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东吴财险股权、将帅、logo亮相!“虎狼之局”中特色化经营或为生存之道)
【来源:机构之家】
历史总在轮回中映照现实。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年轻的孙权临危受命执掌江东。面对内忧外患,他启用周瑜、张昭整顿军政,终使东吴从濒危诸侯蜕变为鼎立一极。
如今,曾深陷资不抵债泥潭的安心财险,在苏州国资主导下“改旗易帜”为东吴财险。将注册地迁至苏州相城区,委派财政金融老将宋继峰掌舵,引入东吴人寿副总裁夏卫新操盘,以“新设承接”模式重塑品牌,试图在保险业的赤壁战场杀出血路。
江苏财险市场目前已悄然呈现三家本土财险总公司三足鼎立的格局,而与上海毗邻的地域特征,使其初生便置身“虎狼之局”。而这家脱胎于破产重整的地方险企,能否在夹缝中找准定位,以差异化、特色化策略撕开市场缺口,是决定其能否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纯正"苏籍"金融牌照、新logo地方特色浓郁
4月7日,天眼查显示,苏州东吴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宋继峰,注册资本20亿元,注册地苏州市。
相较于安心财险,东吴财险的资本实力迎来显著跃升,大幅增长7.25亿元。从披露的股权结构来看,东吴财险呈现出鲜明的国资主导特征,股东阵容以苏州本地国资力量为主力军,其中,苏州国发集团凭借33%的持股比例稳居第一大股东之位,而其背后为苏州市财政局独资控股,其余企业穿透后也基本指向苏州国资委。
可以说,公司股东版图已彻底重构。这家曾以中诚信投资集团(持股33.074%)为核心、六家北京及辽宁股东为辅的险企,在完成"东吴化"改造后,股东名单已全面洗牌。此类风险处置形式此前通常为"部分保留+引入战投",而此次"一刀切"式的清退,一定程度显示出对原股东经营失当的惩戒意味,也体现了苏州国资打造纯正"苏籍"金融牌照的决心。
此外,东吴财险官方标识(Logo)也同步曝光,其设计灵感似乎源自苏州园林的窗户造型,苏州园林以其精致的布局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享誉世界,东吴财险这一Logo设计彰显了公司与苏州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联系,体现了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该Logo的形状巧妙地勾勒出了“东”字的轮廓,与公司的名称“东吴财险”形成了呼应。
相较之下,“友司“东吴人寿的官方标识在第一眼可能给人留下较为模糊的印象,而东吴财险的Logo则以其鲜明的美学特征在第一时间吸引眼球。这种差异或体现了东吴财险在品牌形象塑造上的精心设计,突出了公司对其Logo所承载的期望和愿景的重视。
将帅双双就位、治理结构仍待完善
当然,无论一家公司的背景多么显赫、品牌多么响亮,最终的成败还是取决于人的运作。安心财险的前车之鉴,让人对新生的东吴财险未来既充满期待,又心存谨慎。
据天眼查最新数据显示,东吴财险的公司治理结构已显现出初步的轮廓。宋继峰作为董事长,锁凌燕和孙海洋分别担任董事,而夏卫新则担纲总经理一职。
公开资料显示,董事长宋继峰于2023年8月出任国发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此前,其曾先后任苏州市政府办公室副调研员、综合六处处长,苏州市政府金融办副主任,苏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苏州市财政局副局长等职。
而总经理夏卫新,1970年3月出生,保险科班出身,毕业于中国金融学院保险专业。他早年曾在人保财险江苏省分公司任职,后进入监管部门,历任南京保监办机构处寿险科科长、原保监会江苏监管局法制处处长、人身保险监管处处长等职。2013年5月,夏卫新加入东吴人寿,长期担任副总经理一职。尽管经验丰富,但如今从人身险领域转型至财产险业,这一跨领域转变,使其将面临着业务模式和风险管控的全新挑战。
另外两位董事应均为独立董事。锁凌燕,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曾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现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CCISSR)秘书长。从事保险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另一位董事孙海洋,或为太保产险和与安联合资设立的太平洋裕利安怡的创始人兼原董事长,曾任太保产险党委委员、分管非车险总经理。
目前三位董事恰好形成了"财政官员+学术大咖+保险老将"的三角结构。随着公司的发展,预计还会有其他股东调派董事加入,进一步丰富公司的治理结构。
此外,东吴财险作为新入局者,目前正在积极地招兵买马,考虑到其所在地域的竞争激烈程度,公司提供的薪酬待遇必然相对优厚,以吸引来自上海、南京等地的高素质人才。
从紫金财险工资对标来看,该公司官网披露的招聘公告显示:总公司层级的研究生薪资范围在1.5万至2.5万之间,本科生薪资水平的上限也能达到2万元。这一待遇在许多二线城市的财险公司中已属上乘。这也意味着,同样位于江苏的东吴财险,若想在苏州这个"上海后花园"招揽精兵强将,必须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市场化的薪酬待遇。
至于即将进入历史尘埃的安心财险,其董事长韩刚作为中诚信投资集团的派驻代表,随着公司的改头换面自然面临出局;而另外两位"守夜人"——2018年就任的徐林和马晓军,已在风雨飘摇中坚守近七年。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10月,一纸《监管强制措施决定书》(〔2023〕8号)为这家问题险企的高管薪酬戴上了紧箍咒。2023年偿报显示,当年董监高最高年薪已骤降至40.93万元,而2024年薪酬也或将进一步下探。
来源:安心财险官网
在安心财险翻牌为东吴财险的关键时刻,徐林、马晓军这两位"末代高管"的职业走向引人注目。他们既是最熟悉公司沉疴的"老臣",又经历了完整的风险处置周期。在苏州国资全面接盘的背景下,这些"留守者"能否在新东家获得一席之地,值得继续关注。
面临"群狼环伺"竞争格局、特色化经营或为生存之道
在长三角保险市场这片红海中,江苏本土财险公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区位博弈。除南京的紫金财险、凯本财险外,新入局的东吴财险使得这一非一线省份聚集了三家法人险企。
更严峻的是,苏州与上海近在咫尺,苏州与上海高铁通勤仅23分钟,后者作为全国保险业高地,聚集了数十家中外资保险机构,使得整个长三角地区成为保险业务的必争之地。因此,这使得东吴财险甫一诞生就面临"群狼环伺"的竞争格局。
可以预见苏州乃至整个江苏地区的业务竞争将异常激烈。其继承而来的安心财险作为首批互联网企业,在全国开展保险业务,不设分支机构。然而,东吴财险并没有继承这种互联网模式,其首批获准筹建的机构包括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北京五地,基本围绕长三角地区以及原安心财险总部所在地北京展开布局。作为后来者,东吴财险如何在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撕开一道口子,谋得一席之地,显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市场空间中实现差异化突围,考验着这家新生险企的战略定力。其同城"前辈"东吴人寿的过往经历,或为东吴财险的发展之路提供了镜鉴。
东吴人寿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险企,在2020年之前的发展之路颇为坎坷:保费收入剧烈波动,经营状况起伏不定。转折点出现在2021年,公司获得20亿元人民币的增资,且由地方国资主导,此后进入高速发展期。然而,随之而来的规模狂奔却埋下隐患,2023年,公司便出现17.85亿元的巨亏。对于刚刚完成"改头换面"的东吴财险而言,需尽快找准战略发展方向,但尤其需警惕陷入"规模冲动-资本消耗-风险积聚"的恶性循环。
东吴人寿董事长赵琨认为,特色化经营为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地方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坚持根植地方,能够在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和民生事业建设中拓宽发展空间,同时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更好担负起自身使命和责任;另一方面,坚持深耕地域蓝海,可以充分借助地方政府和股东资源的支持,扩大和积累在本地市场的客群基础,不断满足地方特色化的风险保障需求,提升差异化竞争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一思路或许能为同属苏州国资系的东吴财险带来启示。苏州经济在全国名列前茅,国资背景为其提供了坚实基础,股东业务或可助力其顺利开局。然而,东吴财险的后续发展,仍需仰仗以宋继峰、夏卫新为首的管理层的智慧与谋略。能否重现千年前周瑜、张昭般的运筹帷幄,还需时间来检验。