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公司新闻 - 正文

消费电子与电动两轮车双轮驱动,星星科技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40.88%

来源:挖贝网 2025-04-27 08:31:4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消费电子与电动两轮车双轮驱动,星星科技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40.88%)

4月25日晚,星星科技(300256.SZ)发布2024年年报。报告显示,2024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2.02亿元,同比增加 3.49亿元,增幅 40.8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9亿元,同比亏损增加 1.38亿元。

对于此次业绩变化的原因,星星科技表示,主要因素在于公司于2024年度确认的信用减值损失及资产减值损失累计约为2.18亿元。同时,终止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并确认所得税费用 1.41 亿元。此外,公司还承担了滞纳金、赔偿金、违约金及各项罚款等营业外支出,总计1.0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星星科技2025年一季度报告显示,公司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28亿元,同比增长45.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73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收窄。当下消费电子行业加速智能化迭代,新能源交通工具市场持续扩容,星星科技作为横跨两大领域的上市公司,凭借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深厚积累与电动车业务的快速崛起,也展现出独特的战略韧性。尽管公司仍处于亏损收窄的转型期,但其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协同效应及市场布局的深化,为未来扭亏提供了关键支撑。

高度重视研发创新技术驱动的多元化产品矩阵

据悉,星星科技始终将研发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2024 年公司研发费用达到5882万元,同比增长 19.46%。公司主营业务涵盖视窗防护屏、触控显示模组、精密结构件的研发、制造与销售,以及电动两轮车整车业务。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实现了从零部件到成品的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效应,展现了公司在产业链整合与优化方面的显著成效。

在零部件业务方面,公司依靠合理配置上下游资源,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经营效率,缩短产品交付周期,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持续增强与客户间的紧密联系,实现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电子器件业务销售量和生产量较 2023 年分别上升 77.37%和 103.54%。

在电动车业务方面,星星科技依托控股股东立马集团的产业链资源,迅速打开市场。2024年,电动车业务营收占比达47.46%,同比增长142.84%,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

其中,公司旗下的立马H5远航版作为国内续航里程领先的车型之一,是与比亚迪携手合作,采用了先进的汽车级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单次充电最高可实现1000里(即500公里)的超长续航并具有优秀的加速性能,这一卓越性能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同时,这也充分展现了立马集团在“大动力”技术领域具备的核心竞争力。

智能化升级打造行业标杆政策暖风打开业绩天花板

在推进产能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星星科技紧跟工业4.0时代的发展潮流,积极探索智能制造的创新路径。公司从基础信息化建设出发,逐步向数字化、大数据管理和智能化生产迈进,致力于以迅捷的响应速度和高性价比的产品服务广大客户。通过引入智能化生产线和自动化设备,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内部,公司实现了生产流程的智能化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市场预测,精准掌握市场需求动态,灵活调整生产计划,有效减少了库存积压和运营成本,体现了公司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力和高效执行力。

在产品智能化方面,公司的电动车业务于近期发布了立马自平衡智能驾驶技术3.0。据了解,智能化始终是立马集团长期发展战略的核心。集团早在2014年便组建了自动驾驶研发团队,并于2016年初步实现了自平衡技术,2018年成功推出第二代产品,开启了无人驾驶技术的路测工作。同时,立马科技控股的星星科技,作为消费电子领域的领军企业,拥有丰富的AR-HUD、多模态交互、高精度传感技术等技术储备,为立马集团探索智能出行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政策方面,近年来,国家对消费电子和新能源交通工具行业给予了大力支持,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根据《关于做好 2025 年度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的政策要求,电动自行车将进入更科技、更智能、更安全的全新阶段。此外,国家 “以旧换新” 政策推动智能手机市场复苏,2025 年 一季度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3.3%。同时,随着《中国制造 2025》“5G”“万物互联”等的推动,下游行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机交互界面的应用场景快速增加。因此,触控显示模组市场将进一步稳定增长。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比亚迪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