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调整中准价时间滞后,为投机留下空间
○生产者经销商不看市场紧盯政府调价,影响市场正常运作
去年以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不断冲高。中国政府数次提高成品油价格,终端消费者深切感受到高油价压力。同时,由于成品油价格倒挂,上半年石油加工业亏损严重,油品供应出现紧张。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消费者担心成品油再次涨价
8月2日,纽约商品交易所9月份原油期货价格每桶收盘价冲至61.89美元,再次刷新开市以来的最高纪录。3日短暂回落后,由于担心生产能力难以满足汽油消费的增加,4日再升到每桶61.38美元。
由于中国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国内消费者开始担心成品油再次涨价。
就在7月末,中国的汽油、柴油出厂价每吨分别提高300元和250元人民币。
这已经是2003年7月以来中国第7次调高成品油价格。以北京地区93号汽油价格为例,两年前为每升2.80元。数次上调后目前为每升4.26元。
与此同时,在珠三角地区,90号汽油零售出现断档,93号汽油也开始限量供应。
市场人士指出,虽然受台风影响,油轮延迟到岸是供应偏紧的重要因素。但从根本上说,则是因为国际国内油价倒挂,炼油厂积极性受到影响,出厂油品减少。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今年上半年,中国石油加工业盈亏相抵出现严重亏损。与去年同期实现利润163.8亿元相比,全行业1至6月净亏损41.9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更是上升了20倍。
同时,石油加工业增速减缓,原油加工量增幅同比回落10个百分点。
成品油加工企业积极性不足
一方面是终端消费者对油价上升不满,另一方面是成品油加工企业严重亏损,生产积极性不足。中国石油大学管理干部学院教授韩学功说:"现有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是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
韩学功指出,由于国家要在三地市场价变动超过一定幅度时才会调整中准价,时间至少滞后一个月左右,形成的价格不但难以灵敏反映市场变化,而且由于这种定价机制透明而滞后,为投机留下了空间。
另一方面,由于原油价格按照国际油价变动每月调整,而成品油价格则相对稳定,企业原油进价与成品油销价不匹配,影响了成品油生产经营的正常安排。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师牛犁说,目前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程度较低,不论生产者还是经销商,往往不看市场而紧盯政府调价,这是影响市场正常运作的主要原因。
形成机制完全市场化也有问题
然而两位专家并不赞成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完全市场化。
韩学功说:"目前中国成品油市场尚未成熟,完全依靠分散市场自主形成价格,势必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成品油价格完全开放还需要一个过程。"
他建议,将滞后价格变为适时价格,建立与国际市场油价变动相适应,反映国内市场供求特征的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并保证国内石油供应的稳定性。
韩学功强调:"成品油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即便市场竞争相对充分,价格也不能完全放开,应保持政府在必要时干预价格的能力。"
目前中国政府正在对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进行研究。牛犁说,当前政府进行的一些方向性调整,包括适当调高成品油价格,以及计划开征燃油税,都将有利于中国形成合理的成品油价格机制。
上半年原油生产8979.7万吨
记者从"2005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形势研讨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国原油生产8979.7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8%;天然气生产238.5亿立方米,增长19.7%。
上半年全国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速,石油开采业生产增长加快,石油加工业增速减缓。
另外,原油加工14499.2万吨,同比增长7.9%。其中汽油2625.3万吨,同比增长2.4%;柴油5359.5万吨,同比增长9.2%。
石化产品销售率提高0.23%
记者从"2005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形势研讨会"上获悉,今年1至6月份,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45%,同比提高0.23个百分点。
在石化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中,原油进口量继续增长,但增速也明显放慢。1至6月份我国进口原油6355.2万吨,同比增长4.1%。
俄调低通过铁路向中国输油量
国际文传电讯社5日援引俄罗斯铁路公司发言人的话说,由于石油灌装能力不足,俄铁路公司把今年向中国运输石油总量的预测从1000万吨下调至700万吨。
据这位发言人介绍,在位于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乌亚尔灌装站建成后,俄每年将可以通过铁路向中国出口1000万至1500万吨石油。
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上半年,俄经铁路运到中国的石油达375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8%。
(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