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证券要闻 - 正文

多管齐下精确防控 打一场反诈治理攻坚战

来源:证券时报网 媒体 2025-07-17 06:47:1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多管齐下精确防控 打一场反诈治理攻坚战)

证券时报记者 李颖超

在电信网络诈骗日益猖獗的当下,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主体之一,其反诈治理工作不仅关乎自身业务的稳健发展,更与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息息相关。

近年来,商业银行在反诈领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从“运动式治理”逐步迈向“生态化共建”,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亟待构建更加主动、智能、协同的反诈新体系。

曾几何时,部分银行在反诈工作中采取“一刀切”模式,比如统一调整账户交易限额等方式。这种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涉诈风险,但也给诸多客户带来了不便,影响客户体验和业务发展。

如今,精准反诈成为商业银行破局的关键。通过建立精细化风险评估模型,银行能够依据客户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管控,对低风险客户放宽交易限额,保障其正常资金使用;对高风险客户加强监测管控,采取临时交易限制或身份核实措施。

这一转变,也体现了商业银行的反诈实践已从单点技术突破、被动防御,向生态体系构建、主动治理深刻变革,技术创新则成为抵御风险的盾牌和推动金融向善的引擎。

从现实情况来看,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商业银行主要通过网点宣传阵地建设、智能风控系统应用以及警银协作机制构建了三种路径的反诈治理,并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然而,从整体治理效能来看,当前商业银行反诈工作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首先,是技术层面。部分银行判断用户风险等级依赖于专家规则算法,智能化模型应用不足,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诈骗手段。

其次,是数据层面。银行面临客户数据有限的问题,尤其是对交易记录少的用户难以进行准确的风险评估,且与其他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存在障碍,信息孤岛现象严重,限制了反诈工作效果。

最后,是机制与文化层面。部分银行存在“重考核、轻持续”倾向,反诈专项行动经费多用于短期宣传,忽视技术研发和人才储备;基层员工因担心“误拦截”投诉,对可疑交易处理不积极;反诈宣传形式单一,依赖网点阵地和人员讲解,难以覆盖偏远地区人群。

面对诸多挑战,商业银行需多管齐下,构建更加主动、智能、协同的反诈新体系。

技术创新是核心驱动力。商业银行应持续加大对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投入,优化风险评估模型,提高识别复杂风险的能力;加强与科技企业合作,借助外部技术力量提升反诈技术水平,实现从“人控+机控”到“机控+智控”的转变。

在制度层面,需完善反诈尽职免责制度,明确基层员工责任边界,对主动拦截诈骗的员工给予绩效加分、晋升优先等激励。

此外,多元化宣传与协同治理是重要补充。商业银行可利用新媒体、线上渠道等开展多样化宣传活动,提高宣传覆盖面和针对性;加强与电信运营、第三方支付等其他行业的协作,打破数据壁垒和利益分割,建立跨行业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反诈合力。

商业银行反诈治理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攻坚战。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诈骗形势,商业银行唯有构建更加主动、智能、协同的反诈新体系,才能在金融安全领域发挥行业主体的积极作用,筑牢守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的“数字长城”。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