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银消金业绩高空坠落 线上线下业务交困)
消金公司业绩相继出炉,几家欢喜几家愁?作为头部消金公司,中银消费金融2024年业绩大幅下滑,令人大跌眼镜。
据大股东中国银行财报披露,截至2024年末,中银消金资产总额达到了791.51亿元,同比增长6.53%;然而,全年实现净利润仅为0.45亿元,相比2023年的5.37亿元,跌幅高达91.62%。这一净利润水平创下近年来新低。
1
业绩高空坠落
回顾过去十年,中银消金的业绩大起大落,从巅峰跌落至谷底。中银消费金融于2010年6月成立,是全国第三家挂牌的消费金融公司,也是上海首家消费金融公司。
作为首批成立的消金公司,中银消金不仅有先发优势,还有中国银行、百联集团、陆家嘴等股东雄厚的资源加持,可谓占据了“天时地利”。
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中银消金成立后发展迅速,尤其是2015年至2017年这三年,中银消金的业绩非常“炸裂”。
数据显示,2015年,中银消金实现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10.11亿元、2亿元,同比增长193.16%、121%;2016年的营收、净利润分别为23.51亿元、5.37亿元,同比增长132.69%、168.02%;2017年的营收净利继续高速增长,分别为40.05亿元、13.75亿元,同比增长70.65%、157.75%,净利润规模已经居于行业首位。
不过中银消金这一高速增长的业绩在2018年戛然而止,当年营业收入虽然增长至50.59亿元,但净利润却下降至5.59亿元,同比降幅达59.32%。
随后几年,中银消金起伏不定。2019年至2023年的净利润分别为6.59亿元、4.62亿元、8.53亿元、6.32亿元、5.37亿元,到2024年上半年就出现了亏损,净利润为-3.06亿元,同比下降208.51%,成为去年上半年唯一亏损的头部消金,好在下半年业绩有所回暖。
对于中银消金业绩“暴坠”,有分析认为这是在为过去野蛮扩张买单。在发展早期阶段,中银消金狂飙突进,疏于对资产质量把控,业务结构逐渐失衡。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银消金风险暴露,不良资产陡增,巨额的资产减值损失成了吞噬利润的黑洞。
2
不良资产狂飙
自2023年以来,中银消金频频出现在银登网资产转让中心。当年,中银消金在银登网上转让了4期不良贷款,未偿本息总额合计6.41亿元。而到2024年,中银消金转让不良资产规模暴涨至百亿元,全年发布83期不良贷款转让公告,合计转让了近125亿元,是2024年转让规模最大的消金公司。
2025年,中银消金继续抛售不良资产。今年,3月份,中银消费金融再次公告转让18期、本息合计近30亿元的不良贷款。
而这些不良资产大多以“地板价”成交。中银消金去年处置的不良资产折扣率多在2%-20%,平均折扣率为10.08%。意味着,一笔100万元的不良贷款直接损失金额达到了90万元。
这在中银消金信用减值损失上得到了反映。2021年-2023年,中银消金信用减值损失分别高达31.91亿元、48.76亿元、59.29亿元,占当年营业收入的59.72%、72.15%、75.47%。2024年百亿不良资产打“骨折”抛售,无疑给业绩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3
阵痛仍将继续
作为曾经消金界的“吸金王”,中银消金缘何在短短几年便从行业“优等生”走向垫底?
从发展路径来看,中银消金早期依托于大股东的银行线下网点优势,侧重于线下业务扩张。消费金融线下展业的优势在于“亲核亲访”的风控模式,同时线下贷款大多有房子、车辆等大额抵押物,使得线下审批额度通常要大于线上,能够助力机构拓展业务规模。
不过线下展业重资本、重人力,对于小额分散的消费金融而言,线下展业可能会带来庞大的运营成本压力。
所以,自2021年以来,中银消金逐步向线上转移,2021-2023年末其贷款余额分别为524.35亿元、618.03亿元和719.48亿元,其中2023年末线上业务占比为62.49%。
然而,中银消金线上转型依旧依赖于外部合作机构获取客户资源,合作助贷机构包括分期乐、携程金融、优逸花、小象优品、360借条等。
虽然与助贷机构合作可以弥补自身流量不足的问题,但是风控前移至第三方也为资产质量埋下隐患。在利益驱使下,助贷机构显然会倾向于放松审核,扩大放贷规模,以便收取各种服务费,导致大量不符合放款条件的借款人获得了贷款。
此外,由于助贷机构收取高额的服务费,担保费等无形的费用,进一步提高了借款人融资成本,进而增加了还款压力。
对此,今年4月3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提出,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禁止增信服务机构以“咨询费”“顾问费”等名义变相提高费率,并要求金融机构完整、准确掌握增信服务机构实际收费情况,确保借款人就单笔贷款支付的综合融资成本符合法律规定。
助贷新规落地,意味着行业过去依赖的助贷模式或难以为继,对于依赖助贷机构获客的消金公司或将不得不继续转型。(内容来源|远见资本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