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数据解析 - 财报审计 - 正文

泰格医药(300347)2024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来源:证券之星APP 2025-03-28 10:32:4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泰格医药(300347)发布2024年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受到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及生物医药产业结构性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和资本市场在近年来逐渐回归理性,研发需求更加务实和审慎。同时,得益于全球趋势的演变、中国经济和产业周期的逐渐好转、监管政策的持续调整和引导,以及行业生态环境的稳步改善,国内生物医药行业正在呈现逐步回暖并稳健发展的态势。众多创新药企业通过战略调整,强化研发能力并优化资源配置,正在不断提升其创新能力。

    2024年,中国NMPA批准了48款I类新药,较2023年增加8个,数量创历史新高;同期,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公示的药物临床试验数量达到了4,861个,较2023年同期的4,206项同比增长15.57%;其中创新药临床试验数量达到1,859个注①,中国在研新药数量跃居全球第二位。中国创新药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持续提升,全球竞争力和认可度也在逐步提升,这也体现了中国医药行业由之前的“引入”转向“出海”的重要趋势变化,截至2024年底,多款国产创新药在欧美等发达市场获批,并开始在全球市场取得商业化突破。

    与此同时,中国投融资环境的周期性波动促使部分药企通过创新转型,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创新项目,从而获得政府资金支持。除了依靠自身增长,多家药企还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进行业务拓展,出海趋势持续发展,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通过授权、并购和NewCo等多种模式拓宽资金渠道以支持其发展,并获取更多市场机会,加速全球化进程。对外授权交易首付款或里程碑付款也逐渐成为中国生物医药公司研发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与2023年相比,中国生物医药公司对外授权(Licenseout)交易数量同比增长了18%。2024年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潜在总额达到约515亿美元,其中首付款约40亿美元,均显著超过2023年水平注②。

    2022年以来,中国临床研究外包行业竞争加剧,到2024年底,部分中小型临床CRO已经开始逐渐收缩规模,供给端呈现逐步优化的趋势;随着国内生物医药行业逐渐企稳,临床研究外包服务需求有所复苏。同时,随着医药企业出海需求增加,具备全球服务能力的临床CRO在激烈的竞争态势下具有明显优势。与此同时,AI技术的应用正在对临床试验的过程和方式产生影响,并带来效率提升与成本优化,这将推动临床CRO现有服务模式的革新。生成式AI技术的突破也让生物医药和临床研究领域各个链条的参与者们使用AI技术的意愿显著提高。未来,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创新,AI技术的应用将大幅提升,临床试验周期有望缩短,高质量的数据资产(如高质量结构化数据集,包括带注释的医学影像、多组学数据等)将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国家政策对医药行业的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支持力度持续加大。202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优化审评审批机制,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推动创新药的全面发展,加速创新药的上市进程,提升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国家药监局在同月印发的《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试点工作方案》旨在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机制,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将创新药审评审批时限由60个工作日缩短为30个工作日,并优化生物等效性试验备案机制。2025年1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全过程改革,加快构建药品医疗器械领域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推动我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跨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药品医疗器械的需求。《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发展。

    各级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推动生物制药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药企提供包括资金支持等全方位的支持。例如,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4)(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优化审评审批流程、支持创新药研发等,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提升北京市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竞争力。上海市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上海市提升生物医药企业国际竞争力行动方案(2024-2027年)》等。《若干意见》聚焦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全链条创新发展,从研发、生产到市场推广,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包括设立专项基金。《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提升生物医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目标和措施,提升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影响力。湖北、福建、海南、重庆等多个省市也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政策。该类政策从多个维度为医药产业的药物发展创新提供资源支持,进一步推动了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

    2024年,中国监管部门持续完善监管政策,发布了一系列征求意见稿、指导原则和通知,如《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管理指导原则(修订版征求意见稿)》、《罕见病药物临床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以患者为中心的罕见疾病药物研发试点工作计划(“关爱计划”)》、《国家药监局关于进一步优化临床急需境外已上市药品审评审批有关事项的公告》、《在罕见疾病药物临床研发中应用去中心化临床试验的技术指导原则》、《药物临床试验不良事件相关性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基于疾病登记的真实世界数据应用指导原则(试行)》等,以加强对药物临床试验和罕见病药物研发的指导与管理。中国也持续推进ICH技术指南的本土化实施,新增了《ICHM15:模型引导的药物研发一般原则(草案)》和《ICHM14:使用真实世界数据进行药品安全性评估的药物流行病学研究:规划和设计》指导原则草案等文件,在法规和技术要求层面将更有利于进口药品在中国和境外的同步研发申报。此外,《新药全球同步研发中基于多区域临床试验数据进行获益风险评估的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进一步鼓励新药全球同步研发、申报、审评和上市,并明确了基于全球新药研发临床试验数据在中国申请注册上市时进行获益-风险评估的具体技术要求。

    注①:数据来源于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审中心(CDE)公开信息(临床试验数量包括BE项目),Globaldata数据库。

    注②:数据来源于医药魔方数据库,泰格医药分析。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1、公司主要从事的业务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为新药研发提供临床试验全过程专业服务的合同研究组织(CRO),为全球医药和医疗器械创新企业提供全面而综合的临床研究解决方案,保证研究质量、降低研发风险、缩短研发周期、节约研发经费,推进产品市场化进程,让患者早日用上更新、更优的医药和医疗产品。公司提供服务主要包括临床试验技术服务和临床试验相关及实验室服务。

    (1)临床试验技术服务

    公司提供创新药物、仿制药及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运营服务以及与临床试验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包括临床运营、临床药理、注册与法规事务、科学事务、医学翻译、药物警戒、真实世界研究、第三方稽查与培训等服务。

    (2)临床试验相关及实验室服务

    公司提供在药物开发过程中的相关及实验室服务,包括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临床试验现场管理、受试者招募、医学影像以及实验室等服务。实验室业务主要由子公司方达控股承担,详见方达控股2024年度业绩公告。

    2、经营模式

    公司为全球制药和医疗器械行业提供跨越全周期的创新研发解决方案。通过全面的服务体系和严格的质量标准,从临床前开发到临床试验到上市后研究,助力生物医药产业提升研发效率、降低研发风险,确保研究项目高质量交付,加速医药产品市场化进程。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丰富的项目执行经验

    作为行业领先的CRO,公司成立近20年来已积累了丰富的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临床研发服务经验,全球客户累积超过2,800家,包括跨国药企和国内大型制药企业,中小型创新药研发企业等,产品覆盖化药、生物制品、疫苗、器械等各个类型,以及肿瘤、呼吸、感染、内分泌、血液、神经系统、心血管、皮肤、免疫、消化、代谢、罕见病等在内的绝大部分疾病领域。截至2024年末,公司累计临床运营项目经验超过4,000个,包括910多项中国1类新药临床研究,140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

    2、拥有全球同步运营和管理能力

    公司在世界各洲多个国家布局子公司并组建本地临床团队,拥有熟悉各国药政法规和临床实践的专业人员,并建立同步运营和协作机制,具备同步执行全球化项目的能力。同时,也通过收购海外CRO公司来扩大服务海外客户群体和出海客户的运营能力,加强全球化运营能力。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全球员工数量达到10,185人,覆盖30余个国家,其中海外员工1,600余人。自2023年公司在中国香港成立国际总部以来,香港国际总部已成为公司海外职能管理和业务拓展的中枢。

    3、服务领域覆盖研发全产业链

    对于CRO企业来说,一体化服务能够增加与客户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减少研发流程中的沟通和衔接成本,提升效率,提高合作的稳定性。目前,公司已建立了药品和医疗器械两大一体化研发服务平台。公司的药品研发一体化服务平台可提供药物发现、临床前开发、IND申报、临床I-III期开发、上市注册、上市后及真实世界研究等在内的全流程、端到端服务。器械研发一体化服务平台可提供产品设计与研发、临床前、临床开发与评价、注册申报、上市后研究等贯穿器械研发全生命周期的研发服务。

    4、卓越的质量标准和交付能力

    卓越的质量管理是临床研究的坚实基础,也是公司引以为傲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公司质量管理委员会作为质量治理最高机构,推动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和完善,定期组织质量评审活动及全面评估公司整体质量状况,审阅、评估公司质量风险和相关整改措施等,公司总经理担任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公司主动拥抱变化,勇于创新,积极探索运用数字化、智能化、远程化、前瞻性的方式将“质量源于设计”纳入临床试验设计、运营和质量管理中,开发基于风险的监查系统(RBQM),进行基于风险的质量管理,成立DCT解决方案团队,运用如基于RBQM、电子知情、远程随访、药物直达患者、电子支付等最新远程智能混合临床试验方式,积极组建团队研发赋能临床研究的人工智能模型和平台,力求持续改善临床运营效率和质量管理能力,提高交付效率和确保高质量的交付能力。

    5、领先的行业地位和影响力

    公司从2004年成立至今,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医药产业从仿制到跟随再到自主创新的全过程。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公司从一家本土CRO走向亚太,再从亚太地区逐渐走向欧美,已成长为国内领先且业务范围能够覆盖全球5大洲,具备全球同步研发服务能力的国际性CRO公司。从2004年成立至2024年间,公司累计为中国60%的已上市I类新药研发提供了服务。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公司连续多年在中国临床外包服务市场份额排名第一,也是唯一进入全球前十的中国临床外包服务提供商。

    6、与中国及全球研究机构的广泛合作网络

    公司在中国的办事处和运营网络超过150个,覆盖国内大部分大中型城市,与中国1,400余家临床试验机构开展合作。与美国45个州的超过700个临床研究中心开展合作。公司还推出了E-site卓越中心战略,持续加强与优秀临床试验机构的合作,共同培养专业临床研究团队,共建临床中心,提升管理和访视效率,打造共赢和可持续的临床研究网络。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已与74家中心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在全国有252家重点合作中心。

    7、为创新药/械企业提供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

    为了更好地推动生物医药创新,公司及公司所投基金对创新生物制药及医疗器械初创企业进行少数股权投资,公司及管理团队的行业声誉、经验及专业知识使公司能够识别早期投资机会,打造多元化的投资组合。通过投资,公司可与该等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促进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制药行业的持续创新作出一定贡献。除了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之外,公司还关注科研成果的早期转化,整合政府、产业、高校、科研院所、医院、投资机构等各方医药创新创业资源,着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赋能平台,积极参与投资与孵化更多创新企业,并提供一站式研发解决方案和企业经营全生命周期服务,持续赋能创新企业成长。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近年来,国内外环境发生了较为深刻且复杂的变化,在全球宏观经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周期和国内经济产业周期的叠加下,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研发需求呈现了较大的波动性,公司的部分客户对于生物医药研发的风险偏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部分依赖于外部融资的尚未盈利客户面临较为明显的现金流压力,在上述因素的传导下,临床研究外包服务和相关行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和增长挑战。

    但随着国内经济产业周期的逐渐好转、监管政策的不断优化以及行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等,国内生物医药行业在2024年迎来了筑底企稳的关键时刻,行业投融资金额也出现了企稳的趋势;行业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的同时,正在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展现出了新的活力。国内临床研究外包行业预计也将受益于生物医药行业的复苏,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在2024-2028年间,中国临床研究外包行业规模增速预计将恢复到平均每年12.6%,整体市场规模预计在2028年达到约750亿人民币。

    2024年,在以患者为中心和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基础上,中国创新药研发持续活跃,且创新能力进一步升级,创新药在研管线质量和数量均跃居世界领先水平。2024年全年中国NMPA批准了48款I类新药,与2023年相比增加了8个,数量创历史新高;同期,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审中心(CDE)公示的药物临床试验数量达到了4,861个,与2023年相比增加655个;其中创新药临床试验数量达到1,859个注①,中国在研新药数量跃居全球第二位。市场需求巨大的热门治疗领域研发活动维持高度活跃状态,如减重、细胞基因疗法、肿瘤创新疗法(抗体偶联、双抗、新型小分子药物等)等领域;多款国产新药在国内不同的适应症领域实现领跑地位,并开始在全球市场取得突破。在新兴技术和研发工具驱动下,具备差异化靶点布局(如双抗/ADC平台型公司)、较高临床开发效率(如运用新型临床研究模式、真实世界证据加速审评)及全球化前景和业务拓展(BusinessDevelopment)能力的企业持续获得市场和资本的青睐。同时,生物医药产业正逐渐从“规模扩张”转型为“价值创造”,行业进入高质量创新阶段。

    科技创新是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近期,人工智能、数字化、去中心化临床试验(DCT)等新技术加速在临床研发中被应用,显著提升了研发效率和质量,降低了研发成本;前沿生物技术在基因编辑、疫苗研发、个性化医疗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为全世界患者的健康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发达市场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对创新疗法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此外,东南亚、非洲、“一带一路”国家等新兴市场的逐渐发展也为行业发展带来巨大潜力。生物医药行业具有强大的持续发展动力。

    同时,在早期研发和临床数据不断取得突破、重磅产品在多个治疗领域持续验证需求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下,全球初创型生物科技(Biotechnology)行业在以美国为代表的海外发达国家市场呈现出了较高的活跃度。有着广阔市场空间、前沿技术路线及创新型靶点的资产受到市场的欢迎,结合跨行业的AI制药等领域逐渐兴起,2024年美国生物医药融资环境较2023年进一步恢复。为应对未来的市场竞争、产品专利到期,并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跨国药企也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寻求并购和授权交易机会。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新药研发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国内各级政府也从政策和资本两端对行业给予了大力支持。2024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支持创新药发展,将创新药物开发列为积极培育的新兴产业之一,积极打造生物制造等新增长引擎。2024年上半年,北京、广州、珠海、上海等地政府陆续发布支持生物医药创新的落地政策和发展意见;202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支持政策涵盖研发、审评、应用、支付、融资等创新药发展全链条的各个环节,全国各级政府陆续跟进;国家药监局部署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改革试点工作,审议通过了《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试点工作方案》,开展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全面提升药物临床试验质量和效率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实现30个工作日内完成创新药临床试验申请的审评审批。2024年8月15日,北京和上海同时发布了第一批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试点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名单;同期,上海正式设立总规模达1,000亿元人民币的母基金支持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发展。此外,国家医保局计划于2025年推出首版丙类药品目录,通过“基本医保+商保”协同模式,助力构建创新药多元支付机制,更好地支持医药新质生产力发展。2025年1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大对药品医疗器械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质效,支持医药产业扩大对外开放合作。202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及支持创新药发展,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优化药品集采政策,强化质量评估和监管,让人民群众用药更放心。中国政府在政策端的大力支持使得国内创新药和临床研究行业的远期定位更加清晰,并对产业的中长期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2024年,中国生物医药公司研发的多款创新药在欧美获批,且在海外授权交易领域继续保持活跃且交易结构多样化,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对外授权交易首付款或里程碑付款逐渐成为中国生物医药公司研发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据统计,与2023年相比,中国生物医药公司对外授权(Licenseout)交易数量同比增长了18%,这一增长不仅反映了全球生物医药市场对中国创新药企研发产品的高度认可,也显示了国内制药行业创新成果由“引入”向“出海”转变的重要趋势。2024年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潜在总额达到约515亿美元,其中首付款约40亿美元,均显著超过2023年水平注②;对外授权药物包括ADC、双抗、RNAi疗法、放射性药物等多类型创新产品。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开始着眼全球市场,积极开展海外临床研究。

    与此同时,跨国药企保持了在中国临床开发阶段的稳定投入,且在中国开展的临床试验在全球占比不断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前20大跨国药企2024年在中国新开336个临床试验,占其全球临床试验总量的19%,远高于2018年的9.8%注③。在中国,围绕着临床研究的开展,跨国药企在真实世界研究、药物警戒等综合证据生成端(IntegratedEvidenceGeneration)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对高质量的现场管理服务和其他相关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长。跨国药企在中国的临床试验布局呈现“加速本地化、深化早期研发、聚焦高价值领域”三大特征。跨国药企在中国的业务需求是公司未来在中国市场商务开发的重点。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应对行业周期和结构性变化,继续保持中国临床研究外包行业的领先地位;根据中国科学技术部项目数量的数据统计,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继续位列第一。自2004年公司成立至2024年间,公司累计为中国60%的已上市I类新药提供了研发服务。2024年,公司为28个中国I类新药提供了服务,并助力多个中国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成功上市,拿到药品和器械项目批件及注册证总数超过500个。

    报告期内,尽管受上游行业周期性波动的影响,中国临床研究外包行业产生了较为激烈的竞争态势,并对公司来自国内客户的新签订单价格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公司商务拓展部门及全体员工全力以赴,一方面继续深耕国内优质客户,持续开发其在国内的临床研发及相关业务订单;另一方面也积极开拓来自大型跨国药企和海外临床研究的业务机遇。同时,随着国内生物医药行业逐渐企稳,临床研究外包服务需求有所复苏;在激烈的竞争态势下,部分中小型临床CRO也开始逐渐收缩规模,供给端呈现优化的趋势。2024年,公司通过提高客户管理水平,制定和优化管理策略和规则,进一步巩固了与优质且多元化客户群体的业务合作,有效提升了客户赢单率,开发的新客户数量同比增长了22%。

    经过不懈努力,公司的新签订单数量和金额均较去年同期实现较好增长,新签订单增长主要来自于大型跨国药企在国内的需求,尤其是在综合证据生成(IntegratedEvidenceGeneration)和现场管理(SMO)等领域,以及中国药企、生物科技公司以及其合作伙伴和海外早期生物科技公司在海外的临床需求增加。受惠于此,公司在海外市场的商务拓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北美市场的新签订单和业务均实现了快速增长。报告期内,公司订单需求同比2023年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新增合同金额为人民币101.2亿元,受存量合同(绝大部分为2024年之前签署)取消及发生金额为负的合同变更的影响,净新增合同金额为人民币84.2亿元,同比增长7.3%。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待执行合同金额157.8亿元,同比增长12.1%。

    报告期内,公司建立了临床运营策略委员会,汇集相关资源和专家,强化临床策略方面的能力,并有效提升了临床项目竞标成功率以促进订单转化。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商务拓展,公司决定按治疗领域成立具有针对性的商务拓展业务团队,已成立了细胞基因治疗(CGT)、放射性药物、减重、眼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CNS)治疗领域业务线,整合公司在该类领域内的行业资源和业务经验,向该相关领域的客户和项目提供定制化的研发策略和临床开发服务。公司还成立了针对跨国药企(MNC)的解决方案部门,制定专门面向MNC客户开发和市场拓展策略,促进与其在国内的长期战略合作;同时为MNC客户在国内提供服务于综合证据生成(IntegratedEvidenceGeneration)需求的广泛一站式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深化全球布局和服务能力,持续拓展海外业务,加速国际化进程;持续对以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为代表的海外市场进行投入,已初步建立独立的海外业务能力和品牌,在继续稳固国内客户及其海外合作伙伴出海项目的基础上,开始逐步拓展海外初创公司客户的本土项目。2024年公司海外临床CRO业务新签订单、收入和利润均实现高速增长。公司在境外(主要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及韩国等国家)进行中的单一区域临床试验由截至2024年6月30日的208个增至本报告期末的233个。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执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MRCT)62个,累计MRCT项目经验达到148个。

    2024年,公司在北美建立了本土医学监查(MM)和药物警戒(PV)团队。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的美国临床运营团队超过120人,覆盖美国25个州的65个城市,与美国45个州的超过700家临床试验中心开展合作;截至报告期末,美国地区正在进行中的临床试验57个,其中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28个,公司累计在美国地区开展的临床试验数量超过120个。

    2024年,公司整合了跨越东欧至西欧的共15个子公司和分支机构,统一以泰格欧洲(TigermedEMEA)事业部进行管理,以提高运营效率;截至报告期末,欧洲临床运营团队超过110人,布局在20个国家,累计在欧洲执行了超过100个I-IV期临床试验。截至报告期末,公司韩国团队(DreamCIS)人员规模达到428人,同比增长16%,正在进行中的项目超过140个;公司的东南亚临床运营团队超过70人,分布在东南亚的主要国家,在东南亚地区进行中的临床试验项目44个;澳大利亚地区新增临床试验项目20个并与更多当地临床机构开展合作。2024年7月,公司完成了对日本CRO公司MedicalEdgeCo.,Ltd.(MedicalEdge)的收购,进一步加强了在日本及亚太地区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和临床数据信息系统服务的布局;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日本本土临床服务团队增加至21人,有10个在日本执行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项目。未来公司将持续通过团队扩张或潜在的并购整合,进行全球商务开拓,实现海外业务的增长以及临床运营的协同能力,在欧美以及新兴区域市场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加强当地临床试验运营的专业能力,逐步提升全球运营能力,助力客户走向全球,成为创新产品国际化的桥梁和纽带。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寻求与医疗健康行业各参与方建立互惠互利的外部伙伴关系以推动合作。在国内,E-site卓越中心在原有250多家重点合作中心的基础上,新签署20家战略合作中心形成了多元化深度共赢的战略合作模式。公司针对E-Site合作中心开展院内培训体系建立、机构资质申请服务和临床研究GCP培训等,共同探索建立高标准的临床研究管理体系,助力新药研发,满足广大患者的临床需求。在海外,公司启动中非数字化合作并与非洲创新医疗组织PurposeAfrica签署合作备忘录,与韩中经济贸易促进协会等国际伙伴签署合作协议,推动在非洲、韩国等国家地区的合作。

    报告期内,公司在北京通州设立中国北方总部,位于浙江嘉兴泰格医药二期大楼也顺利落成,泰格医药生物医药企业孵化中心启动,已形成集研发、孵化、投资于一体的综合平台,进一步扩大对创新生态的赋能,公司凭借丰富的市场经验与广泛的网络资源,为入驻企业提供战略规划、市场拓展等多角度的支持,助力企业快速成长。

    作为全球化医学研发赋能平台,公司致力于向世界贡献泰格方案,传播“成为最有影响力CRO公司”的企业愿景,和“始终与创新同行”的品牌宣言。通过多元化、平等、包容的企业文化致力于让不同国家、文化和背景的人才在工作中得到平等与支持,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在其岗位上更好地实现自我的价值,真正地拥有归属感。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ESG管理上不断进取,2022年7月至今,公司维持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国证ESG评级中最高的AAA评级,2024年公司MSCIESG评级保持为AA等级。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全球员工数量达到10,185人,覆盖33个国家,其中海外员工1,600余人。有近千名专业临床监查员(CRA),超过3,400名专业临床研究协调员(CRC),800余名的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专业人才,以及约1,800名实验室服务团队人员。2024年公司员工数量同比2023年有所增长,主要由于公司在报告期内新增控股子公司上海观合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放眼未来,公司将持续拥抱监管变革、技术创新和全球拓展,持续完善和打造一体化临床研发服务平台,提升端到端的一站式服务能力。公司将通过建立特定治疗领域业务团队,不断拓展跨国药企和国内大型药企客户业务;通过可持续增长和潜在收购提升公司在美国和欧洲等地的商务和运营能力;同时将加强建设与行业各方的互惠协作关系,进一步巩固公司在国内市场的优势地位,提升全球市场份额,力求实现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和业绩增长,为股东持续创造回报。

    注①:数据来源于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审中心(CDE)公开信息(临床试验数量包括BE项目),Globaldata数据库。注②:数据来源于医药魔方数据库,泰格医药分析。

    注③:数据来源于医药魔方数据库TrialCube,泰格医药分析;前20大跨国药企包括:Merck&Co.;Roche;Bayer;Johnson&Johnson;AstraZeneca;Novartis;Sanofi;EliLilly;AbbVie;Pfizer;Bristol-MyersSquibb;GSK;NovoNordisk;TakedaPharmaceuticals;Amgen;GileadSciences;BoehringerIngelheim;CSL;AstellasPharma;VertexPharmaceuticals。

    公司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战略与实施进展

    2023年以来,生成式AI取得突破性进展,引发了各界对于预训练大语言模型、深度学习框架以及大数据训练等底层技术的高度关注。生成式AI技术能够提升效率与自动化水平,并在辅助研发、内容生成、辅助决策与数据管理等多个场景中实现应用,在未来将会对生物医药、临床研究和公司所在的临床CRO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生成式AI技术的突破也让生物医药和临床研究领域各个链条的参与者们使用AI技术的意愿显著提高。数字化和智能化是公司未来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是实现长期业绩增长的关键。同时,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创新,也是生物医药行业向前发展的必然选择。

    AI技术的应用正在对临床试验的过程和方式产生影响,并带来效率提升与成本重构,这将推动临床CRO现有服务模式的革新。在AI技术的推动下,未来的临床试验周期有望缩短,自动化水平将大幅提高,高质量的数据资产(高质量结构化数据集,如带注释的医学影像、多组学数据等)将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在监管层面,美国FDA等全球主要监管机构已开始接纳AI工具(如AI辅助终点评估)参与药品和器械的评审;未来,在大规模运用AI技术的同时充分保障临床受试者和患者的权益将会是监管关注的重点,同时数据和信息安全也将会是行业更为关注的重点问题。

    AI对临床CRO的赋能体现在多个方面。在临床试验设计与优化方面,AI技术可通过分析历史试验数据、受试者特征和疾病机制,协助生成最优试验方案、动态调整入组标准和剂量策略进行自适应试验设计;也可以利用真实世界数据(RWD)和生成式AI模拟对照组,实现虚拟对照组构建,模拟临床试验开展,减少正式试验的风险。在受试者招募与分层方面,NLP技术可以解析电子健康档案(EHR)、影像报告和基因数据,快速筛选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实现精准患者匹配,提升入组效率。此外,机器学习模型能够预测受试者依从性,协助判断受试者脱落风险,以便提前干预以降低脱落率。在智能监查与风险管理方面,AI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数据清洗,通过识别临床试验数据中的异常值,减少人工核查工作量,同时基于多模态数据(如患者日记、可穿戴设备)构建风险评分模型,提前预警试验安全性问题。在智能医学撰写与注册业务领域,基于生成式AI的结构化写作系统可以整合试验数据并自动输出CSR初稿;大语言模型驱动的监管问答机器人,可实时解析不同监管机构指南差异,高效辅助申报策略制定。

    公司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战略。公司数字化推进中心全面负责集团数字化与智能化战略的推进与实施,目前已初具规模。2025年初,公司召开了“AI主题创新研讨会”,联合集团各业务部门和技术团队共同探讨AI在企业运营和业务中的应用,分享AI在实际场景中的需求和使用经验,明确并启动集团AI战略规划,建立可持续的治理体系。

    公司已于2025年2月完成开源大模型DeepSeek-R1的本地化部署。公司子公司泰雅科技以开源模型Qwen2.5为基座,打造了面向医学领域一站式的AI产品泰雅大模型医疗场景解决方案(医雅AI大模型平台),并基于开源医学类语料以及蒸馏数据,针对医疗场景进行深度适配,完成了泰雅医学大模型的训练和优化;并在包括医学语言理解、医学语言生成、医学知识问答、复杂医学推理、医疗安全和伦理在内的五大MedBench评测维度打分中取得优异成绩。医雅AI大模型平台目前已上线并覆盖多个医学应用场景,为新药研发、临床试验及注册申报等领域提供智能翻译、医学问答、医学搜问一体等解决方案。

    公司医学翻译业务是目前AI技术落地最成熟的场景之一,已经构建了全链路的AI翻译产品能力,并通过不断优化机器翻译效果、大模型Agent,在翻译流程管理方面实现全流程RPA能力。针对医疗大健康行业的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的AI翻译解决方案,支持多语言环境下的医学文献、报告等文件的精准翻译,赋能翻译业务人效提升。

    临床试验场景下,公司也将着力应用AI技术优化集团内部临床试验流程,包括文件质控、智能问答、医学写作、数据管理、患者招募、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等方面。2025年初已完成公司AI应用体系合规初步规划,预计2025年2季度完成AI管理的Policy以及AI伦理,公平性及审计的体系文件。后续,公司将运用已经部署的模型,建立基于AI的一体化中心化临床试验平台,以智能化的“临床新基建”更好地实现中心化与一体化。

    下一步公司将通过研发基于AI技术的文档自动化处理系统,提升临床试验文档处理的效率和准确率,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成本;并通过建设AI赋能的知识管理平台,以提升知识的获取、组织、共享和应用效率,帮助公司高效利用内部的知识资源,促进创新和决策制定。开发并推出基于AI的临床试验原生产品,建设以大语言模型为核心的医学智问垂直搜索平台,从0到1研发临床试验智能写作产品,打造PMF(Product-MarketFit)。加速AI驱动的医学翻译产品的研发与推广,特别是在高需求语言上的精准度提升,实现技术创新。

    公司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战略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在未来,公司预计会继续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投入,扩大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队伍,力求实现AI能力的进一步突破,在确保高质量合规水平的前提下,扩大AI的应用场景范围,提升公司业务效率,并打开潜在的新业务机遇,进一步巩固公司的行业地位。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647,408.51万元,上年同期728,911.13万元,同比下降11.18%。其中,临床试验技术服务收入317,813.99万元,上年同期416,812.83万元,同比下降23.75%;临床试验相关服务及实验室服务收入329,594.52万元,上年同期312,098.30万元,同比增长5.61%。

    从地域角度,公司境内主营业务收入345,026.16万元,上年同期416,250.15万元,同比下降17.11%,境内收入下降主要由于2024年临床试验技术服务板块境内收入同比下滑,具体原因于按板块分析中详述。

    公司境外主营业务收入302,382.35万元,上年同期312,660.97万元,同比下降3.29%,境外收入下降主要由于上年同期,公司产生了部分特定疫苗项目相关收入,剔除该等项目后公司的境外收入同比实现了增长。

    (1)临床试验技术服务

    报告期内,临床试验技术服务收入317,813.99万元,上年同期416,812.83万元,同比下降23.75%。临床试验技术服务板块收入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有:1)2023年,板块内有部分特定疫苗项目相关收入;2)国内创新药临床运营业务收入同比下滑,主要因为行业周期和结构性变化,2023年国内创新药临床运营新签订单金额同比有所下降,导致报告期内,主要是2024年上半年,公司执行的国内创新药临床试验整体工作量有所下降;同时,2023年下半年以来,受国内行业竞争格局影响,国内临床运营新签订单的平均单价有所下滑,导致公司在2024年执行该等订单时同等工作量对应产生的收入相应有所减少;3)报告期内,主要在2024年下半年,公司有部分国内创新药临床运营订单被取消,同时部分订单因客户资金问题产生较为明显的回款压力,从而被终止,该等订单主要来自于国内依赖外部融资的初创型生物科技公司和部分疫苗企业,这对板块的收入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024年,剔除部分特定疫苗项目相关收入的影响,公司海外临床运营业务继续呈现出较快的增长的态势,在北美的临床运营业务收入及新签订单持续快速增长。受益于多元的业务需求,包括来自跨国药企的需求,公司的医疗器械、药物警戒业务也在2024年实现了较好的增长。该类业务的增长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内临床运营业务在报告期内给板块带来的影响。报告期内,板块内的临床注册业务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国内行业发展及行业周期影响,执行项目平均单价有所下降,收入同比也有所下滑。板块内的医学翻译等其他业务在报告期内表现较为稳定。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正在进行的药物临床研究项目从2023年12月31日的752个项目、2024年6月30日的800个项目增加至831个项目。

    公司远程智能临床试验(DCT,DecentralizedClinicalTrial)技术和平台已广泛应用于注册临床、上市后研究、真实世界研究、研究者发起的研究等各类项目中,覆盖肿瘤、血液疾病、中枢神经、呼吸、内分泌等多个领域。2024年,公司新发布多个远程智能技术平台,包括远程监查CTRM系统、受试者入组资格讨论系统(SEDS)以及安全性报告分发和接收系统(SafetyPortal),同时也将以上各系统集成至泰格一体化DCT平台iTigermedPlatform。同期,公司通过DCT模式助力某美国MNC全新一代CGRP受体拮抗剂治疗偏头痛在中国获批。2024年,公司进行中的临床试验有约四分之一采用了远程智能混合临床研究模式(DCThybridmodel)。同时,公司参与了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CDSDR)《DCT实践案例分析及策略研究》课题,并担任课题副组长、课题组秘书长,牵头发起中国DCT行业实践调研。公司的一体化DCT解决方案有望进一步提高临床试验技术服务的效率。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正在进行614个医疗器械项目,包括医疗器械和IVD临床试验运营、医学监查、方案设计和医学撰写等;医疗器械团队服务了全球超过2,100家客户,累计医疗器械和IVD注册项目经验6,000余个,累计医疗器械和IVD临床试验项目经验1,000余个。报告期内,公司医疗器械团队承接了国内多个首创产品的临床运营服务以及支持了多个行业创新领先产品的临床策略,助力6款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成功上市;IVD服务成功开拓泛肿瘤早筛、阿尔茨海默病及血型试剂检测等体外诊断快速增长的特色业务领域。2024年上半年,公司宣布收购能盛(NAMSA)中国器械团队,并与能盛达成中国区独家战略合作协议,扩大了团队规模及海外服务触达范围,包括医疗器械咨询、法规事务、质量咨询、临床研究等。公司医疗器械临床服务子公司泰格捷通荣获“2024未来医疗100强—最佳客户满意度器械CROTOP5”奖项。

    公司注册团队服务的客户数量从上年末的720家增至845家,累计完成1,230个项目,助力3个产品在中国获批上市,以及100个产品获得中国NMPA、美国FDA、欧盟监管机构等的受理,助力63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IND申请在多个国家获得批件。报告期内,公司新增美国FDAIND项目39个,完成了31项美国FDAIND的递交并获得临床批件。

    公司持续加强药物警戒团队建设,拓展高附加值领域并打造高规格药物警戒医生团队。该业务更多聚焦在临床、上市后药物警戒相关安全性分析维度,更多发挥警戒价值。截至报告期末,全球范围内的药物警戒专业团队规模达到190人,完成东南亚、日本等地专业人员的布局,首次建立了美国本土的药物警戒团队,药物警戒业务新增在研项目224个,新增客户179家。未来公司将持续完善全球安全警戒服务一站式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医学翻译业务新增66家客户,其中药企28家,医疗器械企业38家,成为多个欧美跨国制药企业的亚太区一级供应商和全球供应商。公司发布并上线自主研发的智能翻译系统“医雅AI智能翻译平台”,借助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技术,通过神经翻译引擎、DeepSeek赋能的自动质检与润色,预期可将翻译效率提升1-2倍、成本降低30%左右。2024年公司成立两家子公司–泰思雅信和泰知雅信,专注于学术写作编辑、知识产权相关语言服务、精准翻译等,以扩展在医学语言服务细分领域的服务范围和能力。2024年,公司旗下从事翻译业务的子公司雅信诚入选“2024语言服务推荐企业”和“应急翻译与语言服务推荐企业”。

    2024年,公司进一步丰富真实世界研究(RWS)业务类型,除传统的chartreview形式回顾性研究、前瞻性研究外,新增基于区域医疗数据库、ePro数据等创新模式的RWS服务,2024年通过RWS支持多个注册项目成功获批;助力一项纳入1.5万例中国患者8年随访数据的大型真实世界研究,并在2024年10月获批上市,成为中国乳腺癌领域首个在RWS新法规指导下获批的适应证。

    (2)临床试验相关及实验室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临床试验相关服务及实验室服务收入329,594.52万元,上年同期312,098.30万元,同比增长5.61%。2024年,受益于充足的业务需求和与2023年同期,尤其是上半年,相比较为明显的效率提升,板块内的现场管理业务同比实现较快增长。同期,板块内的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业务相对稳健;实验室服务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方达控股在中国的业务受到了行业激烈竞争态势的负面影响;医学影像、受试者招募等板块内其他业务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国内相关行业发展及行业周期影响,执行项目平均单价有所下滑。

    报告期内,公司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服务获得了更多国内外新客户,全球数统客户数量由去年同期的340家增至报告期末的407家;并助力15款新药在中国和海外获批上市。报告期内,公司成立了由25名员工组成的数据科学团队主要负责开发数据治理、数智分析、智能开发和中心化监查四个模块,提供定制化的动态追踪管理、数据可视、报表自动化等服务;公司自主开发的RBQM(基于风险的质量管理系统)1期平台成功获得国家专利。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有842个正在执行的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项目,其中517个项目由国内团队实施,325个项目由海外团队实施。公司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团队在中国、韩国、美国及印度拥有800余名专业人才。

    报告期内,公司现场管理团队完成344个项目;新签订单同比保持较快增长,外资跨国药企及头部生物科技企业客户占比不断提升;为15个中国已获批1类新药提供了SMO现场管理服务。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为70个中国已获批1类新药提供了SMO现场管理服务;正在进行的现场管理项目由2023年末的1,952个增至2,253个。2024全年,公司现场管理团队接受各类省局国家局核查130次,均无CRC层面重大问题,通过率100%。公司现场管理团队与中国超过140座城市的1,200多家医院和临床试验中心合作,设置分公司15个,拥有超过3,400余名专业临床研究协调员(CRC)。

    报告期内,从事实验室服务业务的公司控股子公司方达控股在美国引进Nulisatm平台和ARGOTMHTSystem以提升生物样品分析和生物标志物分析能力;在意大利内尔维亚诺收购临床前DMPK和生物分析实验室,扩展了在欧洲的药效学和分析业务。方达控股子公司方达制药建立起了药物研发、临床试验用药/安慰剂生产以及药物临床供应一体化流程与服务。截至报告期末,方达控股累计通过中国NMPA及美国FDA现场核查超过220次,累计为90个已获批药物提供一致性评价服务;在执行的实验室服务项目数量为4,990个。

    报告期内,公司医学影像业务新增项目超过60个,新增客户超过25家,2024全年团队为7款中国和日本获批的新药提供了独立影像评估服务。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医学影像业务累计客户超过120家,项目覆盖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等多个治疗领域。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医学影像团队累计已助力33款新药获批上市。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毛利215,378.30万元,上年同期278,325.98万元,同比下降22.62%;主营业务毛利率由上年同期的38.18%下降至33.27%。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成本432,030.21万元,上年同期450,585.15万元,同比下降4.12%。

    (1)临床试验技术服务

    报告期内,临床试验技术服务板块毛利润为93,951.35万元,上年同期159,244.85万元,同比下降41.00%;板块毛利率由上年同期的38.21%下降至29.56%,降幅较大。板块毛利率在2024年同比明显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因为1)主要由于2024年国内临床运营业务执行的订单平均单价同比有所下滑,因而执行该等订单时同等成本对应的收入相应有所减少;与此同时,公司秉承“质量至上”的宗旨持续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临床运营服务,以及保持稳定专业的国内临床运营团队;2)报告期内,主要在2024年下半年,公司有部分国内创新药临床运营订单(绝大部分为2024年之前签署)被取消,同时部分订单因客户资金问题产生较为明显的回款压力,从而被终止,该等订单主要来自于国内依赖外部融资的初创型生物科技公司和部分疫苗企业,这对板块的收入产生了一定的调减,因而对板块的毛利率造成了较为明显的影响。

    报告期内,团队工作效率提升和较高质量的在执行订单,使板块内的器械临床业务毛利率同比有所提升;注册、医学翻译等板块内其他业务毛利率基本保持稳定。

    (2)临床试验相关及实验室服务

    报告期内,临床试验相关及实验室服务板块毛利润为121,426.95万元,上年同期119,081.13万元,同比增长1.97%;板块毛利率为36.84%,与上年同期的38.16%相比略有下滑。

    报告期内,板块内现场管理业务毛利率同比有所提升;这一方面是因为公司现场管理团队工作效率同比有所提升,因为2023年,尤其是上半年,现场管理业务的工作效率尚处在恢复期;另外,在报告期内,公司的现场管理团队也执行了更多的盈利能力较好的订单。

    同期,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业务毛利率同比有所下滑,主要因为成本较高的海外执行团队占比增加和盈利能力稍低的国内业务占比有所提升,但公司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业务的盈利能力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报告期内,实验室服务的毛利率同比下降,主要由于方达控股的收入增长放缓,同时,随着方达控股新建的临床前研究设施、位于中国和北美的实验室等陆续开始运营,新业务和新实验设施产生的相关固定成本增加,贡献的毛利率较低,导致实验室服务毛利同比下降。

    报告期内,医学影像、受试者招募等板块内其他业务毛利率与去年同期相比较为稳定。

    公司员工总数由截至上年末的9,701人增至本报告期末的10,185人。

    国内员工人数由2023年12月31日的8,069人和2024年6月30日的7,626人增加至本报告期末的8,559人,人数增加的主要由于报告期内公司新增控股子公司观合医药,以及现场管理业务新增部分员工以满足其发展需求。报告期内,公司对个别受国内行业周期性影响较大的部门规模进行了适当的缩减,例如国内实验室服务团队及疫苗临床运营团队;同时,因为国内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公司2024年对个别业务板块进行了战略调整,该类板块的人员规模也随之下降。

    海外员工人数由2023年12月31日的1,632人和2024年6月30日的1,722人下降至本报告期末1,626人,人员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公司海外实验室服务团队规模减少约200人。报告期内,公司在主要海外市场的临床运营、项目管理及业务拓展团队规模继续增加,作为业务增长策略的一部分,公司预计在未来将持续扩大主要海外市场的临床运营、项目管理团及业务拓展团队的规模。

    高素质且稳定的员工对于公司向客户提供始终如一的优质服务至关重要。公司将致力于吸引具有全球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行业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等以支持全球扩张,也将继续完善员工招聘、转岗、培训和发展计划以及长期激励计划以培养和保留人才。

未来展望:

风险

    1、不可抗力事件、自然灾害或爆发其他流行病及传染病及其他紧急事件的风险

    未来发生的任何不可抗力事件、自然灾害或爆发其他流行病及传染病及其他紧急事件可能对公司业务运营、财务及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公司可能在未来面临对项目、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其他中断事件,如公司吸引及保留客户的能力、向现有及未来客户收回款项的能力、招募健康的志愿者和患者进行临床试验的能力,以及进行优质项目研发和及时交付的能力有关的风险。该情况对公司业务造成的影响程度将视未来发展而定,目前仍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虽然公司已制定业务连续性管理计划,在紧急事件或破坏性事件发生的前、中、后期,及时、有组织地促进关键业务、职能及技术的恢复,使公司业务能够稳定发展。若公司的业务连续性管理计划无法应对相关突发事件及不可抗力的影响,则可能对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前景产生不利影响。

    2、生物制药研发服务需求下降的风险

    公司业务的成功主要依赖与客户(大多数为生物制药及医疗器械公司)所签订服务合同的数量及规模,受惠于全球制药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客户研发预算增加及客户外包意愿增强等因素,使客户对公司服务的需求日益上升。如上述趋势的放缓或逆转可能对公司服务的需求造成不利影响。此外,若制药行业投资减少,相关生物制药研发服务的外包需求也可能减少,可能对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前景产生不利影响。

    3、未能适应法规/政策更新或变更的风险

    由于公司属于生物制药研发行业,运营或所提供服务通常受所在国家与地区的相关当地有关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在发达国家,监管生物制药研发行业的法规与政策通常已经确立。中国地方政府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一直在逐步制定及完善中国生物制药研发活动的相关法规与政策。此外,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生物制药研发行业。虽然公司高度重视该等法规、政策及技术的最新发展,如果公司不能制定新的经营战略,及时适应该等相关法规、政策或技术的更新或变化,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

    4、竞争加剧的风险

    全球临床合同研究机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公司面临多方面的竞争,包括价格、服务质量、服务范围、灵活性、能力、提供服务及时性、符合监管标准及客户关系等。公司与跨国CRO及国内中小型CRO竞争,同时,公司也与客户自有的开发团队竞争。若无法与现有竞争者或新竞争者进行有效竞争,则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会受到不利影响。此外,竞争加剧会对公司的服务造成定价压力,并可能会降低收入及盈利能力。

    5、业务扩张及战略实施失败的风险

    公司预计未来业务会得到持续发展,因而将继续扩大服务范围及增强全球影响力。因此,公司将不断提高并更新服务及技术、优化品牌、销售及营销工作以及招聘、培训及管理员工。所有该等工作将需要投入大量管理、财务及人力资源。

    若公司无法有效管理增长或战略,公司未必能成功扩张,且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或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6、未能遵守现行或未来法律、规例或行业标准变动的风险

    世界各地的政府机构及行业监管机构就客户如何开发、测试、研究及制造药物、医疗器械及生物制剂,以及合同研究机构及其他第三方如何代表客户执行有关受监管的服务实施严格的法规或行业标准。鉴于公司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广泛且涵盖不同地理范围,公司受限于世界各地适用法律及监管的规定。同时,公司在运营过程中高度重视遵守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并将持续投入,以加强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及合规程序建设。如果未来公司未能遵守业务开展所在地区的法律、法规或行业标准,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可能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此外,监管机构可能不时更改其法律及监管规定。因此,如果公司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及合规程序未能充分适应新的法律及监管要求,且公司可能需要产生额外的合规成本及面临相关政府部门发出负面调查结果的风险,这可能会对公司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造成重大不利影响。此外,如果公司存在因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行业标准导致政府监管机构对公司采取任何行动,即使公司最终成功抗辩或解决,也可能导致公司承担相关法律费用,并使管理层对公司业务营运的注意力转移,对公司的声誉、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7、未能取得或重续业务所需的若干监管批准、牌照、许可证及证书的风险

    公司需要向有关部门取得并维持多项批文、牌照、保证、认证、许可证、登记及证书进行业务经营。若公司或公司的业务伙伴未能取得业务所需的批文、牌照、保证、认证、许可证、登记及证书或未能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则可能对公司采取强制措施包括暂停或终止牌照、批文、保证、认证、许可证、登记及证书,有关监管机构颁布命令导致公司需停止营运、受到罚款及其他处罚,以及可能包括需产生资本支出或采取补救行动的整改措施。若采取该等强制措施,公司的业务经营可能受到重大不利影响。此外,若干该等批文、牌照、保证、认证、许可证、登记及证书需由有关部门定期续期,且续期标准可能不时更改,若公司未能取得必要的续期及未能以其他方式保持随时开展公司业务所需的所有批文、牌照、保证、认证、许可证、登记及证书,公司的业务可能受到严重影响或被终止,从而对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造成重大不利影响。此外,现有法律法规及相关解释或执行可能发生变动,新的法律法规等可能随时生效,可能要求公司取得额外的牌照、批文、保证、认证、许可证、登记及证书。若公司未能取得额外的批文、牌照、保证、认证、许可证、登记及证书,公司的业务可能受到严重影响或被终止,从而对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8、未能满足客户期望的风险

    如果客户认为公司的服务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客户可能会将一部分或全部业务分配给公司的竞争对手,并减少或终止与公司的业务,公司未必能以相近或更高的代价发现新的客户。因此,公司可能会因为流失客户而有所损失,或不能获取新客户而导致公司维持及增加收入的能力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9、丧失主要客户及合同的风险

    如果主要客户大幅削减对公司服务的支出,或终止业务关系,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可能受到重大不利影响。此外,若公司正常开展的多份合同或一份大型合同受到终止、延迟或变更,可能会对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10、收购及投资的风险

    过往公司能通过多项收购及投资实现业务增长,公司未来将继续进行选择性的收购及投资。如果未能物色到合适的收购或投资标的,或做出的收购、投资未能顺利实施,公司可能无法从该等交易中实现预期回报,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

    11、未能吸引、培训、激励及挽留人才的风险

    公司在持续扩张的同时,已建立具有丰富项目管理经验及研发能力的人才库。娴熟及出色的人员协助公司在药物及医疗器械行业的研发技术和方法方面与时俱进,对公司的成功尤为重要。公司的业务经营也依赖具备高技术能力的人员,以满足公司在项目管理、质量控制、合规、安全及健康、信息科技及营销等方面的需求。为了培养及挽留人才,公司通过举办培训及讲座向员工提供持续的培训。公司也向主要技术及管理人员提供股权激励计划,藉此提供机会让其分享公司经营成果。公司将持续吸引及挽留技术娴熟的人员。由于符合专业资质的人员供应有限,有关人才受制药公司、医疗器械公司、合同研究机构的青睐,公司须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及福利待遇以吸引及挽留人才。公司未必能够一直聘请及挽留足够数量的符合资格的人员,以符合公司的预期增长以及维持稳定的服务质量。预计随着中国和全球CRO市场增长,公司招聘和挽留人才的支出将继续增加。如果人员成本大幅增加,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可能受到不利影响。此外,公司未必能够一直成功培训专业人员以适应科技发展、不断演变的标准及不断改变的客户需求,公司的服务质量可能因此受到严重影响。若无法吸引、培训或挽留技能娴熟的人员,公司的声誉、业务、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前景可能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12、人才流失的风险

    公司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对过往业绩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对公司的成功至关重要,若任何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离职,可能无法找到合适的人选替代,且招聘及培训新员工可能产生额外开支,这可能对业务及增长造成干扰。此外,由于公司预期将继续扩大经营及开发新服务及产品,故需要继续吸引及挽留经验丰富的管理、主要技术及科研人员,该等人才竞争激烈,合适的应聘者数量有限。公司如未能及时吸引或挽留该等人员,可能会对公司的竞争力、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13、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的风险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上市公司股权、非上市股权、非上市基金投资和结构性存款及衍生金融工具,上述资产价值受市场波动较大,公司不能确保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将继续保持变动收益,且未来会继续通过处置金融资产而获利,如果发生该等损失,公司业绩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报告期内,公司取得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50168.82万元,上年同期35277.06万元;公司取得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的出售收益72.67万元,上年同期23235.92万元。公司不能保证将继续取得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的出售收益,财务业绩也可能会受到重大影响。

    14、汇率风险

    公司的大多数销售及成本均以相同货币计价。公司若干子公司拥有以外币计价的收入、成本、资本支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及借款,因此公司面临一定的外币风险。此外,公司若干子公司有其各自的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计价的应收款项及应付款项。公司主要面临美元的外汇风险,若未来人民币兑美元大幅升值,公司的收入增长可能受到负面影响,利润率也可能下降。目前公司尚无外币对冲政策,管理层将会持续关注外汇风险,并将在必要时考虑对冲重大外币风险。

    15、国际政策及形势变化的风险

    如果发生以下情形,包括但不限于:开展境外业务所在任何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行业政策或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出现地缘政治紧张、国际冲突、战争、贸易制裁等任何不可预见及不可预测的因素,或其他不可抗力事件,公司的海外扩张、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可能受到不利影响。国际市场情况和国际监管环境历来受国家之间的战争和地缘政治摩擦的影响,贸易政策、条约及关税变动,或该等变动可能发生的预期,均可能会对公司经营所在区域的财务及经济状况、公司的股份上市及交易的资本市场,以及对公司的海外扩张、筹资能力、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泰格医药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