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数据解析 - 财报审计 - 正文

航发动力(600893)2024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04-02 11:16:2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航发动力(600893)发布2024年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4年,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航空发动机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回信精神,不断强化公司核心竞争力,迈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积极推进市场开拓。聚焦主业,按照“军机民机、国内国际、航机燃机”协同发展的思路,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发挥能力和技术优势,加速追赶超越,不断提升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研发制造水平,保障国家战略安全和发展需要;逐步拓展国内商用航空发动机市场,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布局低空经济领域,争取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通航动力产业快速发展;巩固和优化国际民机业务,加快新型号零部件的试制转批,外贸出口转包订单稳中有增。

    全面满足客户需求。在战略层面深化“科研优先”管理举措,创新预研型号管理范式;在体系层面打造“全维度、全周期”科研项目策划机制,构建覆盖“计划业务、基础管理、规划发展”的管理矩阵,均衡生产不断优化,交付稳健提速;建立“人员、航材、技术”三大外场保障能力基线,保障科研生产全链条精准管控,通过系统化创新实践,精准提升外场保障能力,客户满意度稳步提升,为国防装备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技术创新更具活力。公司以“规范、高效、开放、共赢”为目标,在机制层面,持续推进“揭榜挂帅”科研攻关,形成需求导向型技术攻关机制;在平台维度打造“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包括30个产学研中心/联合实验室,9个省级创新中心。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提升技术迭代效率,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流程体系完整构建。全面启动业务域流程体系运营;坚持目标与问题导向“双轮驱动”,AEOS体系建用活力、深度持续提升,实现主价值链到全业务域的覆盖;在流程文化理念建设方面,推进流程文化入脑、入心、入行,推进“职能型”管理向“流程型”管理转变。公司流程体系不断成熟、应用更加深入,跨部门协同效率提升,业务战略支撑度提升。

    人才队伍更加优化。聚焦世界一流企业的人才培育目标,持续深化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助力人才向核心战略聚集;加大战略人才引育力度,加快培育总师型人才,深化工程硕士、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规划各类人才发展通道,实现公司战略规划与人才发展规划的高效联动,打造人才共享共用新模式;完善职位职级管理机制,构建岗位任职资格体系,完善干部科学选用机制,健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培养机制,提升全员素质,增强价值创造能力。

    供应链韧性进一步增强。将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要素融入供应链体系,健全供应商管理执行规范,夯实供应链管理基础,推进供应链体系延伸至供应商端,工艺稳定性和质量可靠性稳步提升;以长期合作的模式,培育发展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优秀、可靠战略合作群体;加强供应链体系建设,实现采购管理、物流管理、仓储管理等全业务管控,为科研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党的建设向“实”深化。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持续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理论学习向实践运用转化;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压紧压实管党治党责任,深入推进党建“铸心”深化提升行动,健全大党建工作体系,推动大党建体系与公司流程体系融合贯通;着力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实效,切实担负意识形态工作责任。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航空发动机技术含量高、研制难度大、产业回报高,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世界航空工业强国始终将航空动力作为优先发展的高科技尖端技术,给予政策、资金上的扶持和保护。航空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心脏”,直接影响飞机的性能、可靠性及经济性,是一个国家科技、工业和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

    军用航空发动机方面,除我国在军用航空发动机领域已实现自主研发外,全球只有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少数国家能够独立研制高性能航空发动机。民用航空发动机方面,全球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场之一,国产商用发动机研制进一步加快。航空发动机产业高速发展,远程化、隐身化、无人化和智能化发动机成为重要研究方向。航空发动机产业既面临积极的市场增长和技术创新机遇,也面临能源转型、供应链整合等挑战。

    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及军、民用飞机对发动机性能要求的提高,我国航空发动机主力产品换代加速。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下,航空发动机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在创新驱动引领下及新质生产力推动下,我国军用航空发动机具备了完善的研制保障能力,国产商用发动机研制进一步加快。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为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为抢抓发展机遇,打造经济新增长引擎,子公司南方公司联合科研院所成立通航动力产品联合事业部,积极打造以民用中小型航空发动机为主的通航动力品牌。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公司主营业务分为三类:航空发动机及衍生产品业务、外贸出口转包业务、非航空产品及其他业务。主要产品和服务有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整机、部件,维修保障服务以及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出口转包等。公司产品用于为航空器、舰船提供动力。公司经营模式为多元化经营,具备涵盖产品全寿命周期的设计、制造、总装、试车整套技术和发动机综合服务保障能力,综合技术水平国内领先。从实现价值的方式看,公司为差异化模式,以全谱系航空发动机产品和全生命周期研发制造及维修服务保障为特色。

    航空发动机及衍生产品业务方面,公司是国内唯一能够研制涡喷、涡扇、涡轴、涡桨、活塞等全谱系军用航空发动机的企业,在国际上,公司是能够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产品的少数企业之一。在军用领域,公司是我国航空器最主要的供应商、舰船重要的供应商。从产业链所处位置看,公司航空发动机及衍生产品覆盖全产业链,包括研制、生产、试验、销售、服务保障五大产业链层级。在民用领域,公司主要产品有民用航空动力和工业燃机,是长江系列发动机最主要的配套商;公司逐步拓展国内商用飞机、低空经济领域动力市场,积极布局通航产业,进一步优化收入结构。

    外贸出口转包业务方面,公司处于产业链中游,以生产制造为主,参与国际民用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生产、制造及部分新型民用航空发动机零部件试制。主要客户有SAFRAN(法国赛峰集团)、RR(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GEAerospace(美国通用电气航空航天集团)、SLB(美国斯伦贝谢公司)、GEHC(美国通用医疗公司)、Stryker(爱尔兰史泰克公司)等世界著名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以及石油钻探、医疗等非航空企业。主要产品是航空发动机的各类盘、环、轴、机匣、整体叶盘、叶片等零部件,主要配套于GE9X、CFM56、LEAP-1A/B、Pearl、Trent、LM2500、LM6000等发动机和燃气轮机。

    非航空产品及其他业务方面,主要发展与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技术同源、工艺相近的高附加值产品及服务,如工艺装备、工业物业等业务。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产品竞争力

    航空动力装置具有技术集成度高、研发周期长、验证体系复杂等特点,需要数据和经验的长期积累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是“一个技术精深得使新手难以进入的领域”。公司与国内科研院所及高校密切合作,紧盯国内外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的发展步伐,积极跟踪新型动力制造需求,提前开展材料、工艺技术储备,承担了绝大多数的研发和制造任务。军用产品主要以国家订货为主,市场需求稳定,外部企业难以对公司形成竞争。民用产品方面,公司深度参与国产商用发动机研制,是国产商用航空发动机核心零部件的供应商;积极拓展低空经济及通用航空市场,重点发展AES100、AEP50/60E、AEP100系列、AEP500等涡轴、涡桨发动机。2024年,AES100取得型号合格证,是我国民用航空发动机自主创新的重大突破。2024年11月,在珠海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公司子公司南方公司与客户签署约1500台通用航空动力产品意向采购合同,总金额超过100亿元。在外贸出口转包方面,公司与世界著名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建立了长期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在盘、环、机匣、叶片及油气类等零件上具有明显技术优势,部分产品成为合作企业的唯一供应商。

    (二)技术研发能力

    公司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形成技术研究、创新平台、人才培养相互促进和循环提升的技术创新“新环境”,激发技术创新活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突出核心能力建设,提升技术创新价值创造能力。公司是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单位;拥有理化、计量、无损检测等国家认可实验室;联合国内高校、院所、企业共同组建产学研中心/联合实验室,建成国家级、省/集团级和公司级三级创新平台架构。依托太行国家实验室,进一步强化了航空动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公司积极引入外部优势资源,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申报外部预先研究课题,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加速突破新一代航空发动机的关键技术,多项核心工艺技术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进专利成果转化和共享,通过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及专利体系布局规划,不断完善专利技术谱系和专利池,有力地支撑自主技术创新、关键技术突破和核心技术应用,激励全体员工进行自主创新。

    报告期内,公司及子公司申请发明专利732件,全部为发明专利;取得授权专利261件,其中发明专利259件。

    (三)智能制造能力

    公司以业务场景为中心重构数字化业务流程,实施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建立了集技术研发、新产品试制、批生产于一体的专业化生产线集群,公司以智能制造统领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已初步实现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在关键重要件的制造环节,仿真、机器视觉等技术在产品研制中加速应用。试点建设以工艺成组化、精益化、标准化为基础的数字化车间并推广,加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步伐。

    (四)服务保障能力

    公司持续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开发了伴随用户的先进服务保障资源,搭建了用户培训体系,打通了用户需求反馈渠道,优化了面向产品交付前中后的服务保障主流程,服务保障能力得到有力提升。通过多年的维修保障能力建设、技术研究与攻关,公司拥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维修保障设施设备,已突破和掌握了数字化航空发动机分解装配技术、高效试车技术及深度修理技术等;同时开展了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研究,学习借鉴了标杆企业先进技术与经验,进一步提升了维修保障技术的自主科研攻关能力,精准提升外场保障能力,确保各型产品在外场安全平稳运行。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787970.07万元,同比增长9.48%,其中主营业务收入4726455.24万元,同比增长9.65%,其他业务收入61514.83万元,同比减少2.47%。公司主营业务三大板块中,航空发动机及衍生产品业务实现收入4499404.74万元,同比增长10.03%;外贸出口转包业务实现收入207360.14万元,同比增长6.45%;非航空产品及其他业务实现收入19690.36万元,同比减少24.91%。全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6029.11万元,同比减少39.48%。

未来展望: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行业格局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在军用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领域基本实现了动力自主保障的目标,突破了隐身等大批关键技术,新型发动机研发进展显著。产线的自动化、数字化能力快速提升,航空动力产业布局持续完善、规模化产业能力持续提升。新一代燃气轮机、民用航空动力研制步伐加快,开放融合水平不断提升,航空动力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强韧,显著提升了自主保障能力。我国虽然在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领域加快了追赶超越步伐,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差距,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弱、技术储备不足等影响,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

    根据中国航发2024-2043年民用航空市场预测报告,未来20年,全球商用航空发动机总交付量预计将达到8.7万台,市场价值约1.5万亿美元。至2043年,中国商用涡扇发动机机队规模增长到2.1万台以上。

    低空经济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信部、科技部等四部委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将发展通航制造业、加快通航装备创新应用列为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相继推出支持政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低空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重要增长极,为航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2、发展趋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把“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作为八个重点之一,纳入“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专栏,在2035年远景目标中明确提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等战略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低空经济已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用于通用航空装备的动力系统则是低空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按照党中央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低空经济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发展通航动力、支撑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公司坚持聚焦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主业,加速在研产品的研制、转批进程,夯实竞争优势,不断提升国产商用航空发动机专业化制造水平,扩大民机配套份额。巩固国际合作,积极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完善产品结构。加速低空经济和无人机领域发展,布局通用航空动力、拓展低空经济新赛道。

    (二)公司发展战略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航空发动机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回信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积极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以产品(产业)为内核,构建技术、人才、管理紧密联接、高效协同发展格局。不断健强“军机民机、国内国际、航机燃机”协同发展布局,锚定一流的价值创造、一流的运营管理、一流的人才队伍,深耕细作、夯基固本、稳中求强,开拓创新、谋篇布局、稳中求进,深入推进企业改革,持续完善运营体系,盈利能力和管理效率显著提升,员工能力和素质进一步提高。完善自主研发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壮科研生产能力,具备较强的民机和燃机市场竞争力,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实现新进步,取得新突破。

    (三)经营计划

    2024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78.80亿元,完成年度预算497.62亿元的96.22%,其中航空发动机及衍生产品收入449.94亿元,完成预算464.82亿元的96.80%;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60亿元,完成预算值15.12亿元的56.88%,主要是研发费用增加以及未按预期处置股票。

    1、2025年度经营目标

    2025年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476.63亿元,其中航空发动机及衍生产品收入445.26亿元;预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92亿元。该目标仅为公司2025年度内部管理控制指标,不代表公司2025年度盈利预测和经营业绩承诺,能否实现取决于经济环境、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具有不确定性。

    2、2025年度投资安排

    2025年公司及子公司投资计划如下:

    (1).公司本部

    固定资产计划投资7.64亿元,其中政府投资项目5.50亿元,零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14亿元。

    (2).黎明公司

    固定资产计划投资12.74亿元,其中政府投资项目7.66亿元,自筹资金项目1.59亿元,零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49亿元。

    (3).南方公司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3.17亿元,其中政府投资项目2.03亿元,自筹资金项目0.12亿元,零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02亿元。

    (4).黎阳动力

    固定资产计划投资9.99亿元,其中政府投资项目8.45亿元,零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54亿元。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市场风险

    航空发动机及衍生品业务方面,客户需求变化可能会对公司产品订单及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民机、燃机产业市场开拓深度、广度不足,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还不强劲;外贸出口转包业务方面,贸易保护主义对市场开拓造成一定影响,提升高附加值和高技术的新零件仍然面临重重阻力。

    应对措施:在航空发动机及衍生品产业方面,坚定不移聚焦主责主业,充分发挥航空发动机产业技术优势,打造技术共享平台,开拓市场,实现产品的快速、协调、可持续和系列化发展。紧盯国家战略需求及民机、燃机未来发展方向,积极开拓民用产品市场,有效发挥航空发动机技术同根、产业同源、结构相似、工艺相近的产业优势,推进国产商用航空发动机、通用航空及燃机业务布局。外贸出口转包业务方面,持续关注国际宏观环境变化,不断提升核心产品竞争力,强化风险防控,提升交付效率,争取获得更多技术难度大及高附加值产品订单。

    2、技术创新风险

    航空发动机产品型号研发涉及较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基于技术难度、技术壁垒及工艺成熟度等因素,存在达不到预期任务目标等风险。

    应对措施:加强与设计端技术交流,掌握前沿技术发展方向,完善技术创新平台管理机制,优化对外合作渠道,推进工艺成熟度提升,分层分级的“揭榜挂帅”项目及技术课题研究,营造奋力攻克科研批产难题、不断攀登制造技术高峰的全员创新氛围。

    3、财务风险

    公司所处航空发动机产业具有资金密集度高、产业链条长、产品研发周期长等特点,其研发制造生产需持续性的资金投入。面对逐年增长的业务规模,应收账款与存货规模持续攀升,公司面临阶段性资金周转压力。

    应对措施:不断强化需求预测与计划协同能力,优化生产节拍、供应链协同有序,保障资源高效调配,做好存货精细化管理;强化货款回收,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协调,同时,根据现金流情况,合理开展筹融资管理业务,积极利用政策红利,通过申请低息贷款等方式降低利息成本。

    4、环保风险

    公司及子公司均为生产制造类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气、废水及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存在一定的环保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环保要求,加大环保设备投资力度,加快高污染的落后产能改造进度,保证公司各项污染物浓度和排放量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航发动力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