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报道
在日前召开的“第二届中国铜会议”上,有关专家指出,受相关产业政策、原材料供应以及布局结构这三大因素的影响,铜冶炼行业的发展空间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相关企业应积极利用海外资源,重点解决原材料问题,并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铜矿原料供应的协调机制。
产业政策影响重大
金瑞期货公司总经理姜昌武指出,我国铜冶炼产业近年来扩张迅速,目前我国在建和拟建的项目建设能力可能达到了250万吨,这引起了国家发改委的高度重视。此前有关部门已经对铜冶炼行业盲目扩张发出了警告。业内人士分析,一旦产业政策要作调整,将成为影响铜冶炼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正在出现加快铜冶炼发展的趋势。进入2004年以后,随着国内外市场铜价上升,国内外铜矿山生产增加,原料的供应情况开始改善,加工费出现上扬。在这种形势下,国内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开始投资建设新的铜冶炼企业,原有铜冶炼企业也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中国出现了加快建设铜冶炼生产能力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中国已经开始进行前期工作(包括在建)的铜冶炼项目合计产能达到115万吨/年;此外,还有拟建铜冶炼生产能力约90万吨/年。
资源制约不容忽视
有色金属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赵武壮表示,我国铜冶炼需要继续发展,仍受到原料问题的制约,现有企业应积极利用海外铜资源的规模,维持铜冶炼行业的健康发展。
赵武壮指出,目前中国国内矿产铜原料生产远不能保证铜冶炼的需要,必须大量依靠进口。而国际市场矿产铜原料供应随铜价周期性变化,很不稳定。因此,中国新增铜冶炼生产能力只能在有稳定原料保证的基础上进行。新建或扩建项目一旦完全依靠进口原料,如果在境外没有参股的原料供应基地,则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业内人士建议,为了保证中国铜冶炼企业的原料供应,国内具有条件的铜冶炼企业应在国家统一规划之下,通过各种方式投资建设自己的境外原料基地,或是与国外供应商签订长期原料供应协议,规避市场风险。澳大利亚Urandaline Investments负责人Mike Komesaroff建议,除了原材料供应之外,中国铜冶炼企业更应提高技术水平,能够有效利用目前低品味的铜精矿,以减少资源浪费。
产业布局亟待调整
目前,我国铜冶炼分布的特点是比较集中。我国现代规模化铜冶炼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目前中国铜冶炼已经具有很大的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到2004年底,国内约有粗铜冶炼厂32家,形成粗铜冶炼能力在160万吨/年以上,位居世界前列。
赵武壮指出,中国铜冶炼的布局结构主要是依托铜矿资源分布,基本布局在中西部地区,沿海地区规模不大,这种布局很不适合利用境外铜矿资源的需要。随着铁矿、石油等大宗矿产进口量的增加,中国沿海港口及其通向内地的铁路、内河交通运输压力日趋严重。而国内铜矿原料进口大部分要通过海运,继续在中西部地区扩大铜冶炼能力将受到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因此,为了更好地利用境外铜矿资源,必须对铜冶炼布局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将全部或大部分利用进口原料的铜冶炼生产能力,向沿海港口地区转移。
也有专家进一步指出,有关企业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铜矿原料供应的协调机制。在这方面,应在企业的配合下,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和进出口商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得以实现。
(中国证券报 记者 王超、李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