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数据解析 - 财报审计 - 正文

曙光数创(872808)2024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来源:证券之星APP 2025-03-28 10:15:1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曙光数创(872808)发布2024年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业务概要

    商业模式报告期内变化情况:

    (一)公司简介

    本公司是中科曙光(股票代码:603019)的控股子公司,新一代数据中心冷却技术领先的整体解决方案和全生命周期服务供应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3年北京专精特新百强企业、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中关村软件和信息绿色创新服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先进计算产业联盟绿色计算工作组组长单位。

    本公司2011年底在业内首先提出液冷技术路线,并启动相关技术研究,于2015年率先推出国内首款量产的冷板式液冷解决方案,并于2019年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了基于全浸式液体相变冷却技术解决方案的应用落地。公司客户涵盖政府、金融、互联网、运营商等领域,以高效冷却技术为核心竞争力,为数据中心提供精确制冷、低PUE、低噪音运行和高密度部署,提升数据中心IT设备运行效率的同时,推动高效经济、低碳绿色的数据中心快速发展。

    (二)主要产品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浸没液冷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产品、冷板液冷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产品及模块化数据中心产品,以及围绕上述产品提供系统集成和技术服务。主要如下:

    1、浸没相变液冷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产品-C8000系列

    浸没式相变液冷是将整个服务器或其组件直接浸入冷媒中的冷却方式,经过技术处理后的液态冷媒拥有较低沸点,吸收服务器主要发热元器件的热量后发生沸腾气化,气化的冷媒进入换热器与常温冷却水换热,通过室外一次侧冷凝为液体,完成热力循环。

    2、冷板液冷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产品-C7000系列

    冷板式液冷属于间接式冷却技术,通过液冷板将发热器件的热量间接传递给封闭在循环管路中的冷却液体,通过冷却液体将热量带走的一种散热形式。其中服务器内主要热源(例如CPU、内存等)采用液冷冷板套件进行冷却,其余热源仍采用风冷方式进行冷却。通过这种混合冷却方式,可大幅提升服务器散热效率,同时,降低冷却系统能耗,增强服务器可靠性。

    冷板液冷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产品主要包含液冷服务器冷板套件、液冷机柜、封闭通道、竖直分液单元、液冷换热单元、室外冷却设备及预制化管路等产品。

    (三)主要资质和荣誉

    公司具有机电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二级、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专业承包、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等二级资质,可以提供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以及运维优化等全生命周期服务,全方位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公司先后获得“北京市科学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学进步三等奖”、“数据中心科技成果一等奖”、“杰出科技引领奖”、“优秀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创新奖”,全浸式液冷相变技术荣获NISA联盟颁发的“2022年度技术创新项目特等奖”。

    公司的液冷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入选“2023年度北大创新评论产业研究案例库”、“2023年度北大创新评论产业研究案例库”,承建的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大厦相变浸没式液冷数据中心项目成功入选《京津冀绿色低碳技术典型案例(2023-2024)》。

    (四)核心竞争力

    公司以技术为导向,始终秉承“持续创新数据中心技术,让数字社会更美好”的愿景,致力于成为新一代数据中心领先的整体解决方案和全生命周期服务提供商。截至2024年末,公司员工中技术人员219人,占员工总人数的54.75%,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员工约占17.40%;公司拥有已授权相关专利157项,包含发明专利38项,软著48项,其中与液冷相关的专利123项,软著31项,在审发明专利49项;累计主编或参编国标、行标、团标34部。

    公司以浸没相变液冷的高效冷却技术为核心竞争力,可使芯片超频运行,芯片性能约可提升10-30%,相当于单位算力的拥有成本可降低10-25%。室外侧可以实现全年全地域自然冷却,PUE值最低可至1.04,比传统风冷机房节能30%以上,且可实现计算节点紧凑化部署,单机架功率密度提升到750kW以上,节省机房空间约80%。该项技术目前处于全球先进水平,已在重庆、江苏、山西、河北、浙江等多地完成浸没相变数据中心建设,是国内唯一实现浸没相变液冷技术大规模商业化部署的企业。

    (五)市场地位

    自公司首次推出商业化液冷产品以来,一直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性能、高可靠、绿色节能、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截至报告期,公司已累计建设超过400MW液冷数据中心,涉及科研、能源、政府、金融、互联网、运营商等多个行业。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主编的《液冷数据中心白皮书》,公司在2023年度液冷基础设施市场份额高达61.30%,连续三年蝉联行业榜首。

    报告期内,公司商业模式和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变化。

    二、经营情况回顾

    (一)经营计划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AI技术的高速发展,全球范围内算力需求激增。高算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散热挑战,液冷技术以其高效、节能、环保的独特优势,成为支持AI技术发展的关键,正逐步成为散热领域的主流趋势。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未来五年全球液冷市场规模将保持年均20%以上的高速增长。

    2024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0625.17万元,较上年同比下降22.15%,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42.44万元,较上年同比下降41.21%。主要系公司浸没液冷产品主要应用于先进计算数据中心,随着“东数西算”和国家级先进计算数据中心集中建设周期逐步结束,新一轮建设从规划到落地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公司对应的浸没相变液冷项目尚未完工确认收入,导致2024年浸没液冷产品收入同比下降74.27%。主要经营情况回顾:

    1、持续研发投入,保持技术先进性

    公司的浸没液冷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以低沸点、不导电液体作为冷媒,服务器所有部件均浸没在冷媒中,服务器所有元器件100%液冷,利用冷媒沸腾吸热,发热元器件高效冷却,室外侧实现全年自然冷却,较传统风冷数据中心节能30%以上,第一代C8000浸没液冷解决方案单机柜功率密度达200kw以上,节省机房面积80%以上。

    公司以技术为导向,始终秉承“持续创新数据中心技术,让数字社会更美好”的愿景,持续研发投入,保持技术先进性和产品竞争力。结合算力需求增长带来计算芯片功耗持续攀升,以及液冷渗透率的快速提升,经过技术人员的攻坚克难,第三代C8000浸没液冷解决方案单机柜功率密度突破至750kW以上。

    2、积极探索海外市场

    根据谷歌、淡马锡和贝恩联合发布的《2021年东南亚互联网经济报告》显示,经过经济复苏后,东南亚2021年的互联网经济规模得到了进一步扩大,预计达到174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9%。其中,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移动游戏、短视频等数字业务持续创新,不断拉动整体的数字消费,市场仍在加速扩张。在这种趋势之下,东南亚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数据中心作为承载大规模数字网络应用的底层支持,更是关键。

    据《东南亚数据中心行业报告》,东南亚国家数据中心行业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647MW增长至2020年的985MW,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预计未来将保持稳定增长,当前已有秦淮、万国、德衡、光环新网等国内IDC厂商在东南亚部署数据中心项目。

    报告期内,公司中标客户在马来西亚新建的2栋数据中心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总规模合计达到61MW,以此为契机,公司于2024年7月在新加坡注册设立全资子公司,以东南亚市场为起点,积极探索海外数据中心市场。截至目前,已与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中东等地客户取得实质性接触,客户高度认可公司在数据中心液冷方面的技术能力和产品,预期海外市场未来会成为公司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3、积极推动行业标准化和规模化

    液冷作为数据中心新兴的散热解决方案,虽然在AI带来的高算力需求下蓬勃发展,但是在数据中心渗透率仍不足10%,且以冷板液冷为主,行业内尚没有统一的国家级标准,目前仍以定制化解决方案为主。定制化方案带来验证成本高,原料差异化程度高,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叠加上下游产业链公司切入数据中心散热市场,加剧市场竞争,导致冷板液冷市场毛利率呈下行趋势。

    2024年9月,在国家工信部、国标委引导下,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作为总归口管理单位,公司牵头编制的首部冷板液冷国家标准暨《数据中心冷板式液冷系统技术规范》正式启动。同时公司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宣布《液冷数据中心技术规范》开源发布,邀请行业内合作伙伴、科研机构以及广大开发者共同参与,以开放合作的态度推进液冷技术的发展。此举有利于推动行业标准化和规模化,规范市场行为,避免行业内的无序竞争,推动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4、积极布局冷板液冷市场,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根据IDC的市场调研数据,2023年互联网行业占国内液冷服务器市场的46.3%,成为液冷尤其是冷板液冷最主要的需求来源。公司报告期内通过扩大销售队伍,在全国主要省份建立区域销售团队,拓宽销售渠道等多种方式,互联网行业中标额约为2.6亿元,同比2023年增长2倍以上。

    随着CPU、GPU、TPU等芯片的发展,基于大模型的人工智能产业得以快速迭代,用于大模型推理、训练的智算中心建设明显提速,中国电信研究院发布的《智算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6月,中国已建成的智算中心有40多个。公司在报告期内先后承接了鄂尔多斯、北京、郑州、德州、无锡、杭州、武汉等地多个智算中心项目。

    (二)行业情况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是支撑数据中心正常运行的各类系统的统称,具体包括制冷、配电、机柜、布线、监控等系统,是数据中心的组成部分之一。数据中心是用于在网络上传递、加速、展示、计算和存储数据信息的物理场所,主要应用于对数据计算和储存有较大需求的组织。一个完整的数据中心由数据中心IT设备和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构成。

    目前,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冷却方式主要有风冷和液冷两种方式,风冷方式发展起步较早,技术较为成熟;液冷方式是近几年由于数据中心对散热需求的提升而催生的新方式,指使用液体取代空气作为冷媒,为发热部件进行换热,带走热量的技术。

    根据液冷冷却介质与服务器接触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间接冷却和直接冷却两种方式。间接冷却一般为冷板式液冷,根据冷却介质是否发生相变又可分为单相冷板式和两相冷板式。直接冷却一般为浸没式,根据冷却介质是否发生相变又可分为单相浸没式和相变浸没式。

    随着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AIC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数据量爆发增长,要求数据中心向高密度的方向发展。

    1、行业发展现状

    2011年曙光开启了中国液冷行业的先河。在后续5年中,曙光、华为、浪潮等中国厂商逐渐布局市场并开始大量生产,2019年至今,各大厂商的液冷技术亦突飞猛进。

    液冷产业生态包括上游的产品零部件提供商、中游的液冷服务器和基础设施提供商及下游的算力使用者。上游主要为产品零部件及液冷设备,包括快速接头、CDU、电磁阀、浸没液冷TANK、manifold、冷却液等组件或产品供应商;中游主要为液冷服务器、芯片厂商以及液冷集成设施、模块与机柜等;下游主要包括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以及信息化行业应用客户,包含电信、互联网、政府、金融、交通和能源等信息化应用。

未来展望:

(一)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算力规模持续扩张。人工智能需求高速增长,新型数智化应用日新月异,高密、高算力等多样性算力基础设施持续发展。《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已超过650万标准机架,近5年年均增速超过30%,在用数据中心算力总规模超180EFLOPS,位居世界第二。

    算力的持续增加促进通讯设备性能不断提升,芯片功耗和热流密度也在持续攀升,产品每演进一代,功率密度攀升30-50%,芯片功率密度的持续提升直接制约着芯片散热和可靠性,传统风冷散热能力越来越难以为继,推动液冷新需求。

    1、液冷数据中心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

    AIGC的高速发展离不开高算力的支撑,随着计算芯片功耗持续上升带动服务器及整机柜功耗上升,液冷散热有望成为首选。根据IDC数据,2023年中国液冷数据中心市场将同比增长53.2%,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54亿元,预计2022-2027年,中国液冷数据中心市场将以59%的复合增长率持续蓬勃发展。预计到2027年,随着AI系列应用的规模化落地以及液冷生态的日趋成熟,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大关(注:液冷数据中心包含IT设备和液冷数据中心基础设施)。

    2、互联网、电信运营商、金融三大领域是未来需求主力

    互联网、电信运营商、金融仍是中国液冷数据中心应用比重最大的三个领域。其中互联网主要是AI大模型使得数据中心负荷热量增加、对液冷技术需求提升,电信运营商大力推动液冷数据中心的应用,而金融的安全要求更为严格,长期追溯等要求提升数据中心功率密度,也带动了对液冷的需求。预计2025年互联网行业液冷数据中心占比将达到24.0%,金融行业将达到25.0%,电信运营商行业将达到23.0%。

    3、单机柜功率密度快速增加,推动数据中心散热方式变革

    后摩尔定律时代下,芯片制程技术发展趋缓,计算芯片多以提高核心数量等方式提高算力,导致计算芯片如CPU和GPU的功耗不断攀升。AI服务器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算力底座,CPU和GPU的整体功耗在AI服务器总功耗中占比达到80%左右。当前主流处理器芯片CPU功率约为200W,最新发布的部分CPU已经突破350W,GPU等异构加速芯片甚至已经突破700W。

    通用服务器功率平均在0.5KW左右,对于6KW、8KW的高功率机柜可以放置10台服务器以上。AI服务器功率可达6KW以上,以英伟达DGXA100服务器为例,额定功率约为4KW,单机最大功率约为6.5KW。一个标准42U高度的机柜中,假设放置5个5U高度的AI服务器,则需要超过20KW的单机柜功率,此时液冷或将成为最佳选择。

    4、冷板液冷技术相对成熟,浸没液冷长期发展空间大

    据赛迪顾问发布的《2023中国液冷应用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液冷数据中心1kW的散热成本为近6500元,相比2020年已经下降46%,预计2023年1kW的散热成本有望降至5000元左右,与传统风冷的建设成本已基本持平。随着单位散热成本持续下降,液冷TCO优势逐渐显著,液冷渗透率持续增长。根据IDC数据,2023上半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中,冷板式占比较高,主要取决于传统数据中心对原有基础设施改造成本和难度的关注度,以及当前冷板式方案成熟度较高,商用基础较好。

    通过在节能性、成本、节地、CPU可靠性、机房环境等维度对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风冷、冷板式液冷和浸没式液冷技术水平和特点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液冷技术相较于风冷方式存在明显优势,更加节能、节地,成本更低,液冷数据中心运行更加稳定,其中浸没式液冷技术优势更加明显。英伟达CEO黄仁勋曾表示,坚信浸没式液冷技术是未来方向,并将带动整个散热市场迎来全面革新。

    5、运营商助推液冷解耦式交付,有望加速液冷数据中心标准化

    《电信运营商液冷技术白皮书》提出:(1)2023年开展技术验证,充分验证液冷技术性能,降低PUE,储备规划、建设与维护等技术能力;(2)2024年开展规模测试,推进液冷机柜与服务器解耦,促进竞争,推进产业生态成熟,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3)至2025年,开展规模应用,共同推进形成标准统一、生态完善、成本最优、规模应用的高质量发展格局,电信行业力争成为液冷技术的引领者、产业链的领航者、推广应用的领先者。运营商大力开展液冷技术验证,有望加速液冷数据中心的标准化,完善液冷生态。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一贯将科技创新放在首位的优良传统,作为从事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产品研发和生产业务的主体,公司以液冷技术应用为核心,逐步推动和实现“由尖端到通用”和“由IT到电子”的立体化发展战略。

    公司将继续坚持依靠技术创新驱动业务发展,结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及“东数西算”的战略要求,进一步布局公司产品技术和产品体系,从应用角度出发,向产业链上游延伸,通过研发项目投入和生产基地的建设两个关键动作,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盈利能力。

    (三)经营计划或目标

    2025年,公司将通过加大产品研发、保持行业领先地位;通过市场开拓,继续扩大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通过节约成本、强化内部管理等措施实现公司业绩提升,为未来稳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用业绩为投资者带来持续回报。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