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卓翼科技(002369)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所属行业发展情况
1.网络通讯行业
随着经济社会与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5G-A、云计算、数据中心、智慧城市等新型网络和业务不断涌现,对通信技术提出了更高层次、更个性化的需求。通信网络的容量、带宽、速率、联接时延及架构将借人工智能全面升级,既对信息通信网络设备产品提出新要求,也催生了技术升级带来的新发展机遇。
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25年上半年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截至6月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中,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6.51亿户,占总用户数的95.1%;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2.26亿户,比上年末净增1915万户,占总用户数的33%,占比较上年末提升2.1个百分点。全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12.34亿个,比上年末净增3244万个。其中,光纤接入(FTTH/O)端口达到11.93亿个,比上年末净增3264万个。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PON端口数达3022万个,比上年末净增201.9万个。5G网络建设持续推进,截至6月末,5G基站总数达454.9万个,比上年末净增29.8万个。
2.消费电子行业
消费电子行业是典型的科技驱动型产业,技术的进步推动消费电子行业持续向智能化和集成化发展。行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力。2025年,在“两新”政策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下,消费电子行业正迎来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机遇。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IDC的数据,2025年第2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2.952亿部,同比增长1.0%。根据中国信通院最新数据,2025年1-5月,中国市场手机出货量1.18亿部,同比下降2.8%,其中,5G手机出货量1.02亿部,同比下降0.1%,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86.2%。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TWS耳机出货量7800万副,同比增长18%。
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科技赋能,叠加一系列积极的产业政策支持,消费电子市场呈现温和回升态势,行业有望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二)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作为国内大型3C产品及智能硬件方案提供商,公司业务版图涵盖网络通讯、消费电子、智能硬件等核心领域。秉持“拥抱万物互联,引领中国智造,助力全新创新”的战略愿景,公司深耕3C行业二十余载,积淀了深厚的技术底蕴。依托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与快速响应的服务优势,公司不仅屡获行业殊荣,更赢得了客户的高度信赖与广泛赞誉。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
1、主要业务、产品及用途
1.网络通讯生态
2025年上半年,国内通信业通过5G和千兆光网提质巩固根基,推进5G-A、万兆光网试点,以“信号升格”和“扬帆”行动促技术落地,同时前瞻布局6G研发与产业生态培育,形成“巩固当下—推进进阶—布局未来”的链条,推动行业稳健发展。
公司作为具备网络通讯终端相对规模、较强制造实力和精益制造技术的厂商,在网络通讯方面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产品系列:接入设备(光纤接入设备、XPON、CPE、XDSL等)、无线覆盖设备(智能路由器、AC+AP、PLC等)、传输设备(无线通信模块等)产品。上述业务主要客户为世界知名品牌商,业务涉及网络通信、互联网设备及移动通信等领域,产品从光纤与宽带接入、信息交换到移动终端全方位覆盖。
报告期内,面对国内网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格局,公司始终聚焦技术创新与成本管控双轮驱动,通过持续深化研发投入、优化生产运营体系,不断夯实产品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核心客户的Wi-Fi7项目实现量产订单的稳步增长,国产方案Wi-Fi系列产品凭借高性价比优势完成市场推广的阶段性突破,同时新客户拓展工作多点发力,为业务持续增长注入新动能。
2.消费电子生态
2025年上半年,消费电子市场在AI技术爆发、政策激励强化及消费者需求多元化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强劲复苏与结构性增长。其中,AI终端、智能家居和汽车电子成为增长新引擎。在AI技术与政策的双轮驱动下,行业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技术创新、需求升级与供应链重构共同塑造着竞争格局。
公司始终专注于5G与AIoT技术的融合创新,经过多年的深耕发展,公司在智能终端设备、智能家居、智能车载终端等领域的市场空间得到有效拓展。通过深挖智能终端在医疗健康、文教娱乐、智慧家庭等领域的应用,实现“5G+AIoT”生态链全方位的深度布局。
公司在稳固传统业务的同时,积极布局和推进跨境电商新业务,以移动电源、智能音箱等消费电子产品为主,聚焦欧洲、北美、日本等市场,旨在打造第三增长曲线、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实现经营模式的重大突破。该业务通过自主研发设计、生产采购、仓储物流及出口、境外线上销售等环节,连接上下游供应商、物流服务商及终端消费者,助力提升公司经济效益和综合实力。不过,销售地区的市场需求波动、销售平台政策变动和消费者偏好变化可能对产品销售产生影响。
3.其他类
公司在发展网络通讯业务、消费电子业务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布局和发展创新硬件、储能等新业务模式,开拓新的盈利增长点,提升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综合实力。
2、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针对行业特性,构建了以销售为中心环节的经营模式,采购与生产环节紧密围绕销售有序开展。具体而言,公司会依据客户订单和客户的需求预测,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再结合生产计划与适量的安全库存进行原材料采购,确保生产活动顺利进行。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从来料、在制品到完成品等关键节点,分别设立IQC(进料检验)、PQC(过程检验)、FQC(最终检验)等岗位,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力求以最优的成本和最高的质量及时完成订单交付,满足客户需求。
公司主要以ODM/JDM/EMS等模式为国内外的品牌渠道商提供合约制造服务。其中,ODM模式下,公司为品牌商提供的服务包括从市场研究、产品设计开发、原材料采购一直到产品制造、交付完成;JDM(联合设计制造)模式,通过与品牌客户进行共同研发,加强客户粘着力,实现资源共享;EMS模式下,公司为品牌商提供包括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和相关物流配送、售后等服务。
3、主要业绩驱动因素
在复杂经营环境和激烈市场竞争下,公司精准锚定发展方向,聚力深耕主业,通过战略、研发、市场多维度协同发力,实现客户拓展、市场巩固与效能提升的统筹推进。
1.战略引领多维提升,全面激活经营效能
在巩固主营业务基本盘的基础上,公司以战略创新为引领,推动数字化转型、流程再造与降本提效,构建多维增长引擎,助推市场竞争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战略层面,依托深度市场洞察动态调整业务版图与资源投放,精准捕捉增量机遇,持续增强市场竞争力。制造领域,推行精益化运营与数字化管控,加大星级工厂建设力度,提升智能制造水平。管理维度,通过流程优化、组织精简、人力适配与团队协同实现效率跃迁,全方位激活经营效能。
2.研发驱动技术突破,持续推进创新动能
公司以市场为导向持续深耕研发创新,锚定关键技术突破和高品质产品研发,通过“精益、标准、数字、自动、智能”五个技术维度构筑坚实技术护城河,持续推进科技创新。
公司聚焦5G+AIoT领域,成功开发并量产多款Wi-Fi7、5G无线通信产品以及全屋智能产品,依托与头部客户的深度合作,加速技术迭代和产品升级,有效拓展市场空间。截至报告期末,已获得授权专利187项,其中发明专利49项,实用新型专利68项,外观设计专利70项。
3.市场拓展双向发力,持续筑牢发展根基
在夯实传统业务基本盘的基础上,全力推进新客户开发与新产品应用,持续提升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为长远发展筑牢市场根基。
产品应用层面,核心客户Wi-Fi7项目持续斩获量产订单,国产方案Wi-Fi产品推广进程稳步推进。客户拓展方面,在深化国内头部客户合作的同时,积极拓展细分领域龙头和互联网客户,通过定制化解决方案和高效响应机制快速提升合作渗透率,优化“存量稳增、增量突破”的客户矩阵;同步布局和发展跨境电商业务,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触达范围,为后续业务拓展积蓄动能。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坚定践行“大客户、大制造、大创新”经营发展战略,在网络通讯、消费电子、智能硬件三大领域为核心客户提供高端智能制造服务,形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具体体现为四大核心能力:
(一)深度绑定优质客户资源,构建双向赋能生态体系
公司深耕3C电子行业二十余年,依托先进的研发技术、精密的生产制造工艺及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与全球顶尖消费电子品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持续聚焦细分领域龙头客户、运营商及互联网平台客户,积极优化客户结构,基于全球化“就近服务”布局深化本土化合作,在维护存量客户基础上成功开拓欧洲、北美等新兴市场。在与头部客户的深度协作中,公司精准洞悉行业技术趋势与市场需求变化,通过提供定制化软硬件集成解决方案(如通信模组+智能终端一体化设计),助力客户抢占细分市场高地,形成技术共研、市场共拓、风险共担的共生型产业生态。
长期合作中积累的客户信任与协同创新能力,使公司能够快速响应客户产品迭代需求。例如在智能穿戴领域,通过联合开发毫米波传感器与低功耗蓝牙技术,缩短新品研发周期,同时借助客户渠道资源实现产品全球快速渗透,提升海外业务增长率,为持续发展构筑坚实根基。
(二)健全全流程研发体系,硬科技储备驱动产品创新
公司在深圳、武汉、西安设立研发中心,组建研发团队,构建覆盖产品定义、硬件设计、嵌入式软件开发、系统级方案集成、测试认证及供应链管理的全链路创新能力。持续将通用技术(高速PCB设计、射频天线优化、嵌入式实时系统)与场景化应用技术(AIoT平台架构、多模态人机交互)深度融合,在网络通信领域掌握Wi-Fi7多频段协同、5G毫米波射频前端设计等多项核心技术;在消费电子领域形成影像降噪算法、高精度传感器融合等专利群。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获得授权专利187项,其中发明专利49项,实用新型专利68项,外观设计专利70项,均为自主研发取得,为公司高端制造服务提供持续技术动能。
(三)升级智能工厂体系,锻造高韧性供应链
公司作为国家级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三级认证企业,在深圳、河源、天津建设数字化生产基地,自主研发智能装备实现SMT贴装精度提高,提升自动化测试直通率等关键指标。通过深度集成ERP、MES、WMS系统,构建“大数据+智能制造”平台,实现对生产线柔性改造:1)开发模块化生产单元,切换产品型号时间缩短;2)建立动态排产模型,压缩小批量订单交付周期;3)应用机器视觉质检,提升缺陷检出率。
供应链方面,公司通过数字化供应链管理平台,实现供应商质量数据实时监控,降低采购成本,提升交期准时率。在芯片短缺危机中,通过提前布局替代方案,保障主力产品正常交付,凸显供应链生态韧性。
(四)驱动精益化运营,筑牢风控护城河
公司构建以BLM(BusinessLeadershipModel)为核心的动态战略管理体系,通过季度战略复盘机制实现三年规划(SP)与年度计划(BP)的实时校准。依托飞书协同平台整合CRM、SRM、MES等系统数据流,打通研发、生产、销售全链路信息壁垒,提升订单响应效率,降低跨部门协作成本,积极推动流程再造项目,重构产品开发与供应链协同机制,压缩新品交付周期。
在风险控制方面,公司搭建了合规管理平台的同时建立数字化品控平台,能够实现全流程质量追溯,通过产线资源整合与自动化改造,实现资源高效配置,降本增效,筑牢企业可持续发展根基。
三、主营业务分析
概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70214982.81元,较上年同期上升6.96%,营业成本830367341.64元,较上年同期上升3.0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8386337.67元,较上年同期上升9.37%。
报告期营业收入上升的主要原因系消费电子类产品收入上升所致;营业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系营业收入上升。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上升的主要原因系本期通过资源整合、提升产能利用率,强化成本管控等措施实现降本增效,毛利率较上年同期较大幅度提升所致;
(二)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16539476.83元,占营业收入比重1.90%,较上年同期下降39.73%。
(三)报告期内,公司与前五名供应商、客户不存在关联关系,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持股5%以上股东、实际控制人和其他关联方在主要客户、供应商中不直接或间接拥有权益等。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