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蓝汽车发布“智领2030”战略,CEO:小订无意义大定指导生产爬坡)
红星资本局5月23日消息,5月22日,长安汽车(000625.SZ)旗下新能源品牌深蓝汽车发布“智领2030”战略。据长安汽车副总裁、深蓝汽车CEO邓承浩介绍,公司计划2030年实现全球销量200万辆,其中海外销量占比达35%,同时到2030年将累计推出30款新产品。
为实现该战略目标,技术层面将以深蓝大模型为基础,推动深蓝智驾、深蓝座舱、深蓝能源和深蓝底盘等四方面的智慧跃迁;智驾方面将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全栈自研,计划2026年实现L3试点商用,2028年实现L4试点商用,另一方面是与华为合作;2028年及以后将逐步推动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及智能角模块商业化。
深蓝汽车承诺,每年研发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10%,2030年前累计研发投入超1000亿元,招募不低于500位行业顶级专家。当晚,大六座SUV深蓝S09正式上市交付,官方指导价23.99万元-30.99万元,厂补加国补最高可减3.5万元,6月30日前锁单可享最高超10万元的权益。
当天,邓承浩接受了红星资本局等多家媒体的采访,回答了关于整顿隐藏式门把手、大定与小订的区别、深蓝汽车的品牌形象、大六座SUV的市场格局、开源核心专利群等问题。
邓承浩
深蓝汽车全部车型都使用隐藏式门把手
极端情况下旋转式比平推式更安全
5月8日,工信部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
工信部表示,近年来,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隐藏式车门把手凭借美观、科技感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市场上的车门把手产品呈现出工作原理、形式多样化趋势,在市场应用过程中暴露出强度不足、控制逻辑潜在安全风险、识别操作难(隐蔽无标志)、断电失效、夹手等问题,带来了潜在的逃生与救援风险。
对此,邓承浩认为,隐藏式门把手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它确实可以降低投入,提高效率。近年来,一些隐藏式门把手在极限状态下的安全冗余不够,可能导致异常情况发生。工信部是在强调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问题,而不是要废掉隐藏式门把手。隐藏式门把手最后仍然要回归用户的需求和喜好,回归技术对能耗、风阻的追求,当然安全底线是第一重要的。
他还表示,深蓝汽车全部车型都在用隐藏式门把手,是安全的符合规范要求的门把手。之所以选择旋转式的隐藏式门把手,而不是平推式,是因为旋转式门把手的背后可以帮助着力,在极端情况下的安全性更高。
小订没有意义,转化率仅10%
大定数据指导生产爬坡
近年来,很多车企的小订或预售订单量与实际销量存在较大差距,被称为虚假的“订单喜报”。
对此,邓承浩表示,小订与盲订的订单量没有意义,转化率只有10%,更像是线索。深蓝汽车坚持的观点是,订单要真正指导生产。
自上海车展开启预售以来,截至5月22日,深蓝S09大定订单累计突破21168台。“如果我们在4月23日预售,想要将数字做大也很容易,弄个9块9、99(元),但这没有意义。我们是收5999元的大定,用这个来指导生产爬坡,使生产符合消费者需求,而不是生产了一大堆却没有消费者要。”
大六座已是红海市场
错失定价权只能靠产品竞争力
从理想ONE开辟了大六座SUV市场,到问界M9证明了该市场的潜力,今年上海车展,包括深蓝S09在内,多家车企都发布了大六座SUV。
邓承浩表示,大六座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已经是红海市场。“别人卖四五十万,我只卖二三十万,不是偷工减料,而是我们已经错失了市场定价权,要取胜只能靠货真价实,产品必须更有竞争力,空间、舒适、安全、智能都要比别人做得更好。”
深蓝汽车原计划在去年上半年,将大六座作为品牌的第三台车,后来调整为第六台车。放缓脚步的原因是“怕把深蓝品牌打花”,因为深蓝品牌的定位是年轻时尚,而S09可能让品牌偏向家庭用户。后来公司通过定义造型和产品开发解决了这个问题,“S09的用户平均年龄为37岁,在大六座用户里属于年轻的”。他认为,品牌应该有舍有得,从而让品牌形象更清晰。
深蓝品牌的定位是年轻时尚
然而大六座的市场容量并不算大,一个月只有几万台的规模。邓承浩希望,深蓝S09能够获得20%-30%的销售占比。
拥抱AI破釜沉舟
开源最核心专利群
活动当晚,深蓝汽车宣布开源深蓝最核心的专利群,包括“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关键技术专利群(112项)”和“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专利群(50项)”。前者获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后者获评中国知识产权发明专利金奖。据介绍,这是汽车主机厂历史上第二次获得中国知识产权发明专利金奖,重庆过去17年第一次获奖。
深蓝汽车宣布开源核心专利群
邓承浩透露,这两个专利群是他担任技术负责人时的核心研发成果,是深蓝汽车这一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他表示,之所以把“护城河”技术拿出来开源,一方面是鞭策团队,“我不想让他们吃我当年搞技术的老本”;另一方面是,如今已经是电动化和智能化齐头并进的时代,在拥抱AI的过程中,将电动化专利开源背后是破釜沉舟的决心。
他认为技术开源并非行业趋势,理想汽车开源操作系统的目的是构建生态和新的护城河,是类似于互联网和软件的玩法。
红星新闻记者 吴丹若 重庆摄影报道
编辑 邓凌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