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科创板 - 科创板要闻 - 正文

三生国健与麦济生物专利战再开打

来源:国际金融报 媒体 2025-11-04 14:48:3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三生国健与麦济生物专利战再开打)


核心产品的专利战再次升级,湖南麦济生物港股上市有点“悬”。

三生国健与麦济生物的专利战有了新进展。

11月3日,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提问称:“看到三生国健公司近期对湖南麦济生物的一项IL-4R抗体专利(CN202010309238.8)发起宣告无效的申请,而2020年麦济生物的另一项IL-4R专利已经被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判决侵犯了三生国健的权利,请问公司这次申请无效的专利是麦济新的专利吗?是否与MG-K10相关?申请无效的理由是什么?如果获得支持,是否对MG-K10上市有影响?麦济管线中是否还有其他在研产品公司认为涉嫌侵犯自身专利?”

面对上述提问,三生国健在线回复称,公司本次申请无效的专利(CN202010309238.8)是由麦济生物于2020年申请,涉及MG-K10。三生国健公司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申请材料。出于法律与商业的审慎考虑,公司不便对未决事项公开评论。公司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与商业秘密保护,并将依法采取相关措施应对涉嫌侵权行为,维护创新成果与自身权益。

三生国健表示,2020年,麦济生物的另一项IL-4R专利(CN201710074949.X)被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判决侵权。

核心产品遭遇专利战

公开资料显示,麦济生物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特应性皮炎、哮喘、结节性痒疹等过敏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创新疗法研发。2025年8月,麦济生物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通过港股IPO融资缓解资金压力,中金公司为独家保荐人。

截至递表时,麦济生物已建立起一条涵盖8款候选产品的研发管线,其中进度最快的核心产品MG-K10是一款长效抗IL-4Rα单抗,目前已进入三期临床阶段,另有关键产品MG-014及MG-013等处于不同研发阶段。

三生国健与麦济生物的专利战早在2018年就已经开打。当时,三生国健起诉麦济生物侵犯其专利权,称涉案专利技术实为职务发明,应归公司所有。

2020年,法院判决确认该专利申请权归属三生国健,但未明确涉及MG-K10的具体专利权。

如今,就在麦济生物上市的关键期,监管和三生国健(麦济生物创始人张成海等人的前雇主)均对专利纠纷重新表现关注,三生国健更是直接瞄准麦济生物的核心产品MG-K10。

麦济生物公司创始人和多位高管曾任职于三生国健,这也是一切纠纷的开始。根据已生效的法律判决,麦济生物在创始人张成海、朱玲巧等核心人员从三生国健离职未满一年内(2017年2月)申请的名为“抗人白细胞介素-4受体α单克隆抗体、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的专利(ZL201710074949.X),被法院认定为与上述人员在原单位的职务高度相关,专利申请权最终判归三生国健所有。

判决书内容显示,麦济生物专利申请中的技术方案、实验设计乃至部分关键数据,与三生国健早前开展的IL-4R抗体项目存在高度重合。

当前,麦济生物的估值支撑以及港股上市的成功都寄托在核心产品MG-K10上。该产品采用四周一次的给药方案,拟用于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哮喘和结节性痒疹,目前正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及新加坡开展三期临床试验。

凭借这款药的研发进度,2025年7月,麦济生物完成最新一轮融资,募集资金约2.6亿元,此轮投后估值为26.4亿元。

面临多重危机

专利战或成为压垮麦济生物的最后一根稻草。

面对监管问题和投资者的担心,麦济生物表示,在开发中已对该专利进行了调整与规避,当前开发进度不受影响。

然而,三生国健宣布专利无效的策略,为MG-K10未来的商业化和拥挤的IL-4Rα赛道带来了更多火药味。

作为一家初创企业,麦济生物目前尚无产品上市,而且连年亏损,现金流也处于紧绷状态。招股书数据显示,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仅为872.2万元、2.4万元和0元,同期分别亏损2.53亿元、1.78亿元、0.27亿元,累计亏损额约4.58亿元。研发开支分别为1.66亿元、1.50亿元、0.24亿元。

此外,麦济生物资产负债率长期处于100%以上,2023年末一度接近700%,尽管在最新融资后有所缓解,但2025年3月末仍高达166.83%,资不抵债状况极为突出。

麦济生物在招股书中明确提示称,公司的收入及盈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能否完成候选产品(特别是核心产品MG-K10及关键产品MG-014与MG-013)的开发、取得所需的监管批准,并成功生产及商业化。

证监会要求麦济生物说明,公司与三生国健专利申请权权属纠纷案对其业务经营是否造成重大不利影响,是否构成公司本次发行上市的实质障碍。

记者注意到,股权结构方面,除了麦济生物董事长张成海通过其直接持有的402.92万股股份及麦康克持有的184.71万股股份行使约42.65%的投票权外,康哲药业、张江集团、湖南湘江等都是麦济生物的股东。

市场竞争加剧

麦济生物是否会因为专利诉讼案件被挤出IL-4Rα靶点市场,也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IL-4Rα靶点相关药物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2年的全球市场规模约131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400.75亿元) ;中国IL-4Rα靶向疗法市场规模也在持续扩大,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预测,到2030年,该规模有望达到40.8亿美元。

国产IL-4Rα单抗产品正加速上市,预计2026年至2027年将形成国内外厂商竞争态势,市场份额将重新分配。

国际市场上,度普利尤单抗(商品名:达必妥)由法国制药企业赛诺菲研发生产,并与再生元(Regeneron)合作开发,其2024年的全球销售额为130.72亿欧元。

国内市场上,康诺亚生物的司普奇拜单抗已于2024年9月获批上市,成为国产首款IL-4Rα单抗,并已获批特应性皮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及季节性过敏性鼻炎三大适应症,领先优势明显。

除此之外,包括康乃德生物(CBP-201的BLA已获受理)、三生国健、智翔金泰、荃信生物、康方生物、恒瑞医药、正大天晴等超过10家企业均已布局该靶点,且多数产品已进入临床后期。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麦济生物的MG-K10进展有点“悬”。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康哲药业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较差,盈利能力一般,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