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第一拖拉机股份(00038.HK)发布2024年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业务回顾:
2024年,我国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农业基础不断夯实,粮食产量首次跃上1.4万亿斤新台阶。在国家持续有力的政策支持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营业收入较同期小幅增长,但受机械保有量提升、农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机作业收入下降带来的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行业大中型拖拉机产量下降。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土地流转以及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突出引导「优机优补」,大型化、智能化产品需求增加,行业产品技术创新升级加速,智能制造水平的投入与建设力度加大,行业骨干企业技术、产品、制造等优势继续显现,骨干企业100马力以上大轮拖销量继续保持增长,但中轮拖销量仍出现明显下降。根据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行业骨干企业大中拖销售31.54万台,同比基本持平。
面对机械保有量增加和行业转型期的市场态势,公司沉稳应对,在着眼长远发展做好产品技术布局和能力建设的同时,积极发挥产品优势,响应用户需求,抢抓当前市场,大力强化内部管理,保持了公司稳定健康发展。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19.04亿元,同比增长3.2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人民币9.22亿元。
1.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全面推进产品技术升级
公司积极服务国家所需,坚持自主创新,围绕农机装备智能、高效、节能、环保等需求,努力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加强短板弱项技术攻关,在高端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2024年,公司完成320马力动力换挡拖拉机、320马力和24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的相关研制和田间可靠性作业验证工作,国产最大功率无级变速轮式拖拉机东方红LW4504完成整机试制。针对国内丘陵山地拖拉机产品空白,公司加大技术投入,完成了30-50马力丘陵山地拖拉机新产品开发并投入整机实验,50-80马力整机已实现交付,实现我国丘陵山地拖拉机首次批量市场应用。
同时,公司快速响应政策及市场变化,全力推进现有产品升级,完成全部动力换向产品上市前准备工作;实施整机舒适性系统升级,优化用户驾乘体验,保证了公司产品在市场的优势地位。
2.全力以赴拓市场,巩固主导产品市场领先优势
拖拉机业务方面,公司持续丰富拖拉机产品组合和产品配置,加快新产品上市推广。聚焦拓市场的关键环节,优化渠道管理,针对薄弱区域推进「一地一策、一品一策」,提升区域产品竞争力。针对重点市场、战略产品、跨区作业集中区域等制定专项服务方案,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并通过东方红金融业务有效缓解经销渠道和终端用户的资金压力。公司更加注重探索新媒体在营销宣传等领域应用,达到品牌宣传、引流客户效果。2024年,公司实现大中型拖拉机产品销售7.43万台,同比增长2.73%,继续保持行业领先位势。
动力机械业务方面,2024年公司柴油机产品继续以稳定扩大拖拉机、收获机等传统农业机械主机产品配套市场为主,同时培育开拓船机、发电机、工程机械等市场。受拖拉机、收获机产品市场集中度提升影响,柴油机外部配套市场需求有所下降,柴油机产品全年实现销售14.59万台,其中外销7.76万台,同比下降5.98%。因拖拉机等主机功率段上延,公司大功率段的柴油机产品销量同比提高。
在巩固国内市场同时,公司持续强化海外市场开发和布局,推进重点区域渠道建设工作,并开发适应不同区域市场需求和农艺特点的产品,拓宽海外市场产品谱系;借助国机集团国际工程承包资源开拓海外市场也初显成效,与中工国际签署尼日利亚农业工程项目301台拖拉机供应合同。但受地缘政治、区域自然灾害、贸易政策变化等因素影响,全年出口拖拉机产品7100台,同比增长8.23%。
3.系统推进能力建设和管理提升,筑牢企业高质量发展根基
报告期内,公司以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专项行动为抓手,致力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管理体系,促进企业产业优势的扩大。
公司坚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方向,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智能多用途大马力拖拉机制造能力提升、非道路国五柴油机产业化等工艺优化提升和新产品能力建设等重点项目按照计划实施,YTN3柴油机生产线全面投入使用,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有效提升国四柴油机产品的生产制造水平和产品品质。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持续的技改投入和工艺研发保障了公司产品品质和质量水平的持续提升,2024年,公司获得全国机械工业产品质量创新大赛金奖2项。
公司以全价值链成本管理为抓手,通过产品工艺优化、锁价建储、集中采购、精益生产等诸多举措,持续巩固全价值链成本管理成果,提高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坚持应用信息化手段促进管理提升。按照统一部署,推动司库系统应用;扎实做好客户订单快速交付智能管理平台建设,提升订单全生命周期管理效率;持续深化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应用,持续建设新型能力,加快数智转型。
公司坚持围绕「激活人才、赋能业务」的工作主线,以人才队伍建设、激励约束机制建设等重点工作为抓手,持续深化人力资源制度改革,坚持效益效率并重,不断提升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效率,推动企业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业务展望:
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并在文件中明确指出「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等研发应用,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同时,国家实施的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机械环保排放标准升级也将增加对智能高效农机产品的需求。
新三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更加注重「优机优补」「扶优扶强」,一系列政策引导农机装备加快创新发展,加速智能转型,农机行业整体呈现大型化、绿色化、智能化的发展态势。动力换挡、无级变速、混动、无人驾驶等新质生产力持续赋能,拥有较强产品技术积淀和产业链控制力的龙头企业市场优势有所扩大,行业继续呈现优胜劣汰趋势。农机行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也吸引了一批具有资本、制造等实力的企业跨界进入,行业呈现新的竞争态势。
同时,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农业机械化持续发展及质效提升也带来农机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集约化经营发展,对农机效率效益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当前农机行业正处于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高转变的关键时期,拖拉机市场主要以存量更新为主,大拖表现好于中拖。在高效大型农业机械快速发展的同时,面积广大的山地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薄弱环节。该地区对产品的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有较高要求,因此,研发适应山地丘陵和经济作物等作业需要的农机产品是农业机械补短板的重要方向。
中国拖拉机行业经过二十余年较快发展技术水平、制造能力、产品品质显著提升,在海外广大区域也具有了一定市场竞争力,中国农机企业竞争也呈现从国内向国外发展的趋势。中国农机企业出海步伐加速,产品适应性改进、人才队伍、渠道建设、品牌建设等将是海外市场竞争的重点。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将以「打造世界级品牌、创建世界一流企业」为牵引,以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为主线,聚焦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积极布局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平台,重构支撑动力换挡、无级变速、新能源和智能农机装备核心零部件新型黄金供应链体系,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筑高核心农机装备产品技术与制造技术壁垒和产业化发展壁垒,持续提升公司主导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致力于成为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
(三) 经营计划
1.两个市场协同发力,积极应对行业不确定性
国内市场方面,公司将结合补贴政策变化和市场竞争态势,合理制定产品销售策略,从提升用户需求把控能力、优化营销渠道运行质量及服务体系升级等方面加强营销能力建设,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品牌宣传,全力以赴做好动力换向产品的推广销售工作,把握行业更新换代机遇,巩固并提升市场份额。
国际市场方面,切实加快海外市场拓展和国际化经营步伐,加快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完善全球市场布局,深耕重点国家和地区,扩大销售规模。同时,通过出口产品针对性研发、海外服务体系建设等支持手段,为国际业务发展保驾护航。充分利用实际控制人的海外资源优势,联合出海,合作互补,促进多方业务共赢。
2.坚持创新驱动,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公司将持续推进拖拉机业务转型升级,以政策为导向,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壮大科技人员队伍,打造产品竞争优势。围绕无级变速、重型动力换挡、混合动力拖拉机等战略性产品加快技术攻关,推动形成商品化,实现高端装备国产化替代;针对丘陵地区用户实际需求,推进全系列丘陵山地拖拉机开发及验证,着力补齐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短板;对标世界一流,不断对现有产品进行迭代升级和质量提升,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多措并举深挖潜,助力公司提质增效
坚持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创新成本费用管控模式与手段,持续完善公司价值链成本管理体系,从源头设计到工艺制造等各个环节,加大成本费用挖掘潜力,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实现降本增效,打牢公司成本管控的基础。同时,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严格控制各项费用支出,不断提升企业经济运行效益。
4.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未来竞争新优势
面向「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等方向,加快智慧农业及关键技术基础研究,积极布局信息化为主的智能农机和智慧农业产品平台,不断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与精准作业能力,协同推进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农业融合解决方案,积极担当新型工业化建设主力军,同时,有序推进非道路国五柴油机产业化、高端智能拖拉机能力提升等项目建设,持续提升公司核心零部件、高端大马力拖拉机的生产制造能力,强化产业化发展新优势。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