝材等产品占据全球细分市场领先份额。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1、汽车热管理系统铝材业务
在热管理系统领域,公司产品主要包含:汽车座舱系统热管理铝材,如空调液冷管、复合管、无缝管、微通道管及流量控制阀材料、膨胀阀、储液罐、热泵材料等;汽车动力系统热管理铝材,如冷凝器液冷管、圆柱电池液冷管、方形电池口琴管、流量控制阀、膨胀阀、连接件材料等,致力于满足汽车各类型热管理系统尤其是液冷系统对高散热效率、低渗漏、高耐压、高密封、长寿命、轻量化材料的要求。
2、汽车轻量化系统铝材业务
在汽车轻量化系统领域,公司产品主要包含:底盘系统铝材,如悬架臂、转向节、摆臂、减震器铝材等;车身系统铝材,如副车架、防撞梁、吸能盒、门槛梁、车身纵横梁、座椅导轨铝材等;制动、电池、电机、电控、动力、传感等系统铝材,如ESP、IPB、电池箱体组件、电机壳体、氢燃料电池壳体、传感器铝材等。致力于满足汽车轻量化各子系统零部件尤其对碰撞安全、强度、刚度、批产稳定性方面有更高要求的关键载荷路径部件提供材料开发与部件制造,为汽车尤其新能源汽车实现低碳、安全、轻质、智能化提供关键助力。
3、新兴领域业务
1)汽车零部件:凭借在汽车轻量化领域的先发优势和客户积累,公司基于专业深厚的车规级铝材开发及应用基础,在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持续向纵深发展,为客户提供从轻量化材料到系统部件制造的一体化综合服务;2)工业热管理领域铝材:凭借在热管理领域材料开发及应用方面的深厚沉淀,除汽车热管理外,公司还持续助力储能系统、高功率充电桩、数据服务器等工业热管理领域对更高散热性能、更精密轻量化的升级迭代需求;3)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铝材: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机器人、氢燃料电池等领域,公司持续满足该领域关键结构件、载荷机构件、功能件等材料的升级开发要求。
报告期,公司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1、科技与研发优势
公司专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和轻量化系统铝材及部件研发与制造,坚持以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公司及多家子公司拥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在材料、装备、工艺、结构、应用和管理体系等方面持续开发创新,报告期公司共投入研发费用144594688.05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88%;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技术研发人员488人、拥有专利467项;凭借多年在汽车和航空等领域的持续深耕、与国内外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公司始终积极探索产品在新兴领域和系统中应用创新,与各领域头部客户保持同步开发,持续助力市场空间的深化与扩大、企业竞争力的夯实与提升。
2、硬件与质量优势
公司注重产品品质,保障车规级、航空级产品高性能与稳定性。公司已获得AS9100D民用航空质量体系、BSENISO9001:2015/EN9100:2018(技术等同于AS9100D)航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ATF16949:2016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GB/T23331-2020/ISO50001:2018RB/T117-2014能源管理体系认证、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等多项体系认证。公司始终将质量保障视为企业的生命线,通过引进了一系列先进设备进一步来保障产品质量,公司拥有800吨至10000吨级别的先进挤压设备,并拥有进口低压真空铸造系统(LPC)、除气除渣精练系统、全方位探伤系统等国内外先进熔铸系统来确保原材料的高端品质,基于先进的生产、检测设备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
3、团队与客户优势
凭借在汽车领域的先发优势和技术沉淀,公司是全球汽车热管理系统零部件材料和汽车轻量化系统部件材料领域的重要供应商。作为全球汽车热管理系统领域的重要供应商,公司已成为马勒、法雷奥、上海汽配等头部客户的合作伙伴,在全球汽车热管理系统应用市场占据领先份额。作为汽车轻量化领域重要的铝材供应商,公司已成为博世、海斯坦普、理想汽车等客户的合作伙伴,应用终端包含比亚迪、理想、小米、赛力斯、蔚来、丰田、奔驰、宝马、大众等国内外车企,是国内汽车轻量化系统部件铝材重要供应商,尤其在汽车底盘系统、制动系统等应用市场拥有竞争优势。在助力全球汽车及零部件低碳节能、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方面,公司拥有较好先发优势、技术领先优势,将持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
4、产能与项目优势
围绕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公司业绩稳步增长、资产结构不断优化,车规级、航空级专用铝材产能规模持续扩大。公司注重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近年来公司在继续保持传统燃油汽车领域优势地位的基础上,积极布局和大力推进在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能源管理等新兴领域的产能储备与业务发展。报告期,公司围绕发展战略目标,积极推进“年产200万套新能源汽车用高强度铝制系统部件项目”、“年产1200万件汽车用轻量化高性能铝型材零部件项目”、“年产14000吨高效高耐腐家用空调铝管项目”、“轻量化高性能铝合金提质项目”及“年产10万吨绿电高端铝基材料项目”等项目建设进程;加快“汽车轻量化铝材制品东北总部生产基地(一期)项目”等区域竞争力提升项目的建设前筹备进程。该等项目的推进,为公司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稳步探索前行、持续发展创新、在各新兴领域横向加码和纵深布局奠定坚实基础。
三、主营业务分析
报告期,公司围绕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坚定发展信心,在新形势下稳步探索前行,持续发展创新:市场拓展方面,公司持续深耕汽车热管理系统和底盘安全系统铝材业务的同时,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轻量化材料开发到系统组件一体化制造业务的纵深布局,凭借在汽车领域材料创新的深厚积淀及应用创新的开发经验,持续助力工业热管理、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市场产品升级迭代目标;研发投入方面,公司坚持以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在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新应用等方面持续开发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为公司未来发展提供新动能;产能升级方面,公司围绕高质量、高效率、低碳化方针,积极推动各项新建产能和技术升级项目的建设工作,为公司在各新兴领域横向加码和纵深布局奠定坚实基础。
报告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24627826.00元,同比增加4.1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8024213.35元,同比变动-15.4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91439963.62元,同比变动-19.57%。主要原因:报告期,公司热管理系统和底盘系统铝材业务整体稳步上升,零部件业务受下游量产车型销量影响有所下降,同时新获得定点项目尚未进入量产阶段;子公司亚通科技轻量化高性能铝合金提质项目、航空用高性能高精密特种铝型材制造项目及子公司亚太青海年产10万吨绿电高端铝基材料项目等陆续进入试制阶段,研发费有所增加;子公司亚通科技、海盛汽零、亚太青海部分在建项目厂房及部分产线陆续投入使用,折旧有所增加。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