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公司新闻 - 正文

中国海上风电“杀疯”,欧美项目集体黄了

来源:阿尔法工场 2025-09-01 08:05:5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中国海上风电“杀疯”,欧美项目集体黄了)

8 月 8 日,在中国阳江附近的青州四号海上风电场,明阳智能 “海油观澜号”在此运行。 图源:Qilai Shen/ Bloomberg

导语:从美国罗德岛州到日本,海上风电项目正因成本攀升与政治阻力陷入停滞,而中国则在这一清洁能源领域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在中国南部海域,一台双机头设计的巨型浮式风机“海油观澜号”(OceanX)从传统风机群中脱颖而出,通过蛛网式钢缆固定,并依托三个亮黄色系泊点与海床相连。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loombergNEF)数据,该风机的技术设计突破工程极限,当前实际运行功率全球领先,同时也成为中国绿色科技企业扩张的标志性成果——在欧美日传统海上风电强国受困于政治与经济挫折之际,中国企业正锁定这一领域的全球主导权。

作为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能源安全始终置于优先地位的国家,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应用领域长期领跑全球:既有西部沙漠地区的大型光伏电站,也有布局于海上的规模化风电场(海上风力更稳定、强度更高,发电效率优势显著)。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2024年全球每新增4台海上风机,就有近3台安装于中国。

Source: BloombergNEF Note: 2025 figures are forecasts

欧美日遇挫: 政策摇摆、成本高企致项目停滞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美日海上风电项目普遍陷入困境。以美国为例,特朗普曾公开将风电场斥为“破坏景观的鸟类与鲸鱼杀手”,上任首日便暂停海上风电新项目审批,甚至叫停一项接近完工的工程——此举不仅引发投资者恐慌,还导致该项目开发商、自上世纪90年代投运全球首个海上风电场、领跑行业30余年的丹麦沃旭能源(Orsted A/S)股价大幅暴跌。

当前,沃旭能源与欧洲、美国、日本的其他运营商共同面临两大核心难题:一是政府补贴持续缩减,二是成本压力陡增——零部件价格上涨、利率高企及基础设施短缺共同推高项目总成本。日本三菱集团于本周三进一步加剧行业担忧,其宣布牵头的联合体将退出日本三个海上风电项目,理由是自2021年中标以来,供应链紧张与成本上升已超出预期承受范围。

即便是海上风电的“发源地”欧洲(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率先培育该产业),项目推进也举步维艰。尽管苏格兰已批准一个潜在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场,但德国本月举行的风电项目拍卖却因成本过高遭遇“零报价”,行业颓势可见一斑。

中国优势: 全产业链支撑+规模化降本,成本仅为英国一半

“中国海上风电项目储备充足,核心得益于融资便利、供应链整合能力、政策支持与技术迭代四大优势。”全球能源监测(Global Energy Monitor)华盛顿研究员韩玉佳分析称,“庞大且多元的国内市场为本土企业提供了技术创新与能力积累的‘试验场’,助力其构建全球竞争力。”

一艘船只正驶向阳江附近的青州四号海上风电场。

图源: Qilai Shen/Bloomberg

船只在阳江附近海域停留,等待将零部件运往海上风电场。

图源: Qilai Shen/Bloomberg

在此背景下,中国头部企业正加速抢占市场。金风科技、明阳智能(“海油观澜号”开发商)等风机制造商已开启国际化布局,直接对标维斯塔斯(Vestas Wind Systems A/S)、西门子歌美飒(Siemens Gamesa Renewable Energy SA)、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 Co.)等传统行业巨头。

“中国制造商将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一方面是成本优势难以撼动,另一方面是西方企业当前面临的困境极为严峻。” Trivium China能源分析师科西莫·里斯(Cosimo Ries)指出,“这使得西方企业难以像中国企业那样扩大产能、加大投资。”

即便在 20 世纪 70 年代石油危机后孕育出海上风电产业的欧洲核心区域,如今海上风电项目也渐失青睐。苏格兰或许已批准了一个有望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海上风电场项目,但本月德国举行的一场风电项目拍卖,却因成本上涨最终无人投标。

Source: BloombergNEF

Note: Cost is for capital expenditures per megawatt of generation capacity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并非依赖政策保护——2021年底,中国政府取消全国性海上风电电价补贴(此前该补贴保障了风机运营商的溢价收益),虽导致2022年新增装机量大幅下滑,但也倒逼行业通过“规模化”破局:项目规模扩大、风机单机容量提升,最终实现双重成效——为沿海城市提供稳定清洁能源,同时推动电价大幅下降。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数据显示,当前中国海上风电度电成本中位数已不足全球第二大市场英国的50%

此外,中国企业还克服了“近海风场资源枯竭”的挑战——随着优质近岸选址减少,开发商被迫向远海推进,部分区域甚至面临军事管控限制,而超大型风机与项目的落地,正是应对这一难题的关键方案。

国际化挑战: 规模壁垒与信任门槛,欧洲市场破冰缓慢

不过,与中国已主导的太阳能光伏、动力电池、电动汽车等新能源领域不同,海上风电的国际化扩张面临独特障碍——规模限制。中国产海上风机高度可达埃菲尔铁塔级别,其组装更接近大型基建工程,而非传统制造业,且大部分工序需在靠近最终安装地点的区域完成,这极大增加了海外布局的难度。

明阳智能在香港以西250公里的渔港城市阳江设有生产基地,其规模化生产能力可见一斑。8月初的清晨,数十名工人在一个长度超100米、形似巨型冲浪板的弧形平台上作业——该平台将被组装为风机叶片。“我们是首批在此布局的大型企业之一,”明阳智能阳江基地总经理马黎明表示,“此后已有30余家风电上下游供应商陆续入驻。”

目前,该基地15%的产能供应意大利等海外市场,马黎明透露,到2024年底这一比例将接近翻倍。

在位于阳江的明阳智能生产基地,工人们正走过一处仓储场。

图源: Qilai Shen/Bloomberg

明阳智能生产基地制造的风力发电机,为中国南部的大型风电场提供设备支持

图源:Qilai Shen/ Bloomberg

从国内市场看,阳江基地的风机主要供应广东沿海大型风电场——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用电需求最大的省份之一,广东计划到2025年建成17吉瓦(GW)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这一规模超过除中国外全球任何单一国家的现有总装机量。

广东沿海的地质条件(海床表层为软黏土、下层为坚硬岩石,钻孔难度大)也进一步推动了超大型风机的应用——当地风机单机容量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约20%,以此控制项目总成本。

尽管技术与成本优势显著,中国产巨型风机在海外市场的推广仍进展缓慢,核心原因在于信任门槛:海外开发商、保险公司与金融机构对其运行记录的认知有限,尤其在欧洲(本土已有成熟运营商),合作意愿普遍偏低。

“现在的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明阳智能国际业务总裁张启应在中山总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已与多家西方开发商展开沟通,因为我们现在拥有更具创新性的产品与技术。”

从实际落地案例看,欧洲目前仅有意大利南部的塔兰托项目采用中国产风机;而德国一个风电场曾计划取消与明阳智能的订单——该合作引发德国政府审查,欧洲风电行业还以“国家安全”“不公平竞争”为由提出警告。明阳智能已确认退出上述德国项目,但强调仍致力于欧洲市场,正探索包括本地化生产在内的合作模式。

在明阳智能生产基地的一处仓储场内,一名工人正在为风力发电机叶片喷漆。

图源:Qilai Shen/ Bloomberg

张启应认为,打开欧洲市场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让欧洲政府与工程企业相信,中国企业将在未来25-30年内持续提供优质运维服务,并通过组建本地团队等方式深化合作;二是欧洲市场需转变对中国制造商的认知,接纳更具创新性的新产品。

“我相信这一天终将到来——因为我们能提供更清洁、更廉价的海上风电,但这需要打破现有壁垒。”他说。( Bloomberg)

#清洁能源 #风电 #科技 #欧洲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太阳能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良好,盈利能力较差,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