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产,涨价,光伏巨头们2020年的故事演绎颇为相似。
有人感慨,这是又一次光伏业的变局路口。
通威从养鱼到破圈
事实上,光伏行业变局太多了,多少龙头崛起后黯然倒下,又有多少企业只是因为押对了方向就成了资本追捧的后浪。
通威股份就属于后者。
当曾经的尚德电力破产,赛维LDK出售离场,晶澳逐步落后下,新秀们的碾压就显得愈发残酷。就在年内,靠着光伏热,作为多晶硅与大电池龙头,通威股份市值成功突破千亿,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上第二家市值突破千亿的光伏企业。
要知道,通威股份进入光伏圈的时间并不长。
2016年,主业还是水产饲料的通威股份收购了控股股东通威集团旗下的永祥股份、通威新能源、合肥通威等三家公司,开始布局光伏产业,号称渔光一体,下面鱼塘放水养鱼,上面光伏节能发电。
成功破圈之后,通威股份的业绩也是突飞猛进,而且在高纯晶硅、太阳能电池业务方面建立了一定的行业优势。
数据显示,在涉足光伏业务的2016-2019年的四年时间里,上市公司光伏板块的收入规模由59.18亿元,增长至178.01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44.35%。
扩产“杀敌”
选择比努力跟重要。业内人士称,通威能后来者居上,赢就赢在了自己赌对了方向,完成了超前布局,还保持了较好的成本管控能力。
布局方面,通威抓住了单晶替代多晶的历史机遇,并在后续PERC技术革新潮流中抢准时机,在2018年通威就大规模扩产PERC电池产能,从而成为电池行业的领导者。目前,通威PERC电池片的出货量已经连续三年位列世界第一。在目前
成本管控方面,通威毛利率显著高于同行。
既有技术创新带来的低能耗,还有自动化程度下降低的人力成本以及企业管理体系。业内都知道,对于光伏平价上网,成本是一大核心。通威的非硅成本平均为0.22元/W左右,这低于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的行业内平均单晶PERC非硅成本0.34元/W的水平,也成为其发展强势的一大缘由。
不过,通威如今能这么风生水起还与这个行业的特征息息相关。
光伏行业本身就是成本较量很明显的一个行业,去年,PERC电池产能一度过剩,于是市场一波出清后,很多成本较高的中小电池生产商只能被挤出这个游戏圈了。
为了进一步挤压市场玩家,通威的另一个杀手锏就是继续扩产。
熟悉这个行业的人对“扩产”二字并不陌生,在零和博弈的这个市场,A的扩产就是对B的挤压。据通威的扩产计划,未来将在三年左右的时间达到多晶硅料22到29万吨的产能,未来还将投资200亿元,建设年产30GW的高效太阳能电池及配套项目。
这一番操作后,未来话语权进一步集中后,价格和游戏规则如何制定也会愈发聚焦在龙头身上,资本纷涌而上,通威也站上了千亿市值。
业绩并不好看
不过,预设很好,饼也画得很圆,融资能力很强,但通威交出来的中报暂时没那么理想。
今年上半年,通威股份实现营收187.38亿元,同比增长16.21%,相较去年同期29.39%的增速有所放缓;归母净利润10.10亿,同比下滑30.35%;毛利率方面,上半年的16.42%相较此前也有所回落。
业内人士指出,扩张固然是为了最后形成议价能力与竞争壁垒,但竞争的弊端也需要警惕。
盘点来看,2019年4月,公司完成50亿元可转债;4月公司还拟定增60亿元用于投资建设(目前仍未通过),不断大额募资需要有切实的回报率,但倘若业绩不及预期,后续市场为其提供“印钞机”的动力也会逐渐不足。
此外,如果业绩持续不及预期的话,大幅举债的第二个弊端就是财务费用的激增。
今年上半年,公司财务费用高达3亿,占当期净利润比例的28.87%,相较去年同期23.43%的占比,上升超过5个百分点。未来如果进一步大幅举债,利息的雪球恐怕还会越滚越大。
话说回来,龙头的二级市场表面看起来光鲜亮丽,但背面却刻着“缺钱”二字。
扫一眼中报就能看出,公司很多资产都走上了被抵押的状态,只为融资。
不过,话说回来,没有大笔的烧钱,补贴,我国的光伏又怎能碾压全球呢?所以说,投资者们在接受龙头壮大,也要接受一些壮大路上必不可少的一些“副产品”。
但鉴于光伏行业龙头切换速度过快,投资者们也需在保持乐观的同时持有一分谨慎。
一位业内人士提醒,头部电池厂商因为拥有大量的产能,导致当新技术升级时,很多时候龙头在接纳新技术的速度上没有小产能企业快,看看柯达、诺基亚就能知道大企业的“迟缓”。
通威会否在壮大路上也变得对技术迟缓、麻木呢,这还是个未知数。但对于光伏这样的行业而言,显然这是一个很大的风险。天眼查APP显示,目前通威股份市值高达千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