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7年量化传奇谢幕!中信保诚基金三步过渡“去提云涛化”早有布局)
【来源:机构之家】
基金经理变更频现,投资老将今年尤其多。4月12日,中信保诚基金接连发布四则解聘公告,量化投资总监提云涛正式卸任中信保诚量化阿尔法股票、中信保诚至选混合、中信保诚瑞丰6个月持有期混合、中信保诚新旺混合(LOF)四只产品基金经理职务。这位曾带领多只基金穿越牛熊的“量化+主动”策略践行者,以“清仓式”离任的方式,告别公募基金投资一线。
提云涛的离任更像是一场早有预兆的告别。早在今年3月4日,提云涛已先行卸任中信保诚红利精选混合、中信保诚至瑞混合两只产品的基金经理职务。其中,中信保诚至瑞混合基金提云涛管理时长逾8年,中信保诚红利精选基金其任期内年化回报高达8.92,在同类825基金中排名第171位。中信保诚基金似乎通过分批卸任的方式,试图降低人事变动对市场的影响。
而在此次公告中,关于四只产品的基金经理变更均是解聘通知,四只产品均由现有共管基金经理接棒。实际上,自2025年2月起,中信保诚基金开始为提云涛旗下产品增聘基金经理,具体而言,2月20日中信保诚量化阿尔法股票基金增聘姜鹏;2月24日,中信保诚新旺混合(LOF)基金增聘姜鹏共管,中信保诚至选混合基金增聘姜鹏与原基金经理柳红亮联合管理;2月25日,中信保诚基金进一步对偏债混合基金中信保诚瑞丰6个月混合基金进行调整,增聘王颖与原基金经理柳红亮共同管理,这种“共管过渡+解聘通知”渐进式的交接安排,可以说中信保诚基金为提云涛离任已做好充分的过渡安排。
图片系提云涛旗下产品增聘基金经理情况
与此同时,4月3日披露的中信保诚稳丰债券型基金招募说明书显示,量化投资部总监提云涛已从权益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名单中除名,标志着其彻底淡出中信保诚基金核心决策层。从增聘基金经理共管产品、逐步卸任管理职责,到最终调整决策层架构,这一系列举措,既是为离任后平稳过渡铺路,亦折射出提云涛与中信保诚基金之间渐行渐远的现实。
提云涛卸任背后的“迷你基”困局
自1998年踏入证券行业,提云涛亲历了国内量化从萌芽到兴盛的完整历程,具有超过20年数量金融从业经验,曾主导设计申万指数,历任中信证券研究部金融工程总监、平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量化投研部总经理、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金融工程总监、东方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于2015年6月正式加入中信保诚基金,担任量化投资总监一职。
图片中人物系 中信保诚基金量化投资总监、基金经理 提云涛
这位拥有27年量化研究经验、近10年基金管理履历的老将,自2015年加入中信保诚以来,开创了“量化+主动”的混合策略范式,历任24只基金产品管理,业绩表现都相当亮眼。其代表作中信保诚量化阿尔法股票基金在多次量化策略“黑天鹅”事件中均实现了稳健的净值表现,2021年质量因子失效期间,通过动态调整因子权重实现逆势突围;2024年小盘因子异常波动时,又以精准的行业暴露控制化解风险,任职近八年斩获61.26%总回报,年化6.36%,连续7年跑赢沪深300指数。另一核心产品中信保诚新旺混合(LOF)基金近八年累计回报53.13%,年化收益维持在5.21%,诠释了“长跑型选手”的稳健特质。
图片系提云涛历任产品的收益及排名情况
作为1998年即投身量化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与我同期入行的同仁多已功成身退,我仍坚守在投资一线”,提云涛在接受点石投资专访时表示,“做了之后觉得有些事值得做,还能为市场做贡献,比如编制申万指数,后来就想把研究用于投资”,这一坚持便是二十余载。
复盘提云涛的投资逻辑,其核心在于践行“有逻辑”的量化投资.“量化擅长归纳但不擅长演绎,主动擅长演绎但不擅长归纳”,提云涛注重将基本面分析与统计规律有机结合,通过构建分散化投资组合、优化行业风险敞口等策略,实现长期稳健的收益目标。
然而,辉煌业绩难掩规模困境。截至4月12日,提云涛旗下的8只基金(A、C份额分开统计)总规模不足25亿元,其中3只产品更是跌破千万元大关。提云涛的量化策略虽能创造超额收益,却始终未能突破规模魔咒,这种“叫好不叫座”的尴尬,恰似中信保诚基金当下困境的缩影。
作为一家管理规模超过千亿的公募基金公司,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中信保诚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为1506.63亿元,其中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型基金合计占比超过83%,权益类产品占比不足20%,且迷你基问题突出。
为突破规模瓶颈,中信保诚基金展开激进发行策略,自2024年以来密集发行36只新基金(含份额增设),为增强资金吸引力,旗下中信保诚中债0-3年政金债基金将债券类基金管理费下调至0.15%的行业超低位。截至4月12日,中信保诚基金2024年发行产品总规模仅为110.03亿元,其中10只规模甚至不足百万元。当市场热点转向指数基金时,2024年11月推出的中信保诚上证科创板100指数增强基金却遭遇募集失败。更为严峻的是,中信保诚养老2035三年持有、中信保诚养老2040三年持有两只养老FOF因规模持续迷你,已于2024年启动清盘程序。
颇为讽刺的是,提云涛管理的中信保诚至选混合基金也在2024年8月增设E份额,时至今日管理规模已萎缩至800万元。这种“为规模而规模”的策略,不仅未能改善产品结构,反而加剧了迷你基金的泛滥。
进入2025年,中信保诚基金延续扩张策略,持续推动基金份额增设,然而,这一做法的代价逐步显现,截至4月12日,中信保诚基金旗下196只产品中,56只规模低于1000万元,95只低于5000万元,占比高达48%。“迷你基”的激增不仅消耗管理资源,更凸显了公司“重规模、轻质量”的战略短视。
图片系中信保诚基金2024年以来新发基金情况
共管首月全线飘绿,新生代能否扛起量化大旗?
提云涛的离任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中信保诚基金人才梯队的断层隐忧。其昔日管理的产品版图,在交接过程中显现出明显的经验断层,债券类基金虽由王颖接棒,但权益类基金却悉数托付给了姜鹏、柳红亮等资历尚浅的基金经理。
聚焦接任者阵容,中信保诚瑞丰6个月混合基金由王颖与柳红亮共管,其中王颖2016年加入中信保诚基金后,历任助理、投资经理助理等岗位,直至2024年才晋升为量化投资部助理总监。早在2022年3月,她曾与提云涛共管中信保诚量化阿尔法股票基金,然而在任期间,该基金录得-8.11%的任职总回报,最终于2024年6月仓促卸任。此番转战债基领域,成效如何尚待观察。
再看中信保诚量化阿尔法股票、中信保诚新旺混合(LOF)基金接任者姜鹏,此前仅在中交城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杭州金达资产担任业务分析岗及量化研究员,2017年加入中信保诚后历任金融工程师和投资经理,但独立管理权益类基金的经验相对有限。据iFinD数据显示,姜鹏基金经理生涯尚尚不足1.5年,且任职年化回报率为-4.49%,业绩压力可见一斑。
至于中信保诚至选混合、中信保诚瑞丰6个月混合基金接任者柳红亮,曾担任中国国际金融股份公司交易员、投资经理助理,海通证券交易员。2024年4月加入中信保诚基金,基金经理年限不足一年,便与姜鹏、王颖共同挑起管理重担。
图片来源:同花顺iFinD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量化老将退场,新人接棒如履薄冰”的交接模式,已引发业绩震荡。数据显示,自2月增聘共管以来,提云涛原管理产品无一实现正收益。对比提云涛任职期间年化5%-6%的稳定回报,接任者的表现更显黯淡。
图片系提云涛旗下产品增聘基金经理后近期业绩表现
提云涛的卸任,是中信保诚基金权益困局的阶段性注脚。从量化老将的退场,到迷你基的围城,再到新人基金经理的溃败,这家千亿公募的权益短板暴露无遗。如今,中信保诚基金站在了战略转型的“十字路口”。未来,是继续依赖固收类产品“躺平”,还是重塑权益类团队、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将成为决定其命运的关键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