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什么迈富时这家公司值得你重新审视港股的AI估值逻辑)
半年时间,靠AI Agent干出1.1亿营收,利润超过去年全年。2025年中报季,迈富时$迈富时(HK|02556)$ 交出了一份超出市场预期的答卷。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3亿元,同比增长25.5%;经调整净利润8472万元,同比增长77.7%,半年净利润已经超过全年。更值得注意的是,公司首次将“AI及AI Agent”收入单独列示,规模达1.1亿元,AI Agent赋能客户超5500家,覆盖营销、销售、招聘、外贸等场景。
在港股仍处AI估值体系重构的当下,迈富时提供了一个可量化的AI商业闭环样本。本篇将尝试回答一个关键问题:迈富时做对了什么?为什么它可能重构港股AI公司的估值逻辑。
AI公司真正跑通商业闭环的三个条件,迈富时全部具备
1.AI产品不是“工具增强”,而是收入主线
迈富时不是将AI嵌入传统流程的“增强插件”,而是构建了平台型AI Agent系统Agentforce,通过模块化组件,交付“可部署、可运营、可订阅”的智能体产品。
这种形态的本质不是“卖模型”,而是“售能力”:客户按需配置能力包,按年/季订阅部署智能体,AI成为可计量的、可重复销售的能力项,这意味着:
1.不再依赖定制交付,具备标准化能力;
2.客户不再一次性付费,而是形成长期复购;
3.产品不断升级,即可自动带动客单价提升。
这正是企业级AI商业化从“工具阶段”走向“平台阶段”的标志。
2.从单点突破到平台联动,迈入复利结构
目前公司的AI-Agentforce平台已覆盖六大行业(消费、金融、汽车、医疗、文旅、制造),形成标准化行业模板,支持同一客户内部不同业务线并行部署不同Agent(如销售Agent、招聘Agent、外贸Agent等),从而实现单客户多Agent、多Agent间策略联动。
这意味着产品价值具备“复利效应”,客户部署越多,系统价值越高,客户粘性越强。
3.平台+订阅+利润三位一体
本轮中报核心看点,不只是营收增长,而是利润释放:
1.经常性收入占比84%,高于多数港股SaaS标的;
2.毛利率80.4%,极具SaaS属性;
3.三费率下降,组织效率提升,人效同比提升25.6%;
4.AI业务半年收入即达1.1亿,占比超过10%,而非边角试点。
这一结构明确表明:迈富时的AI产品不是在“烧钱”。
二、迈富时不是传统SaaS公司叠加AI,而是在定义AI时代的SaaS范式
当前AI+SaaS存在两种典型路径:
迈富时的打法更接近ServiceNow(通过AI Agent重构流程自动化),或是Salesforce Copilot(AI嵌入CRM形成增值订阅)的方向。将技术栈由“模型+场景”转向“Agent+平台”,商业模式由“产品功能增强”转向“智能能力订阅”,成长路径由“客户增长”转向“客户价值增长”。
三、国际化的战略意义:迈富时正在形成第二增长曲线
上半年迈富时外贸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9%,外贸客户数量达982家,Agent部署支持49种语言,覆盖全球95%以上语言区,产品可实现标准化多语种部署、低接入成本。这意味着其国际化并非靠销售渠道拉动,而是靠产品本身“可部署、可本地化”的结构驱动。
与传统SaaS出海不同,迈富时具备以下优势:
1.不依赖线下交付,Agent在线部署;
2.客户无需“换系统”,智能体可嵌入现有流程中;
3.产品具备自学习与微调能力,提升粘性与本地适配力。
如果说第一曲线是“AI Agent赋能国内企业运营系统”,那么第二曲线正是“将产品能力输出海外企业”,这两条路径共享平台、共享研发、共享模型,放大边际收益率。
四、估值错配:港股市场尚未识别AI Agent的盈利乘数效应
当前港股对AI企业的估值普遍陷于两极:
一类是纯讲模型能力与“算力储备”的概念股,市值虚高但收入尚小;
一类是传统SaaS公司在“慢速转型”,估值锚定在现金流和净利润。
迈富时的问题不是“不好”,而是“认知错位”:目前市值仍远低于2025年预测营收的3倍PS水平;但其结构性利润已经跑出,且增长趋势明确,订阅模式有放大效应;若以高增长SaaS+AI商业化平台逻辑对标,其估值可能出现“重定价”。
事实上,美国市场给到AI平台企业的估值逻辑早就已经变了:
迈富时的盈利模型和技术架构,未来会更接近“平台型AI SaaS”的估值逻辑,而非“传统软件服务”。
写在最后:这是AI商业化的中国样本之一
迈富时把三条最关键的商业逻辑跑通了:
第一,AI产品可配置、可交付、可订阅(不是定制);第二,场景覆盖密度够高,Agent落得下去(不是PPT);第三,老客付费能力提升,利润跟得上增长(不是赔本做运营)
在港股这样一个对“讲故事”逐渐冷却、对“现金流+效率”高度敏感的市场里,这家公司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