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数据解析 - 财报审计 - 正文

瑞奇智造(833781)2024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04-02 12:19:3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瑞奇智造(833781)发布2024年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业务概要

    商业模式报告期内变化情况:

    公司所处行业归属于C制造业-C35专用设备制造业。公司是高端过程装备专业提供商,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在核能、新能源、环保、石油化工、电力等领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装备的整体解决方案和综合技术服务。

    (一)公司主要产品与服务

    公司主营产品及服务包括高端装备制造、安装工程、技术服务三大类,其中高端装备制造包括大型压力容器、智能集成装置、油气钻采专用设备等产品的设计、研发和制造,以及电力专用设备的加工;安装工程主要包括核能、锂电安装工程等;技术服务主要为大型压力容器及智能集成装置产品提供相关的功能设计、验证试验、维修保养。

    为满足市场对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公司在技术创新和制造工艺等方面持续加大资源投入,不断提升产品性能,巩固了公司在特定细分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公司典型的优势产品和服务包括:核能装备和试验装置(比如核反应堆(快堆)的控制棒换料专用套筒和抓具、液体悬浮式非能动停堆组件、CHF热工水力试验装置、氮氧化物制备装置、钠水反应试验装置、实验台架建设)、乏燃料处理装置(比如MOX组件生产线)、新型变温变压吸附柱、水解反应脱硝撬、石油相关集成装置(气田智能高效电加热装置、压力容器撬装设备、井式计量撬)、大型压力容器、天然气相关撬装装置等。

    (二)经营模式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建立具有独特优势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经营模式。公司以高端装备研制为核心,向技术服务和安装工程上下游产业链延伸,打造了“一站式”的全链条服务模式,满足客户对定制化产品的综合需求,实现了公司高端装备制造、安装工程、技术服务三大业务板块的协同发展。公司拥有先进的设计研发能力、丰富的制造经验以及在高端装备制造市场积累的良好口碑和影响力,这为公司进入安装工程服务领域提供了机遇;装备制造和安装工程业务经验、能力又进一步带动了公司获取技术服务业务的机会。公司高端装备研制、安装工程和技术服务的全链条服务模式,具有市场响应快、交付高效、反馈及时、合作粘性高的显著特征,公司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客户需求、解决客户难点痛点以及更深刻地理解行业发展趋势,实现了公司和客户的深度融合,助力公司经营规模和业绩水平持续增长。

    (三)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

    公司销售采取直销模式,通过自身销售渠道向终端用户直接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公司已建立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凭借优秀的研发及工艺能力、丰富的制造经验,持续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公司获得了一大批优质客户的青睐与认可,拥有的丰富客户资源涵盖核能、新能源、环保、石油化工、电力等领域,其中部分客户持续合作超过15年。截至目前,公司与许多大型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包括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广核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通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中核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等大型国企、上市公司、科研单位。因公司突出的技术实力和良好的服务,多次被核心客户评为优秀供应商,在特定重大项目中多次获得客户官方书面认可,树立了公司良好的市场形象,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这也进一步吸引了更多优质客户成为公司潜在合作伙伴,促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了更多的领先优势。

    (四)技术能力

    科技创新是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技术工艺开发工作,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公司搭建了完善的科研体系,凭借先进的科技创新理念和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持续的资源投入,确保公司始终处于技术领先地位,这也是公司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公司于2018年11月被评为“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并先后获得全国优质工程金奖、四川省诚信产品证书、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省内首台套产品证书、成都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等。公司优秀的自主创新能力获得了各方一致认可。截至目前,公司累计拥有授权专利46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另外,公司拥有多项专有技术。

    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攻关,公司掌握了高端过程装备领域多项核心技术和工艺能力,部分核心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公司已经掌握并成熟应用于核心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包括但不限于:马氏体耐热钢的成型与焊接技术、超大型压力容器现场建造技术、高效高可靠性多晶硅装置尾气处理回收技术、电厂脱硝及尿素水解成套装置建造技术、油气田智能高效油气水三相分离成套装置技术等。公司多项产品及技术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如公司研制的新型变温变压吸附柱,已实现批量应用,被认定为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省内首台套产品,突破了原尾气吸附装置传热效率低及可靠性低的行业技术瓶颈;公司研发的液体悬浮式非能动停堆组件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制的第四代核反应堆快堆关键设备之一。另外,公司已经掌握先进的组焊工艺,如代表产品“3200吨/天粉煤气化炉”,在苛刻的施工环境和条件下,实现全部现场焊接且无损探伤一次合格率达99.80%,代表公司具备了超大型耐热铬钼钢压力容器制造的能力。

    (五)经营资质

    公司具有完备的生产体系,已取得国内外压力容器行业的多项核心资质认证,包括固定式压力容器规则设计资质、A1大型压力容器制造资质、B2压力管道元件制造资质、GC1级工业管道设计资质、GC1、GB1级压力管道安装资质、石油化工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资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U”(压力容器)设计制造授权证书、“S”(动力锅炉)设计制造授权证书和美国锅炉及压力容器检验师协会(NBBI)NB授权认证书,另外,公司还拥有某特定行业资质。

    (六)管理模式

    公司设立以来,一直致力于高端装备研制,围绕公司核心业务发展,经过多年的专业化锤炼,打造了公司优秀的技术、市场、管理团队,积累了丰富的市场和管理经验,实现了公司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公司管理团队已经实现年轻化、专业化,管理层决策更加科学、执行更加高效。公司已建立完善的生产运营管理体系,结合运用OA、ERP、PLM等多种信息管理系统,形成了强大的柔性化生产能力,实现了从订单、设计、开发、采购、制造、检验、交付、售后的全流程精细化管控,可做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确保高质量的产品交付。

    (七)收入模式

    高端装备制造是公司的基础核心业务,是公司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采”的采购模式、“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以及“成本+相关利润率”的定价模式。公司主要通过制造、销售大型压力容器、智能集成装置等高端装备产品取得收入;通过为客户提供核能、锂电等工程安装服务取得收入;通过为客户提供大型压力容器及智能集成装置相关产品的设计、咨询、试验、保养等取得技术服务收入。

    报告期内,公司的商业模式和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变化。

    专精特新等认定情况

    1、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公布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通过复核的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的通告》,2022年9月,公司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国家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依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16〕32号),公司于2018年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24年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有效期三年。

    3、依据《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公司于2018年通过“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4、依据《关于开展2021年度成都市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育企业认定工作的通知》,公司于2021年11月被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纳入2021年成都市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育“小巨人”企业名单。

    二、经营情况回顾

    (一)经营计划

    2024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宏观经济形势,公司管理层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严格贯彻落实董事会战略方针,秉持“强管理、防风险、稳业绩、促增长”的总体经营策略,通过推行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加强新兴市场开拓等核心举措,实现了公司营收规模的稳步扩张和品牌价值的有效提升。

    (一)财务指标概述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054.69万元,同比增长20.7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97.16万元,同比下降7.75%。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70084.47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40998.34万元。

    (二)坚持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

    2024年公司持续加大资源投入,研发费用为1761.20万元,同比增长21.88%,近三年CAGR为8.36%,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拥有授权专利46件,其中发明专利4件。报告期,公司研发重点紧紧围绕主营业务,聚焦核能、新能源等新兴领域,一方面,推动公司传统优势产品的技术升级,保持领先优势,比如吸附柱高可靠性加热结构的研制进一步提升了产品整体可靠性以及延长了使用寿命。第二,持续加大产品创新和工艺开发力度,开展了液态高温金属试验台架、内夹套高温压力容器、耐高温冲击和高温差变压力容器、高效高压分离器装置等研制工作,进一步丰富了公司反应堆工程设备、大型压力容器、智能集成装置和油气钻采专用设备产品种类,为市场开拓奠定基础。第三,公司扎实推进核电站控制棒换料专用抓具和套筒研制,不断扩大公司“首创”属性产品阵容,提升公司影响力。第四,为深入推动行业发展,公司联合四川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负责起草了团体标准《高温承压换热器热氦护罩技术泄露检测方法》。2024年,公司研发工作进一步巩固了公司产品的技术领先优势,实现了公司产品竞争力的稳步提升,“拳头产品突出,优质产品丰富”的产品结构已初具雏形,优势产品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

    (三)加强市场开拓稳步提升营收规模

    2024年,公司管理层深入研判行业发展趋势,秉持“紧抓新兴增量市场、稳定传统存量市场”的总体市场策略,通过持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实现了2024年新增订单同比增长26.06%的成绩和优质客户群体的有效扩大,推动了公司营收规模的稳步增长。2024年,公司市场开拓的重点工作有:第一,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公司坚持发展契合国家战略需求的原则,以行业研判为基础结合自身优势,将核能作为公司发展的重点业务方向之一,取得了公司核能产品应用场景新的突破,成功实现了全面覆盖大型科研院所和核电站两大市场的战略目标,新市场为公司发展提供更多动能。2024年,公司核能领域收入首次突破2亿元,同比增长104.86%,市场成效显著。第二,积极维护好传统优势市场。2024年,公司充分利用多年积累的优质客户资源,通过加大客户对接频次等措施,深度挖掘客户需求,识别潜在的市场机会,实现了环保、石油化工、电力等业务板块快速增长的势头,其中环保板块实现收入6411.43万元,同比增长30.41%;石油化工板块实现收入6502.71万元,同比增长61.46%;电力板块实现收入5263.45万元,同比增长136.25%。第三,大力推进新客户开拓,2024年公司开发了包括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中核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优质的大型机构客户,其中新开发客户年度产值超过200万元以上的达到8家,这将为公司未来业绩增长打下良好基础。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产品优、技术强、服务有保障”的市场形象已经建立,市场规模的扩大将进一步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助力公司稳健发展。

    (四)加强管理提升效能

    2024年,公司推行精益化管理模式,多措并举实现管理效能的提升。(1)报告期,公司董事会制定了2024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并经公司2024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2024年9月20日完成了股票期权的授予登记工作。本次实施股权激励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长效激励与约束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有效地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推动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2)报告期,为加快推动公司智能化升级转型,公司重点推动了PLM系统建设和ERP系统升级,截至报告期末,PLM系统已经投入试运营,项目成熟运行后可进一步提升经营效率,优化研发、采购、财务管理流程,增强产品交付能力。

    (五)投产新产能为公司发展赋能

    2024年,公司管理层全力推进募投项目“专用设备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建设工作,截至2024年10月底,项目建设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正式进入试运营阶段。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有两大运营基地,累计总产能达到17000吨。本项目建成投产打破了限制公司发展的产能瓶颈,较好缓解了之前公司场地限制的压力,提高了公司产品交付能力和市场响应速度,有效满足了市场对非标高端装备产品小批量、多品种的快速交付需求,切实提高公司整体运营效率。新产能将重点聚焦核能、新能源等公司优势领域,助力公司打造成现代化的高竞争力科技型企业。

    (二)行业情况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重要引擎之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加快装备制造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装备制造业的振兴。《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2024年制造业政策聚焦技术升级、绿色转型、产业链韧性三大方向,通过税收减免、研发激励、设备更新等组合措施推动了行业高质量发展。

    高端过程装备行业作为支撑现代工业生产的核心领域,属于高端装备制造重要领域之一,属于典型的经济需求推动型行业,产品广泛应用于传统工业领域、新兴产业、国防领域、以及环保等领域。2024年我国出台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等政策,推动了市场需求的有效释放。2024年,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和严峻复杂的宏观环境,高端过程装备行业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价格下滑、行业整合加速、市场集中度有所提升,在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具有优势的国有及民企中大型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另外高端过程装备行业下游市场需求分化显著,其中核能、环保、化工等领域需求旺盛,高端过程装备行业总体呈现“技术驱动、绿色转型、内外需分化”等特征,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依旧保持增长势头,市场规模持续扩张。

    核能领域:

    根据IAEA官网数据,截至2025年3月6日,全球在运核电机组417台,总装机3.77亿千瓦,核电全年总发电量约为2.7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球总发电量的9%,是全球第二大清洁电源,仅次于水电。“十四五”以来,我国核能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核准11台核电机组,连续三年核准机组数量达到10台及以上;在运及核准在建核电机组已达102台,装机1.13亿千瓦,连续两年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到2025年底,在运核电装机将达到6500万千瓦。因此,我国在运和在建核电机组数量的不断增加带动了核电设备市场需求持续增长,2024年核电设备市场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市场前景广阔。

    新能源领域:

    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光伏产品持续“量增价减”态势,产业链主要环节产量持续增长,其中多晶硅产量超过182万吨,同比增长23.6%,但价格同比下降达到39.5%。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发文指出,2024年我国多晶硅总供应为184.28万吨,同比增长25.32%,截至2024年底,我国多晶硅产能为286.83万吨,同比增长41.76%,产能利用率仅为64.25%。上述数据表明,2024年,多晶硅行业存在供需不平衡现象,行业仍处于下行周期,为应对行业困境,部分多晶硅厂商放缓了项目投资步伐,部分项目出现延期或暂停建设等情形,同时年内新增投资项目同比大幅下降,导致多晶硅设备市场需求快速萎缩,对高端过程装备行业发展带来一定压力。

    环保领域:

    近年来,受益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推行,我国环保行业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据工信部预测,2024年环保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近1万亿元,另据有关行业协会测算,“十三五”以来,环保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年复合增长率接近6%。近年,在“碳中和”等政策推动下,火力发电企业为达成清洁降耗目标采取尿素水解方式制氨进行脱硝处理,2024年受益于设备更新等政策,火力电厂进一步加快了环保改造进程,以及非电力行业的烟气脱硝需求的稳步增长,带来了环保装备领域市场需求加速释放,为高端环保设备厂商带来了良好的市场机遇。

    石油化工领域:

    石油化工领域是高端过程装备最大的应用场景。据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国内油气产量当量首次超过4亿吨,连续8年保持千万吨快速增长势头,另外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4年,石化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6.28万亿元,连续3年稳定在16万亿元左右,由2023年的下降1.1%转为增长2.1%。2024年,受益于“碳中和”和“设备更新”等政策,石油、化工、新材料等行业提升产能和工艺需求旺盛,同时一批新项目立项加快投资,市场对于智能化、绿色化高端过程装备的需求量持续释放,石油化工装备行业迎来了更多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对上游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很有利。

    公司在高端过程装备制造领域深耕二十余载,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客户资源,在特定细分市场具有领先优势。2024年,面对复杂的行业局面,公司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赢得了客户的一致认可和高度信任,特别是在核能、环保、电力、石油化工等领域市场开拓成效显著,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行业地位和品牌影响力。未来在我国经济发展带动公司下游服务领域全面回暖的情形下,公司发展有望迈上新台阶。

未来展望:

(一)行业发展趋势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重要引擎之一,高端装备制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在《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推动和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张的背景下,近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升至34.6%。2025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因此,2025年装备制造业将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驱动下,呈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的多元发展趋势。尽管面临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和技术短板挑战,但我国通过扩内需、补短板、优化布局等措施,行业有望实现稳中有进,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核能领域:

    核能作为清洁高效低碳能源,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要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保持平稳建设节奏,开展核能综合利用示范,推动核能在清洁供暖、工业供热、海水淡化等领域的综合利用。根据中国核电发展中心和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编著的《我国核电发展规划研究》,对于新建核电机组,2030年之前,每年保持6台左右的开工规模,2031至2050年间,每年保持8台左右的开工规模。另外,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在承诺目标情景下,中国核电装机在2030年达到约1.2亿千瓦,在2050年达到约2.8亿千瓦;在净零排放情景下,中国核电装机在2030年达到约1.5亿千瓦,在2050年达到3.3亿千瓦。因此,核电作为一种安全、清洁、经济的能源在未来一段时间核电发展有望进入提速阶段。

    新能源领域:

    国际能源署2024年10月9日发布的2024年《可再生能源报告》指出,未来6年,中国的光伏发电将会引领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同时,中国光伏企业正加速全球化布局,通过海外建厂、合资合作等方式拓展国际市场。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预测,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531-583GW,其中国内新增装机215-255GW。综合考虑2025年多晶硅新增产能投放,市场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库存高企及价格低迷等因素将制约企业扩产节奏,对上游的装备制造行业带来压力。

    环保领域:

    “十四五”时期,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24)》显示,我国环保产业营收规模近年来保持在2万亿元以上,但增速趋缓,污染治理市场新建需求收窄,污染防治板块向提质增效更深层次推进。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24-2029年间中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0%,至2029年末中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规模有望突破4万亿元。另外,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将从传统火电领域的烟气治理,逐步转向其他非电领域,钢铁行业、水泥行业、非电工业燃煤锅炉等非电领域有望成为大气污染治理行业新的增长点。

    石油化工领域:

    在“碳中和、碳达峰”等政策背景下,近年,石油化工行业向规模化、大型化、绿色低碳化方向发展,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急需更新改造,所需高端过程装备向非标、大型化、高参数化方向发展,为公司带来了新的成长点与业务机会。

    综上所述,公司作为高端过程装备专业提供商,拥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在核能、新能源、环保、石油化工、电气等领域均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面对国内广阔的高端过程装备市场,公司目前营收规模不大,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未来,在下游服务领域快速发展和政策支持的双重背景下,公司有望抓住市场机遇,逐步提高市场占有率,促使公司收入和业绩水平持续增长,实现稳健经营目标。

    (二)公司发展战略

    紧紧抓住国家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机遇,公司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重点拓展核能、新能源、环保等新兴领域市场,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高端过程装备产品和工程安装、技术服务,做强做大公司主营业务,培育公司核心竞争力,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高端装备研制和综合服务的创新型科技企业,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助力中国“智”造。

    (三)经营计划或目标

    2025年,公司将全面落实董事会战略部署,把握国家产业升级战略机遇,通过提质增效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将持续深耕核能、新能源、环保等核心业务领域,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领军企业,实现可持续价值增长。2025年将重点开展如下工作:

    1、紧抓市场开拓

    公司发展契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以市场为导向,聚焦新兴战略行业,切实提高公司核心业务领域市场规模,有效提升市场占有率,并在特定细分领域巩固领先优势,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另外,公司将积极关注行业动态,积极把握其他具有发展前景的细分市场的发展机遇,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2、提高管理效能

    公司将秉持“调结构、提性能、创效益、铸品牌”的经营方针,通过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完善制造工艺技术、深挖供应链等有效措施,推动全员参与降本增效工作,实现公司经营效能的有效提升;另外在严格管控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产品高效交付,进一步提高存货周转率及经营效率。

    3、提高资本市场形象

    公司将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公司章程》等相关要求,严格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持续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进一步强化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通过更丰富的交流互动,加强公司投资价值传递,切实提高公司资本市场形象。

    2025年,公司管理层将踔厉奋进,有信心以优异的业绩回馈股东和投资者。

    (四)不确定性因素

    未发生对公司未来经营战略或经营计划有重大影响的不确定因素。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