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2025年7月8日嘉元科技(688388)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5年7月8日进行路演,国海证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山西证券、龙腾资产、长城基金、榕树投资、其他103家机构参与。
具体内容如下:
问:我们关注到公司是行业内少数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商业化进展的公司,请公司再详细介绍下固态电池铜箔业务现状以及未来的预期?
答:公司目前所储备的技术已基本满足所有固态电池技术路线的需求,公司已开发了高比表面拓界铜箔、双面镀镍铜箔等产品,解决固态电池负极集流体的界面接触和耐腐蚀问题,提升电池性能,基本满足所有固态电池技术路线的需求。针对未来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趋势,公司联动下游企业同步进行新一代电池不同技术路线所需新型负极集流体产品的相关研究及送样工作,未来将根据固态电池用铜箔的市场需求和客户要求进行相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问:公司在固态电池用铜箔研发方面取得了哪些突破?
答:公司时刻关注全固态电池发展动向,联动下游企业和同步进行全固态电池不同技术路线所需新型负极集流体产品的相关研究及送样工作。2024年公司推出高比表面拓界铜箔,针对性解决了固态电池负极集流体固固界面接触面积不足与界面阻抗难题;同年推出特种合金铜箔采用多元金属复合技术,攻克固态电池集流体高能量密度下在高温、高电压下的结构失稳与界面失效难题;2025年公司推出双面镀镍铜箔,针对性解决固态电池中负极集流体不耐高温、不耐腐蚀的难题,目前已适配半固态/固态电池技术。同时,公司自 2017研发出多孔铜箔,从第一代的机械冲孔、第二代的激光打孔、目前已进入到第三代。通过三维多孔骨架结构,解决固态电池负极锂金属沉积不均匀与枝晶穿透风险。2023年推出的复合铜箔,采用高分子基膜-金属镀层复合结构,可解决固态电池轻量化与本质安全的协同难题,为高安全、长寿命固态电池金属负极体系产业化提供核心材料支撑。目前,公司是少数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商业化进展的公司,公司的铜箔产品已覆盖半固态电池和全固态电池所需铜箔。目前,公司已向五家企业批量及小批量供货,同时也已向多家企业送样测试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公司的固态电池铜箔产品,除了用于新能源车,还用于低空经济。其中,耐高温铜箔在固态电池中运用并搭载于头部厂商发布的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问:关于在固态电池中铜箔的出货情况如何?
答:针对半/全固态电池,公司已研发出高比表面拓界铜箔、双面镀镍铜箔等产品,部分产品已实现批量及小批量供货。同时,公司相关用于固态电池的铜箔产品也已向多家企业送样测试并取得阶段性成果。2025年公司固态电池铜箔出货量预计为 100吨左右,约占公司整体出货量的1‰。此外,除批量供货与测试送样客户外,公司还与多家客户达成战略协议,共同开发下一代固态电池用铜箔产品。
问:目前公司产品结构情况?新产品开发情况?
答:锂电铜箔方面,公司锂电铜箔产线高效运转,稼动率达到 95%,充分释放产能优势。高端锂电铜箔产品市场竞争力强劲,市占率达 50%,稳居行业前列。公司锂电铜箔产品矩阵丰富,覆盖极薄、中高强、超高强、特高强等全系列产品。在极薄铜箔领域,4.5微米、4微米产品已实现大批量稳定供货,3.5微米产品进入小批量供应阶段,3微米产品更率先具备量产实力。中高强铜箔出货量占比超 50%,已成为主力产品;超高强铜箔已实现规模化供应,特高强铜箔也通过客户的测试通过,已开始批量供应。电子电路铜箔方面,公司推动高端电子电路铜箔的国产替代进程,取得了高阶 RTF(反转铜箔)、HTE(高温高延伸铜箔)、HVLP(极低轮廓铜箔)、IC封装极薄铜箔和高密度互连电路(HDI)铜箔等高性能电子电路铜箔的技术突破,PCB用超薄铜箔(UTF)已批量生产,高频高速电路和 IC封装应用的RTF/HVLP等电子电路铜箔产品的开发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其中 RTF已通过头部企业认证测试并具备量产能力,其他产品也已通过实验室验证阶段并与下游客户进行测试。精密铜线方面,公司以全球化视野持续深耕国内外高端市场,依托技术与产能优势,加速扩大高端精密铜线产能规模。目前已经与海外重要客户达成合作意向。此外,公司开展固态电池所需相关铜箔、复合铜箔、微孔铜箔、单晶铜箔、载体铜箔和新型特种铜箔等前沿新技术研发,极大丰富了公司的产品结构。
问:公司的产能设计规模多少吨?目前的产能利用率如何?
答:公司已建成六个生产基地,规划产能约 25万吨,目前年产能达 12万吨以上,位居国内铜箔企业产能规模前列。目前,公司产能利用率超 90%,随着三季度订单量的提升,公司的产能利用率相应逐步提升。公司也将把握市场机遇,根据下游市场需求和自身资金储备等情况,合理规划产能扩建计划。公司 2025年预计实现总产能达 13万吨以上,产量和销量均突破9万吨。
问:铜箔行业供需与竞争情况如何?未来价格走势怎样看待?
答:近几年铜箔行业快速扩产,内卷严重,出现产能过剩、供过于求和价格激烈竞争等情况,导致铜箔加工费大幅下降,铜箔企业整体毛利率偏低,去年加工费已经进入底部,目前部分产品加工费已有所回升,需求增长驱动,锂电池行业复苏迹象明显,处于逐步向好的态势,电动重卡和电动船舶需求增长开始放量。同时行业协会已发出号召,避免恶性竞争和盲目扩产。2025-2030年预计年增长率保持 20%以上。固态电池在低温环境、商务车等场景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大市场需求。公司预计今年部分高端定制化产品的加工费仍有上涨空间,涨幅情况需结合下半年市场供需情况、客户订单情况等因素综合判断。公司将持续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合作,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同时,公司也将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今年下半年,随着高附加值产品占比的提升、海外客户的导入及销售的放量,将为公司带来更多的盈利增长点,不断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问:公司未来盈利增长点和主要驱动因素是哪些?
答:公司未来盈利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速新产品研发与迭代。公司将进一步加快各类高性能电解铜箔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推动高端电子电路铜箔的国产替代进程,开发契合市场趋势的新产品,不断丰富和优化产品结构,逐步提升高抗拉强度、高延伸率锂电铜箔和高端电子电路铜箔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占比,有效提升产品品质,以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与市场份额;(2)拓展海外市场客户群体。积极开拓海外新兴市场,挖掘优质海外客户资源,扩大业务覆盖范围,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加快导入中国台湾、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的战略客户,针对海外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提升批量交付能力。(3)聚焦优质客户合作深化。加大对信用良好、采购需求稳定的优质客户的服务投入,通过定制化解决方案、供应链协同优化等方式,提升客户黏性与订单规模,加强与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大客户的合作关系,争取更多高附加值订单。主动邀请行业龙头前来参观、洽谈,力争与全球领先的锂电池制造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4)在巩固铜箔主业行业地位的基础上,公司深入落实国家“双碳”和绿色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地方政府战略部署,探索开展高性能精密铜线和光伏发电、储能业务,力求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5)公司还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寻找与主业具有协同效应的新质生产力,通过并购或合作方式延链补链,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提高盈利水平,开辟新的效益增长点。
问:公司海外市场拓展情况怎样?
答:公司已开发的海外国际顶尖电池企业客户自今年开始放量,产品毛利率优于国内。今年公司将积极进军海外新兴市场,持续挖掘优质的海外客户资源,拓宽业务覆盖范围,提升产品的海外市场占有率。目前公司已导入日本、韩国及欧美等海外客户,下一步将加快导入东南亚地区的战略客户。公司将不断针对海外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提升批量交付能力。
问:公司是否有并购重组计划?
答:鉴于铜箔主业行业周期性特征显著,为筑牢公司稳健发展根基,公司积极推进能与主业协同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通过多元化布局,为公司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与支撑。公司将重点聚焦AI算力、半导体、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赛道,实现主业的延链补链并协同发展,不断提升公司内在价值,为公司股东创造更大价值。未来公司如有相关计划,将会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问:公司转债的后续安排?为何一直不下调?
答: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将会紧密围绕公司战略和经营目标,积极推动可转债转股。现有可转债余额约 10亿元,到期时间为一年半,目前公司生产经营正常,现金流稳健,资信情况良好,具备较强的偿还能力。在可转债存续期间,公司持续做好经营管理夯实转股基础,做好生产经营管理,积极推进战略落地,加强市场沟通,进一步提升市场对公司价值的认同,维护广大投资者利益。公司股价受宏观经济、市场情绪、所在的行业发展、公司业绩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前公司股价未能正确体现公司长远发展的内在价值,公司将持续做好经营管理工作,增强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更好的业绩回报股东。
嘉元科技(688388)主营业务: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用4.5~12μm各类高性能电解铜箔及PCB用电解铜箔的研究、生产和销售,主要用于锂离子电池集流体、PCB电路板。
嘉元科技2025年一季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19.81亿元,同比上升113.0%;归母净利润2445.64万元,同比上升151.17%;扣非净利润832.75万元,同比上升116.21%;负债率48.18%,投资收益-378.61万元,财务费用3837.9万元,毛利率4.65%。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3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1家,增持评级2家;过去90天内机构目标均价为21.04。
以下是详细的盈利预测信息:
融资融券数据显示该股近3个月融资净流入1305.7万,融资余额增加;融券净流出64.02万,融券余额减少。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