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杨伟民:满足老百姓急难愁盼就是在扩消费 “十五五”时期应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促进形成更多由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11月14日,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在第十六届财新峰会上谈及上述内容时表示,未来5年国际环境的难预料因素增多,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很难维持近两年30%左右的高位,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很难恢复到过去峰值期那样的水平。因此,“十五五”时期必须也只能更多依靠居民消费的持续扩大,来确保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提出,按照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以上、比2020年翻一番(2020年不变价)的远景目标倒算,考虑总人口预计到2035年将年均减少0.20%左右,“十五五”和“十六五”时期GDP需要年均增长4.17%。
杨伟民对此表示,“十五五”时期如果年均GDP增速按照4.5%来测算,那么到2030年,我国的GDP总量将达到175万亿元,即比2025年增加35万亿元左右。这也就意味着,未来5年,我国经济的总供给要增加近35万亿元,相应的,总需求要增加近35万亿元。
35万亿元的总需求增长靠什么?
杨伟民分析称,未来5年国际环境的难预料因素增多,必须以国内循环的稳定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在国内循环中,预计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会比目前有所提升,但如果从总投资增速、资本形成占总需求的比重、资本形成增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三个指标来看,资本形成很难恢复到过去峰值期的水平。“所以,我认为‘十五五’时期必须也只能更多依靠居民消费的持续扩大,来确保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
对于如何推动居民消费的持续扩大,杨伟民建议,一是要转变发展观念。发展不等于扩大投资,不等于增加产能。供给决定潜在增长,实际增长取决于需求,各级地方政府在推动发展中不应仅盯着项目、投资产能,要考虑需求在哪里。满足当地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就是在扩大消费、推动发展。
二是发挥目标的指挥棒作用。杨伟民建议,“十五五”规划纲要中,可设置4个需要提高指标的具体目标——居民消费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的比例。
三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分配是总供求趋向均衡的桥梁,未来的经济政策、经济治理要聚焦收入分配问题。“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实施城乡居民增收计划”值得期待,下一步应该提出更加具体可操作、可检查的指标,以及有力度的政策,实实在在增加全体人民的“钱袋子”。
四要支持消费产业的发展。形成消费拉动的发展模式,产业政策也要有所调整。一方面要扩大优质消费品的供给,另一方面要通过放宽市场准入、优化市场监管等,大力发展生活性的服务业。
五是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率。常年在城市就业居住,但没有融入城市的近3亿农业转移人口,是形成消费拉动发展模式最有潜力的群体。为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要让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享受就业地、居住地基本的公共服务,他建议研究设置城市民化率这一指标。
“其本质是在就业地、居住地享受义务教育、医疗保障、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的农业转移人口就是市民化的人口,而不要再去考虑户籍究竟在哪里。建议要求所有的城市都要设置这样一个指标,争取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候,基本能解决3亿人融入城市的问题。”杨伟民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