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安达科技(830809)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业务概要
商业模式报告期内变化情况:
公司是一家以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为核心产品的新能源材料研发与制造商,是集基础研究、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新能源材料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公司以卓越的技术研发实力和不断完善的产业链布局,成功覆盖了行业内的主流客户群体,致力于为全球顶尖的锂离子电池制造商提供高品质、个性化的产品。公司主要产品为磷酸铁锂及其前驱体磷酸铁,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制造的核心材料;公司收入来源为直接向客户销售磷酸铁、磷酸铁锂产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优化,公司确保了产品的性能卓越和可靠性,从而在市场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稳固的市场份额。公司所处行业属于“C3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大类下“398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之“3985电子专用材料制造”。
1、持续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
公司秉承创新理念,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实现产品的转型升级,成功由传统的磷化工生产企业转型为新材料制造企业。公司坚信,持续研发是实现技术突破和行业进步的关键。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等新能源前沿领域,公司已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专利和技术成果。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存续有效的授权专利合计63项,其中包括20项发明专利,持续的研发创新为公司在全球新能源材料领域的竞争中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保障。目前,公司具备前驱体、正极材料及电池一体化的产业链融合优势、技术与研发优势、优质客户合作优势及人才优势,核心团队有着丰富的锂电池材料研发、生产和管理经验。公司不断探索和实践,巩固自身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2、显著区位优势,强化竞争优势
公司地处的黔中腹地,拥有丰富的水、电、天然气及磷矿资源,因此公司主要原材料(磷)和能源成本较同行业公司更具优势。正极材料作为锂电池成本中占比最高的材料,直接决定了电池整体性能的高低,是下游客户最为重视的因素之一。磷酸铁锂企业的制造成本是关系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之一,其主要生产成本包括直接材料、制造费用、能源成本等,其中直接材料以碳酸锂、磷酸、铁源等原材料为主。随着碳酸锂价格的回落,磷酸和能源成本在磷酸铁锂生产成本中的占比迎来明显提升;与此同时,伴随地方政府“富矿精开”战略的延伸及落实,公司磷酸及能源采购成本进一步降低。因此,公司显著的区位优势,将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为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和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优质客户结构,保障业务稳健发展
公司凭借出色的客户服务能力,精准捕捉各细分领域的市场机会,成功覆盖了比亚迪、中创新航、欣旺达、派能科技等全球知名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形成了以动力电池应用为主导、储能电池应用为重点前景布局的合理市场结构。公司依托多年磷化工产品及磷酸盐系列产品的生产经验,在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能根据客户需求或市场需求进行工艺改进和产品研发,保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满足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公司与客户合作粘性较高,与多个头部锂离子电池企业形成了长期可持续的合作关系,有效保障了公司业务平稳健康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商业模式未发生较大变化。公司将继续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储能领域持续增长的重大机遇,通过不断研发以改进产品的工艺和性能,强化自身竞争优势,推动公司绿色可持续发展,为股东创造更好的效益。
二、经营情况回顾
(一)经营计划
回顾锂电池行业的发展脉络,自2020年起,在技术突破、巨头示范和政策回暖多重因素驱动下,各路资本加速涌入磷系新能源材料赛道,磷酸铁锂行业开启疯狂扩产模式,推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迅速从供不应求转为供过于求,磷酸铁锂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和结构调整双重危机,价格战席卷整个行业。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3640.17万元,同比增加126.80%;营业成本152792.34万元,同比增加106.86%;净利润为-16827.37万元,同比增加52.83%。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但经营业绩同比好转,综合毛利由负转正,亏损幅度减小,主要原因如下:
1、产品与市场双轮驱动,推动公司盈利水平修复。报告期内,磷酸铁锂行业震荡调整,为避开内卷严重的中低压密材料市场,大部分磷酸铁锂企业都在积极攻关高压密技术,同时通过降低采购成本、生产成本或积极挺价等措施减亏或争取盈利;但也有许多体量较小或新入场的材料厂为争夺下游订单和抢占市场份额而持续低价竞争。价格方面,报告期内磷酸铁锂材料价格走势基本跟随碳酸锂价格震荡,整体呈现波动下跌趋势;但伴随公司磷酸铁锂三代产品成为主流产品,议价能力更强的三代产品价格上涨并在报告期内得到维持,公司主要产品磷酸铁锂的相对盈利空间有所提升。成本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磷酸铁锂产品的生产成本随着主要原材料碳酸锂采购价格下滑而降低;同时得益于下游终端需求的有效拉动,公司客户订单增加,产能利用率同比大幅上涨,单位成本同比大幅降低,综合导致公司磷酸铁锂产品单位成本降低。最终表现为公司磷酸铁锂产品盈利水平大幅好转,推动公司综合毛利由负转正。
2、减值损失影响降低,助推公司业绩好转。历经两年多的调整,碳酸锂及磷酸铁锂材料价格振幅收缩,并在报告期内窄幅震荡,公司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原材料、产品等存货进行减值测试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同比大幅减少,报告期内公司计提资产减值损失5952.70万元,同比减少64.82%。
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生产经营方面的诸多挑战,公司紧密围绕总体发展战略,结合现有研发、工艺、市场、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维护现有的客户结构,巩固优质客户资源优势,在持续提升产品性能的前提下,积极推动产品迭代,不断降低产品成本,具体举措如下:
1、聚焦客户需求,提升产品竞争力
公司积极做好客户服务,“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核心经营理念继续贯穿报告期。伴随磷酸铁锂行业竞争格局的不断调整,下游电池企业产品路线的分化和技术突破,磷酸铁锂材料高端化、差异化趋势明显,为了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有效且可靠的合作机制,公司积极追踪并不断更新客户需求,围绕其需求与建议,通过持续性的产品迭代及差异化定制,推出个性化、高性能产品以获得下游客户的广泛认可,巩固并不断深化与客户的合作,助推公司业绩修复。报告期内,公司与比亚迪、中创新航、欣旺达、派能科技、北京卫蓝等知名企业保持稳定的业务合作,有效保障了公司业务稳健发展。
2、持续技术研发,强化竞争优势
公司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持续进行技术研发。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4964.50万元,占营收比重3.23%。公司已实现新一代磷酸铁锂(第四代)的制备方法,为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做足准备。此外,公司拥有从前驱体磷酸铁至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完整工艺流程及完整的电池生产线,利用内部资源对磷酸铁锂进行性能检测,及时获取磷酸铁锂制成电池后的自放电、高低温循环、存储等性能情况,有利于公司缩短产品验证周期,有效保障产品品质,加速产品迭代。
3、落实精细管理,推动降本增效
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规范和优化内部组织结构,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推动降本增效。一方面,公司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对各工作流程进行全流程的监控与持续性的优化调整,强化资源整合能力,助推运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产线自动化改造及生产工艺优化工作也在持续开展,公司充分总结、汲取历史经验教训,通过更科学的设计、更智能的设备和更先进的工艺推动降本增效。
4、合理规划产能布局,保障重点项目进度
报告期内,公司充分权衡外部扩张需求及内部发展规划,筹划下阶段产能建设。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具备15万吨/年磷酸铁及15万吨/年磷酸铁锂产能,在建项目有24万吨/年磷酸铁锂项目、45万吨/年磷酸铁锂前驱体项目和1.5万吨/年锂电池极片循环再生利用项目。鉴于磷酸铁锂材料高端化、差异化趋势明显,高端磷酸铁锂材料供需紧缺,同时基于保持合理的市场占有率及丰富产品矩阵的需要,公司将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公司实际情况酌情推进上述项目的建设工作,上述项目全部完工后,公司将形成39万吨/年磷酸铁锂、60万吨/年前驱体及1.5万吨/年锂电池极片循环再生利用的生产规模,产能的提升与产品的多元化将有效提升公司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5、畅通招聘渠道,强化队伍建设
伴随行业逐步走出低谷,公司深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报告期内,公司线上招聘与线下招聘并行,校园招聘与社会招聘互为补充,不断进行人才吸纳,积极补充人才蓄水池,调整员工结构,提升员工整体素质水平。同时,公司为员工搭建“内部+外部”相结合的人才培训及管理体系,提供管理类、技术类等不同渠道的培养与晋升机制,多渠道引进并多维度培育人才,为公司组建行业先进水平的管理团队与研发团队,为公司应对激烈的行业竞争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6、积极推动股份回购,强化投资者回报
2025年上半年,公司继续积极响应市场对于提升投资者回报的呼吁,多举措并行以提升股东价值,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为稳定股价并增加股东信心,公司于2024年7月31日实施新一轮回购股份方案,拟使用自有资金回购公司股份,用于注销并相应减少注册资本;经2025年1月24日第四届董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本次股份回购的资金来源变更为“自有资金、自筹资金及金融机构借款”。截至报告期末,公司通过回购股份专用证券账户以连续竞价转让方式累计回购公司股份10396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17%。
2025年7月30日,公司前述回购股份方案实施期限届满,公司回购股份合计1400411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23%,相关内容详见公司2025年7月31日在北交所信息披露平台(www.bse.cn)上披露的《回购股份结果公告》(公告编号:2025-055)。目前公司正在积极办理前述股份的注销手续,后续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并依法依规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报告期内公司净利润亏损,但经营业绩有所好转,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综合毛利由负转正,公司将以扭亏为盈为整体目标,紧密围绕总体发展战略,深耕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行业,持续打造并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聚能聚势,厚植能力;积极拓展新的市场和客户群体,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影响力;进一步强化流程管控和供应链管理,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同时,公司还将密切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政策变化,及时调整战略规划和业务布局,把握行业发展机遇,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为股东和投资者创造更大价值。
(二)行业情况
公司产品以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磷酸铁为主,并最终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和储能领域。
1、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行业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与消费市场,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有力推动、新车型供给的不断丰富、消费者认可度的普遍提升以及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等多重因素助推下,连续多年高速发展。报告期内,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延续了高速增长态势,还在全球竞争中展现出强劲韧性。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1-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市场渗透率攀升至44.3%。从市场结构来看,国内外需求呈现“双轮驱动”的良好格局。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约588万辆,同比增长35.5%;出口量达106万辆,同比激增75.2%。从产品结构来看,商用车成为意外增长亮点,插混车型出口表现尤为抢眼。上半年新能源商用车国内销量35.4万辆,同比增长55.9%;出口4.9万辆,同比激增2.3倍;插混汽车出口39万辆,同比增长2.1倍,增速远超纯电动汽车的40.2%。种种数据表明,海外市场正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新引擎。
得益于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的产业协同效应,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扩容,带动了动力电池产业的同步增长。据GGII及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统计,2025年1-6月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为477GWh,同比增长49%。电池类型分化趋势进一步加剧,磷酸铁锂电池上半年累计装车244GWh,同比增长73%,占动力电池总装车量的81.4%,主要系磷酸铁锂电池在快充及续航里程方面的短板逐渐弥补,加之海外车企加速切换磷酸铁锂电池带动其出货增长。三元电池装车量55.5GWh,占比18.5%,同比下降10.8%。鉴于三元电池在高端车型与低温性能需求场景中仍具不可替代性,未来市场或呈现“两极分化、长期共存”的格局。
2、储能行业
2025年上半年,源于抢装与提前备货的双重需求,储能市场表现强势。根据GGII统计数据,2025年上半年我国锂电池出货量776GWh,同比增长68%。其中储能电池出货量为265GWh,同比增长128%,锂离子电池仍为主导技术。从市场结构来看,国内大储市场5月底前的抢装行情对上游电芯需求增加明显,后续随着政策驱动转向市场化,对独立共享储能需求预计维持向好。海外方面,美国电力储能需求维持高位,抢出口需求在上半年出现阶段性的小幅爆发;欧洲经历前期去库周期即其他事项影响,户储订单显著回升刺激终端安装需求释放;新兴市场中,中东及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大储需求延续强势。
从产品类型来看,2025年314Ah电芯已完成全面产能切换,其国内市占率突破70%。规模化生产大幅度摊薄成本,叠加海外订单激增与“531并网”节点驱动的抢装需求集中释放,整体形成供略大于求的格局,推动314Ah电芯价格出现小幅下降。而280Ah电芯当前主销注重安全性的欧洲及澳洲市场(该区域市占率超50%),因供需平衡稳定,对整体价格拉动有限。
2、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
总结2025年1-6月,由于新能源汽车及储能市场的需求拉动,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稳步上升,进一步夯实其在锂电池正极材料市场的主导地位。GGII初步调研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锂电池出货量776GWh,同比增长68%。对应2025上半年我国正极材料出货量210万吨,同比增长53%。其中磷酸铁锂材料出货161万吨,同比增长68%,占比正极材料总出货量的77%;三元材料出货35万吨,同比增长15%;钴酸锂与锰酸锂材料出货分别为5.9万吨、7.4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28%、25%。
从价格来看,报告期内磷酸铁锂材料价格整体走势依然主要跟随碳酸锂价格波动,整体表现为震荡回落。作为关键原料支撑,碳酸锂在第二季度出现持续快速下降的趋势,导致磷酸铁锂材料价格跟随下跌,平均跌幅超3000元/吨。SMM数据显示,报告期内电池级碳酸锂现货价格在5.8万元/吨-7.8万元/吨上下窄幅波动,整体呈现下跌趋势;期货方面,碳酸锂期货主力合约价格由8.2万元/吨跌至5.8万元/吨,并在6月底迎来反弹;中高端磷酸铁锂材料价格跌破3万元/吨关口,三代产品价格向原本二代产品价格靠拢,产品议价能力下滑。
从市场供需来看,2025年上半年延续了2024年下半年的过剩行情。需求方面,SMM调研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磷酸铁锂动力电芯总产量约为367GWh,同比增加76%;储能电芯总产量约为208GWh,同比增加61%;消费电芯总产量约为7.76GWh,同比增加约88%;总产量合计约为583GWh,同比增加70.6%。折合总需求约为14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较上年同期增加约55万吨。供给方面,2025年上半年我国磷酸铁锂材料总产量约为157万吨,同比增长82.3%。然而行业CR10有所下滑,由2024年上半年的81%下滑至今年上半年的75%,这主要是由于自2024年下半年开始,部分磷酸铁锂新进企业低价入局以获得部分头部电池企业订单,新增产能逐步释放,产量逐步增加,行业竞争激烈。
综上所述,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与储能行业的双重支撑,报告期内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同比增加68%;但受碳酸锂价格探底及供需结构错配的影响,磷酸铁锂材料整体议价能力随时间递减,产品价格跟随下探。映射在公司上,具体表现为主要产品磷酸铁锂销量同比翻倍增长,盈利水平大幅改善,但尚未实现扭亏为盈。
展望全年,高压密产品成为磷酸铁锂材料企业的必争之地。需求端,新能源汽车下半年有传统旺季作为支撑,叠加国内外储能项目均有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储能总体需求向好,预计2025年下半年的整体终端需求增量稳定;供给端,产能过剩局面延续,价格战反复,磷酸铁锂材料价格上涨存在阻碍;原料端,碳酸锂价格反弹的持续性问题影响着中游材料厂的采购计划,但碳酸锂价格在下半年大幅反弹的预期仍不明朗,挤兑磷酸铁锂价格上行空间;产品方面,二代、三代产品议价能力逐步走低,三代半及四代产品成为磷酸铁锂企业业绩扭转的重要抓手。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