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中国银行(601988)发布2024年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加快推进金融科技创新
本行持续追踪技术变革演进趋势,深入探索金融科技赋能业务发展的实践场景和创新路径。2024年末,本行科技条线共有员工14940人,占比为4.78%;其中境内商业银行科技条线共有员工11606人,占比为4.24%。2024年,本行信息科技投入(境内监管口径)238.09亿元,占营业收入3.76%。
筑牢基础底座支撑。持续完善以北京、上海、内蒙古和林格尔、安徽合肥四地为核心节点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内蒙古和林格尔金融科技园区一期投入运营,安徽合肥园区二期主体结构封顶,形成服务覆盖全国、面向全球的分布式架构。集团云平台总体规模达3.80万台服务器。持续升级优化基础技术平台,推动架构统一、工艺统一、标准统一。截至2024年末,分布式技术平台对接326个应用,前端技术平台推广至153个应用,大数据技术平台推广至157个应用。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深化人工智能、隐私计算等新技术应用,2024年新增超900个业务场景。运用企业级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推进基层减负,覆盖超3000个场景应用,月均执行任务超20万次。持续增强金融服务影像识别能力,累计支持超200种票证识别。围绕算力、算法和数据,建立专职队伍并加快大模型技术创新应用,智能研发场景用户超3600人,使用量达170万次,月均生成代码超133万行。持续推进授信报告自动化、远程银行服务支持、营销助手等金融场景应用。综合运用人工智能等各类新技术,在运营管理、精准营销、科技研发等领域节约人力超8万人月。关注量子技术发展前景,实施抗量子密码验证、量子无线通信试点等前沿创新研究。2024年,6项成果获得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奖,其中全球一体化合规管控平台项目荣获一等奖;专利新获授权1392件,累计授权3547件。
夯实公共基础能力。搭建数字化营销平台,打造策略中心、活动中心、权益中心等6个模块,持续丰富个人客户标签,试点上线多种营销工具及活动,提升个性化服务和精准营销水平;新建交易集约、远程核准、现金运营模块,通过新平台完成45项业务上收;深度运用图像字符识别(OCR)等技术提升远程核准审核效率。打造“行家”APP移动办公新门户,建设场景化、一站式的标准化办公流程,推进集团移动办公服务的深度整合和流程再造,实现统一入口、统一体验。
营造产品创新氛围。聚焦普惠金融、养老金融、跨境金融等领域,投产“续融通”等17项新产品,产品数量持续保持增长趋势。举办第三届“揭榜挂帅”创新活动,产出64项创新成果,精准、高效地破解金融服务“五篇大文章”、跨境服务提升、支持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发展难题。开展“硕果行动”创新复制,打造“成果超市”,49项基层优秀成果快速上架,9项获得敏捷推广,涵盖精准营销、对客服务、跨境服务、智能风控等方面,有效带动业务增长,提升客户服务能力。
同时,本行通过中银金科开展金融科技创新、软件开发、平台运营、技术咨询等相关业务。中银金科作为集团科技体系的综合化服务基地、场景生态建设基地、创新平台和统一输出渠道,深度融入集团综合化服务体系,助力集团数字金融发展。赋能集团综合化经营,全面落实“一司一策”信息科技工作方案,推进集团“三平台一服务”综合经营共享类平台建设,助力提升集团综合化科技支撑能力;深耕场景生态建设,通过复兴壹号、企业司库、智慧住建等重点产品建设,助力提升产业数字化服务能力;探索创新技术研究,形成“平台+数据+模型”的“中银科创+”一体化服务方案,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聚焦IFRS17(国际保险合同准则)、反洗钱产品,持续拓展外部合作,为客户提供成熟、稳定、高专业度的系统支持,提升集团“金融+科技”品牌影响力。
专栏:科技引领,全面推动数字化转型
业技融合,“中银跨境e商通”助力外贸保稳提质
近年来,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迅速发展,日益成为外贸保稳提质的重要抓手。本行充分发挥外汇外贸专业优势,创新数字化跨境结算产品供给,面向境内外支付机构及跨境电商平台推出系列结算产品“中银跨境e商通—三方通、海外通、电商通”,服务范围涵盖跨境B2C电商、跨境B2B电商和留学旅游等货物、服务贸易场景,产品类型、业务场景覆盖度及业务规模市场领先。
“中银跨境e商通”运用开放银行新思路,采用标准化接口直联跨境电商企业,实现跨境电商结算交易批量化、线上化处理,通过数字化手段有效提升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中银跨境e商通”推出后广受社会各界好评,荣获2023年度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奖二等奖。2024年,“中银跨境e商通”交易规模8133.27亿元,同比增长39.82%,居市场首位,其中跨境人民币交易规模7422.65亿元;合作客户数51家,头部客户覆盖度超过80%,成功打造了外贸新业态首选合作银行品牌形象,为外贸高质量发展贡献中行力量。
数智洞察,精准画像助力科技企业发展
为着力破解银行服务科创企业过程中“看不透、风控难、周期长”等痛点,本行推出“中银科创+”服务品牌,结合属地业务发展特色需求,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研发“中银科创夸腾系统(简”称“夸腾系统”)。“夸腾系统”运用人工智能、隐私计算等前沿技术,构建16个一级行业和28个产业集群分类,并对企业的技术竞争力、资金充裕率、政策匹配度等综合评价,挖掘产业中先“跑出圈”的优质企业,为更早、更小、有硬科技、具备高成长潜力的科技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目前,本行已对深圳地区12万家科技型企业进行“一企一画像,一户一策略”的数字孪生建模,累计服务深圳地区科创企业客户超1万户,带动科技金融贷款余额增长近1600亿元。
智慧营销,探索个人长尾客户运营新模式
近年来,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理念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规模庞大、分布广泛、诉求多样的长尾客户,商业银行传统的同质化运营策略已无法满足运营需求。本行广东省分行针对长尾客户经营维护痛点,成立智慧客户运营服务中心,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智慧运营中台系统建设,精准匹配用户需求,构建多元触客渠道矩阵,持续优化服务策略,执行服务策略超200条,月均触达客户数超5000万人次。通过“AI外呼+人工协呼”的模式实现服务关怀及客户体验提升,通过企业微信等低成本渠道将服务内容以图文、链接等直观形式触达用户。形成集客群筛选、产品匹配、渠道分发、客户触达、效果评价、策略沉淀为一体的全栈式智慧运营平台,2024年月均带动活跃客户数达200万户。
技术赋能,中银函证服务助力“信用中国”建设
为助力打击会计造假、建设“信用中国”,本行持续推动函证业务数字化转型。整合全行20余个业务系统、近1500条业务规则,实现询证事项系统自动抓取,全流程集中化处理。2024年7月起,本行全面上收纸质函证业务至两个全国集约运营中心,平均回函时间从10个工作日大幅缩短至2个工作日。同时,本行持续迭代优化数字函证服务,投产“中银数字函证3.0”版本,支持自动收发函证、自动校验规则、自动抓取信息、自动制函用印,实现业务办理全程智能化、自动化、无人工作业,平均回函时长缩短到15个小时以内,业务效率提升超过80%。在有效减负基层的同时,从根本上防范人工干预风险,确保回函信息安全、真实、可信。
未来展望:
2025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风险挑战增多,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强,主要经济体表现分化,货币政策进入降息周期。我国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增量政策持续加力,国内经济运行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外部环境中,本行将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宗旨,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在服务金融强国建设中开创中国银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聚焦客户需求,优化金融供给,构建多样化专业性金融服务体系。公司金融提质增量,助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强化重点领域信贷投放,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紧盯客户需求,实施公司客户全产品线营销服务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客户综合服务水平。个人金融围绕MAU+AUM(活跃用户规模+客户资产管理规模)两大重心,持续推进代发薪、第三方支付、财富管理、手机银行、跨境业务、社保卡六大重点工程,全力建设管理、用户、权益、营销、运营、风险六大基础体系,打造用户价值和客户价值共生、功能价值和营利价值共赢的零售银行。金融市场巩固优势,丰富完善产品体系,做优基础产品,做强创新产品;发挥汇率产品优势,积极拓展汇率保值客群,加强金融要素市场、非银、保险等客户营销。综合经营提升贡献,加快推进集团穿透管理体系建设,坚持市场导向,强化协同联动,有效提升市场竞争力。2025年,本行境内人民币客户贷款预计增长10%左右。
聚焦国家战略,发挥传统优势,提升全球布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在港机构服务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能力,做优做强中银香港区域总部,巩固区域布局能力和竞争力,深入挖掘粤港澳大湾区和东南亚战略市场业务机遇;加强人民币综合化服务,夯实人民币业务优势。提升全球化客户服务和产品创新能力,聚焦“一带一路”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提升中资“走出去”和外资“引进来”服务质效;巩固扩大传统优势业务领先地位和自贸业务领先银行优势;加强主权类、传统金融机构类、资管类客群建设,提升重点客群覆盖率。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服务能力,打造跨境人民币一体化服务,支持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中国要素市场,加强跨境人民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清算行履职能力和离岸人民币主流做市商地位。提升境外机构布局、区域管理和市场竞争能力,持续巩固港澳地区地位优势,建设提升中银欧洲IPU区域总部能力,持续推动境外机构强化优势、打造特色。
聚焦风险防控,强化极限思维,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提高全覆盖、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做到机构全覆盖、业务领域全覆盖、业务流程全覆盖、客户生命周期全覆盖。强化资产质量管控,提升跨周期管理能力,加强风险防范化解,确保资产质量稳定在合理区间。提升内控合规管理水平,推广应用网格化管控机制,建立案件风险防控督导机制,做好制裁合规风险管控。筑牢安全生产屏障,压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杜绝重大生产事故,严守反电诈、案件防控、保密管理、应急响应等安全底线。
聚焦固本强基,夯实发展基础,提升集团科技运营质效。加快数字化转型,建立数字化转型评估体系,促进数字技术和金融业务深度融合,构建数字化转型赋能业务发展的新模式,增强金融科技基础支撑能力,加紧解决基层痛点难点问题,优化客户体验。提升渠道运营效能,深度推进渠道运营标准化、智能化、集约化建设,持续优化业务流程,因地制宜推进特色网点建设。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