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行业聚焦 - 原料 - 正文

[原料]供应短缺 沪胶料将破万九关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施海 2006-01-11 08:24:1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周二沪胶全线上涨,总成交量和持仓量分别达到68994手和62646...
周二沪胶全线上涨,总成交量和持仓量分别达到68994手和62646手,其中主力合约RU0604继续上涨并创下18960元新高,距离19000元仅仅相差40元。
  自去年12月至今,沪胶连续上涨,接连创下新高,并逐渐逼近万九整数位关口。随着多头投机资金盈利丰厚,高位技术性阻力渐趋沉重,沪胶涨势也趋于缓和,短线走势呈现高位横向盘整态势,尽管如此,中期上升趋势仍未受到影响。
  笔者认为,全球天胶供应紧张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胶价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沪胶中期突破万九整数位关口的可能性也将越来越大。
  
  天胶供应不增反减
  每年12月份和次年1月份是国际市场天胶供应传统旺季,而同时又是年底年初全球天胶需求消费淡季。因此,全球天胶价格处于年中季节性低点位置。
  然而,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全球最大天胶生产国和出口国———泰国主产区持续降雨。
  按割胶旺季泰国每日上市1万吨计算,累计一个多月的降雨将使泰国天胶严重受损,这将对国际胶市第一季度供应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天胶供应在旺季不增反减,将成为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胶价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原因是:首先,胶市供应可能出现短缺现象;其次,天胶终端消费采购意愿将因为天胶旺季减产而改变,尤其是国内天胶进口商将被迫放弃逢低小批量采购计划,改变为积极主动大批量采购;最后,由于消费性需求强劲,还将促使投资者对天胶现货的囤积,引发投机性需求趋强。
  
  国内产区供应断档
  目前国内天胶产区全面进入停割期,市场将不断消耗停割前现货库存。当前胶市日成交量高达500吨—1000吨,而库存量仅有5万余吨。为此,笔者预计,今年4月底库存将被全部消耗,届时产区将面临无胶可卖处境。
  此外,由于去年早期干旱和达维台风灾害对海南产区的全面重创,即使到今4月底开割,产胶规模显著缩减,仅为14万—15万吨,相当于正常产量的2/3左右,天胶供应缺货效应凸显,国产天胶供应在国内天胶供应中的比重将继续缩减,天胶自给率将下降至30%以下。
  国内天胶供需关系已成为国际天胶供需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将加剧国际胶市供应紧张、需求消费旺盛、库存量易减难增的利多局面。
  
  国内胶需求稳步增长
  全球最大天胶进口国和消费国———中国进口需求增长,天胶消费量已超过全球消费量的20%,依然是决定天胶消费的主要因素。
  随着国内天胶停割开始,及国内天胶原有库存量不断消耗,进口需求将渐趋强劲,1-11月份天胶进口量同比大幅增长8.4%至125万吨,超过天胶国内产量的2倍以上,天胶进口商将在东南亚产区胶市进行积极采购活动。
  据报道,国内对东南亚产区近期船货需求较强,由此反映,目前国内胶源供应已因低库存因素,而处于紧张状态,终端消费商迫切需求补充胶源,满足轮胎及胶鞋等橡胶制品生产需求,而国内天胶强劲进口采购活动直接推动产区胶价上涨,对国内外天胶期货市场走势也均构成强劲推涨作用。
  
  胶库存量处于历史低位
  截至12月10日,日本民间仓库生胶库存量为8406吨,较11月30日的8395吨小幅增加11吨,比8月份的库存量最低值7106吨也仅增加1300吨,说明东南亚产区天胶供应短缺,导致日本国内天胶库存不断被动用,而始终维持在1万吨以下低位。
  截至目前,沪胶库存量仅为2万余吨。由此导致投机空头持仓信心严重动摇,即使加上目前琼滇产区5万余吨库存量,国内天胶总库存量仅为7万余吨较小规模,按照目前国内天胶年消费量200万吨,月均消费量16.7万吨计算,上述库存量尚不足半个月的消费量。
  由此可见,国际国内天胶库存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并对内外胶价走势构成强劲支撑作用。
  综上所述,国际产区遭遇灾害性气候袭击,将导致第一季度天胶供应紧张,引发消费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双双旺盛,促使国内外胶价全面上涨,后市沪胶继续上攻19000元上档整数阻力位作用。
  (施海/国际金融报)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