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舐犊情深”的华润医药为何不自救?)
要论中国医药行业的“并购之王”,根正苗红的华润医药必有一席之地。从华润三九、江中药业、昆药集团到东阿阿胶、天士力,华润医药几乎将各个细分领域的龙头公司都一把揽入怀中,共有成员企业超过700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非处方药“一哥”。
最新年报显示,华润医药截至2024年末,总资产高达2578亿,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576.73亿元,同比增加4.77%;归母净利润33.51亿元,同比减少13.06%;扣非归母净利润33.51亿元,同比减少0.61%。对于归母净利润的下滑,华润医药解释主要系联营公司减值等一次性项目影响,剔除该影响后,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稳健增长13.1%。
然而,如此财大气粗的华润医药在资本市场上却常年被自己的小弟们“吊打”。截至4月16日收盘,华润医药总市值不过304.7亿港币,东阿阿胶407.1亿人民币、华润三九584.7亿人民币。
更让投资者不解的是,估值如此之低的华润医药并不着急自己的市值管理,反而频繁增持自己的子公司。东阿阿胶4月9日公告称,公司股东华润医药投资有限公司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增持公司股份7,516,790股,增持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1.17%。目前华润医药投资与其一致行动人所持公司股份216,803,637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3.7456%。本次增持计划尚未实施完毕,华润医药投资将继续按照增持计划实施增持。
同日,博雅生物也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华润医药控股有限公司自2024年11月8日至公告披露日,累计增持公司股份5,899,7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1700%。
而在更早之前的24年10月份,江中药业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华润江中拟自10月22日起12个月内增持公司股份,拟增持金额不低于0.6亿元,不超过1.2亿元。工行南昌东湖支行拟为华润江中增持,提供不超过0.84亿元的贷款额度,贷款期限12个月。
就算贷款也要增持,华润医药对于子公司可谓是关怀备至。但这家公司对自己却缺乏关心,上一次回购股票还是在2020年5月,当时的回购平均价格为4.4港元/股。而5年后的今天,华润医药的股价依然停留在4.85港元。
股价的停滞不前其实也跟华润医药的疯狂并购有关。自2023年起,华润集团已成功发起超10次外延式并购,覆盖化药、中药、生物药、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交易金额累计超200亿元。但就跟购物狂往往都欠着卡债一样,“超级买手”华润医药也无法避免并购带来的风险,如负债率过高、整合不及预期等等。2022年,华润医药总负债1384.99亿元,2023年总负债已经飙过1500亿元大关,2024年总负债进一步飙升至1597亿。
虽说债多不愁,但华润医药前段时间仍传出了“甩包袱”的消息。最近,华润医药2021年收购的博雅生物,就打算挂牌转让全资子公司江西博雅欣和80%的股权,意向金额约2.13亿元。为啥要卖,理由很简单——亏本。据悉,博雅欣和已经连续亏损两年,2023年亏了5687.42万元,2024年又亏了3461.87万。
除了业务上的损益,华润医药的频繁并购也避免不了因为企业文化、空降人员带来的磨合问题,比如当年东阿阿胶被收购后,业绩就在短期内经历了巨大波动,直到20年后的2025年,原东阿系高管才彻底退出公司董事会。
华润医药的“十四五”规划目标是打造全球医药健康领军企业,其“并购-整合-剥离”路径,反映了中国药企在资本扩张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博弈。不过和强生、罗氏、默沙东等真正医药巨头相比,华润医药还是略显稚嫩。说到底,唯有提升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华润医药才能真正跻身全球领先的MNC之列。(内容来源|知谭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