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苏州“隐形独角兽”,错失科创板四年后再战港股)
导语:成立至今,产品尚未实现商业化销售。
据苏州瑞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内容,其踏上了 IPO 征程。此次拟发售一定数量的 H 股,具体发售股份数目、价格等细节尚未完全确定,但招股书已披露诸多关键信息。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等知名机构,这一豪华阵容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市场对其的认可度。
瑞博生物专注于小核酸药物研发,核心业务聚焦 siRNA 疗法。其商业模式围绕研发、生产和商业化展开,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平台,推进多个候选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在市场定位上,公司瞄准全球常见疾病领域,致力于开发差异化的创新疗法。凭借在小核酸药物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和丰富的研发管线,瑞博生物已在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全球小核酸药物研发的重要参与者。
从财务状况来看,公司过往业绩呈现出研发投入高、亏损的特点。在 2023 年和 2024 年,公司分别录得净亏损 437,296 万元和 281,492 万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净额也较大。
这主要是由于公司处于药物研发阶段,大量资金投入到临床试验、技术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不过,随着研发的推进,公司在 2024 年的收入相比 2023 年有显著增长,从 44 万元增长至 142,627 万元,这一积极变化显示出公司业务发展的潜力。
综合财务和市场情况,瑞博生物的 IPO 具有一定投资价值,但也伴随着不可忽视的潜在风险。从积极方面看,小核酸药物市场前景广阔,预计从 2023 年到 2033 年将以 26.1% 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467 亿美元。
瑞博生物拥有丰富的研发管线,多个产品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如核心产品 RBD4059 针对血栓性疾病,是全球首款且临床开发进展最快的 siRNA 药物,若能成功获批上市,将填补市场空白,具有巨大的商业潜力。
公司与齐鲁制药、勃林格殷格翰等行业巨头建立了合作关系,借助合作伙伴的资源和渠道,有助于加速产品的研发和商业化进程。
然而,瑞博生物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研发方面,临床开发是一个耗时耗力且结果不确定的过程,公司所有候选药物均处于临床前和临床开发阶段,能否成功完成开发、获得监管批准并实现商业化存在不确定性。
若研发失败或进展延迟,前期投入将难以收回,公司财务状况可能进一步恶化。
市场竞争方面,小核酸药物行业竞争激烈,众多跨国公司和生物科技企业都在布局该领域。竞争对手可能拥有更雄厚的资金、技术和市场资源,这对瑞博生物的市场份额和商业化进程构成威胁。
从财务角度看,公司目前处于亏损状态,且负债净额和流动负债净额较高,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若未来无法及时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研发和运营,公司发展可能受限。
在营收增长方面,尽管 2024 年公司收入有显著增长,但主要来源于许可及合作安排,产品尚未实现商业化销售。未来随着产品商业化推进,收入结构有望优化,但仍面临市场接受度、报销政策等不确定性因素。
在市场竞争力上,虽然公司在技术和产品管线上有一定优势,但行业技术迭代迅速,若不能持续创新,保持领先地位,很容易被竞争对手超越。
从管理团队背景来看,公司拥有一支具有全球视野和丰富行业经验的管理团队,核心成员在生物制药领域有着多年的工作经历,这为公司的战略规划和日常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未来战略上,公司计划加快候选药物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拓展肝外小核酸药物的开发,增强生产能力,积极寻求合作机会。这些战略若能顺利实施,将有助于公司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战略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
互联网上对瑞博生物的 IPO 讨论也较为热烈。部分投资者对其研发实力和产品管线表示期待,认为其有望在小核酸药物领域取得突破,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也为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但也有一些声音对公司的亏损状况和研发风险表示担忧,担心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脱颖而出。
总体而言,瑞博生物赴港 IPO 是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虽然公司在小核酸药物领域展现出一定的潜力,但投资者需充分认识到其中的风险。
在港股市场,瑞博生物若能成功上市,其股价表现将受到公司研发进展、市场竞争格局、财务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公司的后续发展,谨慎做出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